《作物的营养、施肥及诊断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才浩,张国平编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9001615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土壤矿物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原生矿物 1

目录 1

第二节 次生矿物 2

第二章 土壤中矿质营养的含量及存在状况 4

第一节 氮 4

一、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 4

(一)无机态氮 4

(二)有机态氮 4

(二)铵态氮的硝化 5

二、土壤中氮素形态的转化 5

(一)有机态氮的释放 5

(三)生物脱氮 6

(四)化学脱氮 6

(五)铵态氮的晶穴固定 7

(六)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 7

(七)氮的生物同化作用 7

三、提高土壤中氮素利用率的途径 7

(一)有机态磷 8

(二)无机态磷 8

一、土壤中磷素存在的形态 8

第二节 磷 8

二、影响土壤含磷量高低的因素 10

(一)母质 10

(二)土粒大小 10

(三)土层 10

三、土壤中有效磷的概念 10

四、土壤中磷的固定 11

(一)受酸碱度的影响 11

五、提高土壤中磷素利用率的途径 12

(四)生物固定 12

(三)闭蓄作用 12

(二)固定或吸附在固相表面 12

第三节 钾 14

一、土壤中钾素存在的形态 14

(一)水溶性钾 14

(二)交换性钾 14

(三)固定态钾 14

(四)原生矿物中的钾 15

二、影响土壤含钾量高低的因素 15

(一)母质 15

(二)风化及成土条件 15

三、土壤中钾的释放 16

四、土壤中钾的固定 16

(四)耕作和施肥 16

(三)土粒大小 16

五、提高土壤中钾素利用率的途径 18

第四节 硫、钙、镁 18

一、硫 18

(一)土壤硫素存在的形态 18

(二)土壤中硫的转化 18

二、钙和镁 19

第五节 微量元素 19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态 19

(一)土壤的pH值 20

二、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度的因素 20

(二)氧化还原状态 21

(三)有机质含量 22

(四)固定作用 22

(五)土壤质地 22

第三章 土壤离子的交换作用 24

第一节 离子交换的机理 24

第二节 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25

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25

二、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 26

(一)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26

(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27

第三节 阴离子的交换作用 29

第四章 根系吸肥的基本原理 30

第一节 无机养分的吸收 30

一、被动吸收 30

二、主动吸收 31

第二节 有机养分的吸收 33

第三节 影响根系吸肥的因素 33

一、温度 33

二、土壤的通气性 34

三、土壤的酸碱性 34

四、离子间的拮抗和促进作用 35

(一)拮抗作用 35

(二)促进作用 36

第五章 作物体内营养的运输与再利用 37

第一节 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与再利用 37

一、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 37

二、矿质营养元素的再利用 37

第二节 同化产物的运输与再利用 38

一、同化产物的运输 38

二、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利用 39

第六章 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41

第一节 大量元素 41

一、氮 41

四、硫 42

二、磷 42

三、钾 42

五、镁 43

六、钙 43

第二节 微量元素 43

一、铁 43

二、锰 44

三、锌 45

四、铜 45

五、硼 45

六、钼 46

第一节 碳、氮营养的含义 47

第七章 作物碳、氮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47

第二节 碳、氮营养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48

第三节 氮、磷、钾肥与作物碳、氮营养的关系 49

第四节 调节 作物碳、氮比的途径 51

第八章 作物的施肥技术 53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 54

一、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 54

二、土壤的供肥水平 55

