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周仲瑛》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仲瑛编著;张文康(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565576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dth='100%'border='0'cellspacing=0cellpadding=5>周仲瑛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遴选出的500位全国著名老中医之一,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本书将周老50多个春秋的临床、治学和科研成果的精心之作汇集成册,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真可谓是学验丰厚、求实创新、真知灼、疗效显著,他将其毕生的诊疗经验豪无保留奉献给后学,对中医药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新的杰出贡献。

目 录 1

医家小传 1

专病论治 5

流行性出血热 5

一、病因感受瘟邪疫毒 5

二、发病机理为瘟邪乘虚入侵,化火酿毒 6

三、辨证以卫气营血为主导,结合六经及 7

三焦形证 7

四、治疗以清瘟解毒为原则,区别病期特点, 7

采用相应治法 7

(一)清气凉营法 7

(二)开闭固脱法 8

(三)泻下通瘀法 9

(四)凉血散血(化瘀)法 10

(五)滋阴生津法 10

(六)补肾固摄法 11

五、医案 12

六、临证体会 18

(一)发热期的“病理中心在气营” 18

(二)气滞血瘀、内闭外脱是低休期的病 19

理特点 19

(三)下焦蓄血蓄水、阴伤液耗而致肾衰 20

少尿 20

(四)热与血搏,可以动血,或瘀阻水停 21

一、肺炎多属风温,治分卫气营血 22

肺炎 22

(五)热毒最易耗伤津液营阴 22

(六)疫毒伤肾,固摄无权,可见多尿 22

(一)卫分证 23

(二)气分证 24

(三)心营证 25

二、肺炎并非尽属风温,必须审证求因施治 27

三、医案 27

四、临证体会 34

(一)初起为卫分证 35

(二)气分证是病机转化的重要阶段 35

(三)病有顺传逆传之分 35

(六)痰浊与邪热交结,参照伤寒、杂病辨证 36

(五) “因势利导”是祛邪外出的治疗原则 36

(四)治疗应以祛邪为主 36

哮喘 37

一、病因“夙根”论的实质与“专主于痰”说 37

二、哮病的辨证分类 38

(一)发作期 39

(二)缓解期 40

三、“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有其相对性 41

四、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关系 42

五、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 43

六、祛风化痰法治哮与抗过敏的相关性 44

七、血瘀致哮与应用活血化瘀法 45

八、麻黄治哮的临证应用 46

九、医案 47

十、临证体会 51

(一)“审证求因”既可针对性治疗,又可对 51

应性预防 51

(二)“平时治本”可控制发作 52

(三)治哮单验方应予选择应用 52

咳喘 53

一、外寒内饮,痰浊阻肺 53

二、脾肾阳虚,痰湿蕴肺 54

三、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56

四、痰热蕴肺,肺肾阴伤 57

五、痰浊伏肺,气阴两伤 58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60

一、肺病及心,痰瘀阻碍肺气 60

二、虚体受感,邪实正虚错杂 61

三、上盛下虚,肺肾出纳失常 62

四、浊邪害清,痰瘀蒙蔽神机 63

五、三阴交病,水饮泛溢肌表 64

六、肺气耗散,心肾衰竭致脱 64

七、医案 65

高血压病 70

一、发病机理 70

(一)病理变化为肝、肾、心的阴阳失调而致 71

阴虚阳亢 71

(三)病理转归为气升血逆及血瘀络痹 72

(二)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相互转化与兼夹 72

二、诊治方案 73

(一)辨治原则 73

(二)治疗常规 73

三、证治六辨 76

(一)肝风有上冒和旁走之分、虚实之辨 76

(二)痰证当辨痰火、风痰、痰浊之异 76

(三)火盛者有清肝泻火与兼泄心肾之别 77

(四)注意辨别泻火与滋阴的应用 77

(五)辨阴阳失调致气血紊乱之治 78

(六)辨温补脾肾变法之应用 79

四、医案 80

个体差异 83