三、肥料的利用率 55

四、施肥量的估算 55

一、水稻的生育特点 65

第二节 水稻施肥 65

二、水稻的施肥技术 66

第三节 大小麦施肥 70

一、大小麦的生育特点 70

二、大小麦的施肥技术 71

第四节 玉米施肥 73

一、玉米的生育特点 73

二、玉米的施肥技术 73

第五节 甘薯施肥 75

一、甘薯的生育特点 76

二、甘薯的施肥技术 77

第六节 大豆施肥 78

一、大豆的生育特点 79

二、大豆的施肥技术 80

第七节 棉花施肥 81

一、棉花的生育特点 81

二、棉花的施肥技术 82

第八节 红、黄麻施肥 84

一、红、黄麻的生育特点 84

二、红、黄麻的施肥技术 85

第九节 油菜施肥 87

一、油菜的生育特点 87

二、油菜的施肥技术 88

第十节 花生施肥 90

一、花生的生育特点 90

二、花生的施肥技术 91

第十一节 甘蔗施肥 92

一、甘蔗的生育特点 92

二、甘蔗的施肥技术 93

第十二节 微量元素的施肥技术 94

一、施用微量元素的一般原则 94

(二)锰肥 95

(一)铁肥 95

二、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95

(三)锌肥 98

(四)铜肥 98

(五)硼肥 98

(六)钼肥 99

第九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形态诊断 102

第一节 缺乏症一般表现 102

第二节 过剩症一般表现 106

第三节 不同作物的营养元素缺乏症 108

第一节 图谱诊断 122

一、砂——水培养的材料要求 122

第十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图谱诊断和试药诊断 122

二、营养液的配制 123

第二节 试药诊断 123

第十一章 作物养分的常规分析与诊断 127

第一节 概述 127

一、作物养分分析的含义 128

二、肥料用量与养分浓度、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128

三、养分浓度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129

(二)基因型 131

(三)养分供应状况 131

(一)生育期 131

四、影响养分浓度的因子 131

(四)其它环境因子 132

第二节 作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33

一、取样 133

二、样品制备 134

第三节 常规分析的诊断技术 137

一、氮 137

(一)待测液的制备 141

(二)蒸馏法定氮 142

(三)扩散法定氮 145

(四)比色法定氮 146

二、磷 147

(二)钒钼黄比色法 149

(一)待测液的制备 149

三、钾 150

(一)待测液的制备 151

(二)火焰光度法 153

(三)四苯硼钠重量法 154

四、钙 156

(一)待测液的制备 157

(二)EDTA容量法 158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63

五、镁 164

(二)EDTA容量法 165

(一)待测液的制备 165

六、硫 166

(一)待测液的制备 168

(二)硫酸钡比浊法 168

(三)EDTA络合滴定法 170

七、铁 171

(一)待测液的制备 172

(二)α-α′-联吡啶比色法 173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75

八、硼 176

(二)姜黄素比色法 177

(一)待测液的制备 177

(三)甲亚胺微量分析法 179

九、锰 180

(一)待测液的制备 181

(二)高锰酸铵比色法 183

十、锌 184

(一)待测液的制备 187

(二)双硫腙比色法 187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0

十一、铜 191

(二)DDTC比色法 192

(一)待测液的制备 192

十二、钼 193

(一)待测液的制备 194

(二)硫氰化钾比色法 197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9

十三、硅 199

(一)待测液的制备 200

(二)硅钼蓝比色法 201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 202

第四节 作物养分的系统测定 203

一、概述 203

(一)消化 204

二、分析步骤 204

(二)氮的测定 205

(三)磷的测定 206

(四)钾、钙、镁的测定 207

(五)铜、铁、锰、锌的测定 208

(六)硼的测定 208

第十二章 作物养分的速测与诊断 210

第一节 速测诊断的特点与意义 210

第二节 速测的原理与原则 211

一、原理 211

二、采样时间与部位 212

三、结果应用 213

第三节 养分的速测诊断技术 215

一、氮、磷、钾的浸提法速测诊断 215

(一)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待测液的制备 215

(二)硝态氮的速测 215

(三)磷的速测 217

(四)钾的速测 218

二、氮、磷、钾比色管速测诊断 220

三、水稻氮素营养的叶鞘淀粉碘试法诊断 221

四、水稻天门冬酰胺的速测诊断及应用 223