五、临证体会 83

(一)分证治疗必须注意病情的动态变化与 83

(二)调整阴阳以降低血压,改善症状,延缓 84

病情进展 84

(三)标实本虚每多错杂,治当酌情兼顾 84

动脉粥样硬化 85

一、病在血脉,根在脏腑 85

二、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87

(一)肝肾亏虚为本,阴虚多见 87

(二)痰瘀阻络为标,痰浊为重 87

(三)正虚邪实交互,病情不断发展 88

三、治宜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标本兼顾 88

(二)治标应化痰消瘀,软脉通络 89

(一)培本当滋肾养肝,平补为宜 89

(三)把握滋肾与养肝、化痰与消瘀之间的 90

主次关系 90

四、医案 91

胃痞 94

一、寒热并用,温清互济 95

二、虚实合治,通补兼施 95

三、兼证并治,复合配药 96

四、医案 97

阴虚胃痛 100

一、酸甘化阴法治疗阴虚胃痛的理论根据 101

二、辨证要点 101

三、药义分析 102

四、临证应用 103

(一)酸甘凉润法 103

(二)酸甘柔润法 105

(三)酸甘温润法 106

五、临证体会 107

久泻 108

一、补气健脾法 108

二、温中运脾法 108

三、益气升阳法 109

四、温肾暖脾法 109

六、抑肝扶脾法 110

七、酸甘敛补法 110

五、涩肠止泻法 110

八、医案 111

九、临证体会 112

(一)注意脾虚挟湿和挟食的证候 112

(二)治疗应以健脾化湿为主,掌握肝脾或 113

脾肾同病 113

病毒性乙型肝炎 113

一、理论依据 114

(一)病理特点为湿热瘀毒郁结 114

(二)脏腑病机为肝脾失调 114

(三)病理性质为邪实正虚 114

(二)正虚毒郁证 115

(一)湿热瘀毒证 115

二、辨证分类 115

三、治法方药 116

(一)清化瘀毒法 116

(二)扶正解毒法 117

四、医案 117

五、临证体会 124

(一)求因施治当清化瘀毒 124

(二)扶正抗邪须调养肝脾 124

(三)祛邪扶正应密切相关 125

重症肝炎 125

一、清热祛湿,治有主次 127

二、清热解毒,当分气血 129

三、腑实热结,主以通泄 130

四、瘀热相搏,凉血化瘀 132

五、利水逐水,缓急有别 134

六、热毒内陷,开闭防脱 135

七、医案 136

肾炎从肺施治 140

一、理论依据 141

二、治疗大法 141

(一)疏风宣肺法 142

(二)顺气导水法 144

(三)清肺解毒法 145

(四)养阴补肺法 147

三、医案 148

(一)调节水液代谢、消退水肿 152

四、临证体会 152

(二)抗变态反应 153

(三)预防和控制感染 154

(四)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病变脏器恢复 154

乳糜尿 155

一、强调辨证 156

二、注重单方 157

三、医案 157

泌尿系统结石 159

一、治疗大法为清利湿热,化石通淋 160

二、理气化瘀是重要的辅佐措施 160

三、“通中寓补”是变证变治之法 162

四、常用单验方 163

五、医案 164

痰证 167

一、概念 167

二、成因 168

(一)外感六淫 169

(二)内伤七情 169

(三)酒食失当 169

(四)劳欲体虚 169

三、病理生理 170

(五)舌苔 171

(四)脉象 171

(三)神态 171

(二)形体 171

(一)面色 171

四、诊断要点 171

(六)痰的色质气味 172

五、辨证分类 172

(一)辨痰之病位——了解所属脏腑 172

(二)辨痰之性质——了解致病因素 173

六、治疗要领 174

(一)治分脏腑虚实 174

(二)审其标本缓急 175

(三)治宜理脾化湿 175

(四)治以理气为先 175

(五)治痰常兼治火 176

(六)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 177

七、医案 180

八、临证体会 182

痰饮 183

一、温化为治饮正法,但有健脾、温肾之分 183

二、分用汗利,因势利导 184

三、水饮壅实者,攻逐缓其急 185

四、饮热相杂需温清并用;热郁伤阴当应变 186

处理 186

五、治饮与治水之方可以通假应用 188

六、医案 188

(二)痰饮之名,广狭二义 194

(一)痰饮水肿,同源异流 194

七、临证体会 194

(三)治以温化,四饮各异 195

糖尿病 195

一、治本须补肾,滋阴兼助阳 196

二、补津能化气,补气可生津 197

三、升清可布液,流气能输津 197

四、润燥须活血,瘀化津自生 197

五、治虚不忘实,“三热”应并顾 198

六、医案 199

尪痹 203

一、风寒湿热杂合,当审外受内生 204

二、明辨寒热病性,识其相兼转化 204