五、钙的速测诊断 224

六、镁的速测诊断 225

七、硫的速测诊断 226

八、硼的速测诊断 227

九、铁的速测诊断 228

十、水稻硅素营养的速测诊断 229

(一)叶片细胞硅质化程度法 229

(二)剑叶灰分含量推断法 230

第十三章 作物营养的物理学诊断与酶学诊断 231

第一节 物理学诊断 231

一、叶色诊断 231

(一)环境因素与叶色变化 232

(二)植株营养与叶色变化 233

(三)叶色的简易测定方法 234

二、分光反射率诊断 237

三、作物生理病斑的微量分析 238

第二节 酶学诊断 241

一、铜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诊断 242

二、钼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诊断 244

三、铁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诊断 245

四、锌的碳酸酐酶活性诊断 248

第十四章 土壤化学诊断 250

第一节 土样处理 250

一、采样 250

三、养分浸提 251

二、土壤处理 251

第二节 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 252

一、水解性氮的测定 252

二、旱地硝态氮的测定 254

三、水田铵态氮的测定 255

四、速效磷的测定 256

五、速效钾的测定 258

六、中性和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260

七、有效硫的测定 262

(二)有效铁的测定 264

(一)测液的制备 264

八、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 264

(三)有效锌的测定 265

(四)有效铜的测定 266

(五)有效钼的测定 267

(六)有效锰的测定 268

(七)有效硼的测定 269

第三节 土壤障碍物的诊断与排除 271

一、土壤的盐害 271

(一)氯离子的诊断 271

(二)可溶性总盐分的诊断 273

(三)作物盐害排除的对策 274

(一)概述 277

二、水田有毒物质 277

(二)有毒物质的诊断 278

(三)防止有毒物质的对策 280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诊断及排除 281

(一)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282

(二)土壤石灰质含量及石灰性反应的测定 286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排除对策 289

第十五章 诊断施肥综合法 292

第一节 概述 292

一、DRIS的性质 296

二、DRIS的计算 296

第二节 DRIS的性质与计算 296

第十六章 作物生长的其他逆境诊断及排除途径 302

第一节 旱与涝 302

一、作物旱涝受害的机理 302

二、旱涝危害的对策 305

(一)作物临界含水量及需水量的诊断 305

(二)旱涝的灌排技术 307

(三)作物抗旱炼苗 308

(四)选种或选育抗旱品种 309

(五)水稻的旱栽技术 311

(六)选种或选育耐涝品种 312

(七)深水稻 313

一、作物热害和冻害的机理 314

第二节 热害和冻害 314

二、作物耐寒性的诊断 316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诊断 317

(二)钾离子外渗诊断 317

三、热害和冻害的防治措施 319

(一)热害的防治措施 319

(二)冻害的防治措施 320

第三节 出苗障碍及苗期逆境 321

一、出苗的逆境因素、诊断及防治 321

(一)温度逆境 321

(二)土壤水分逆境及诊断 323

(三)土壤氧气逆境及诊断 324

(四)出苗期病虫危害及防治 325

二、种子质量因素、诊断及处理 327

(一)种子衰老或失去生活力的原因及诊断 327

(二)种子休眠及解除措施 330

(三)硬实种子的形成原因及解除措施 337

第四节 病虫及杂草 338

一、病虫害防治措施 338

二、杂草及除草剂 338

(一)杂草的类型 338

(二)除草剂的分类 341

(四)除草剂使用的一般原则 342

(三)除草剂作用的原理 342

(五)几种主要除草剂的性质和应用方法 343

第五节 环境污染 351

一、大气污染 351

(一)二氧化硫 351

(二)臭氧 352

(三)氟化氢 352

(四)含氮化合物 353

二、土壤污染 353

(二)农药、肥料的残留物 354

三、防治污染的途径 354

(一)工业废水、废渣 354

附录 356

附表1.标准筛孔对照表 356

附表2.原子量表 356

附表3.农化分析常用试剂表 359

附表4.酸碱指示剂 371

附表5.酸碱混合指示剂 376

附表6.EDTA常用的掩蔽剂 377

附表7.7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波长选择 378

附表8.普通浓酸、浓碱试剂的浓度及比重 379

附表9.标准酸碱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81

附表10.各种生物化学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