三、区别邪正缓急,注意虚实主次 206

五、辨病审证求机,按法选方遣药 207

四、久痹痰瘀阻滞,肝肾气血亏虚 207

(一)寒热既应分治,也须相机合伍 208

(二)顽痹化痰祛瘀,当重虫类搜剔 209

(三)久痹治本顾标,益肾补气养血 210

(四)注意病证特点,谨慎毒药应用 211

六、医案 213

系统性红斑狼疮 218

一、发病机理 218

(一)肝肾亏虚,阴血耗损为本 218

(二)风毒痹阻,络热血瘀为标 218

(二)血分毒热,气阴耗伤证 219

(三)肝肾阴虚,风毒留恋证 219

二、辨证 219

(一)风毒痹阻,络热血瘀证 219

(四)脾肾两虚,血瘀水停证 220

三、治法方药 220

(一)祛风解毒,凉血化瘀 220

(二)清透血热,益气养阴 220

(三)培补肝肾,祛风解毒 220

(四)补肾健脾,活血行水 221

四、医案 221

颅内肿瘤 227

一、病机着眼肝肾亏虚,风痰瘀毒互结 228

三、医案 229

二、治疗重在补益肝肾,化痰祛瘀,祛风解毒 229

血证 236

一、治血 236

(一)收涩止血法 236

(二)凉血止血法 238

(三)祛瘀止血法 238

(四)养血止血法 239

二、治火 239

(一)清热泻火法 239

三、治气 240

(二)滋阴降火法 240

(一)清气法 241

(二)降气法 241

(三)补气(摄血)法 242

(四)温气法(温经止血法) 242

四、医案 243

诊余漫话 253

略论辨证论治的临证运用 253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53

二、辨证应知常达变 255

(五)了解证的挟杂性 256

(四)掌握证的交叉性 256

(六)抓证的隐伏性 256

(二)抓证的可变性 256

(一)抓证的特异性 256

(三)注意证的非典型性 256

三、准确应用病机词汇 257

四、治法与辨证的关系 257

五、方药的选择与加减配伍 258

临证三论 260

一、审证求机论 260

(一)内外六淫 260

(二)病理因素 261

(三)脏腑病机 263

(四)审证求机 264

二、知常达变论 265

(一)辨证辨病 265

(三)知常达变 267

(二)标本缓急 267

三、药随证转论 268

(一)处方大势 268

(二)小方复合 269

(三)对药配伍 269

(四)组方经验 270

应用复法组方的经验 270

一、升降结合 270

二、补泻兼施 271

三、寒热并用 273

四、敛散相伍 273

五、阴阳互求 274

六、表里相合 275

七、气血互调 276

八、多脏兼顾 277

活血祛瘀法的辨证应用 278

一、辨病理因素,分虚实施治 279

(一)理气祛瘀法 279

(二)散寒(温经)祛瘀法 280

(三)清热(凉血)祛瘀法 281

(四)补阳祛瘀法 282

(五)益气祛瘀法 283

(六)养血祛瘀法 284

(七)滋阴祛瘀法 285

二、辨病变部位,按主症特点施治 285

(一)通窍祛瘀法 286

(二)通脉祛瘀法 286

(三)理肺祛瘀法 287

(四)消积(软坚)祛瘀法 288

(五)理胃祛瘀法 289

(六)通腑祛瘀法 290

(七)祛瘀利水法 290

(八)通经祛瘀法 291

(九)和络祛瘀法 292

(十)止血祛瘀法 293

(十一)消痈祛瘀法 294

(十二)疗伤祛瘀法 295

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相搏证的体会 296

一、理论探讨 296

(三)瘀热搏结,多脏同病,伤阴耗血,病势多变 298

(一)六淫化火,疫毒入侵,热毒炽盛,搏血为瘀 298

(二)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 298

二、辨证依据 299

(一)血热证 299

(二)血瘀证 299

(三)出血证 300

(四)舌苔、脉象 300

(五)实验室参考指标 300

三、基本方药 300

(一)方药组成及用法 300

(二)方义解释 300

(四)疗效机理 301

(三)随证配伍 301

四、应用要点 302

(一)辨明外感内伤 302

(二)区别瘀热轻重 302

(三)详察兼证变证 302

五、医案 303

从痰瘀同病辨治疑难病证的经验 309

一、痰瘀同病的病理生理探讨 310

(一)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是痰瘀生成基础 310

(二)脏腑功能失调是痰瘀生成之本 311

二、痰瘀同病的辨识要领 312

(一)攻邪治标,化痰祛瘀 316

(二)从本图治,调补五脏 316

三、痰瘀同治述要 316

(三)疏利气机,助消痰瘀 317

(四)求因定位,辨证分治 317

四、医案 318

诊余琐话 326

一、 “审证求机”是提高临床辨治能力的关键 327

二、辨复合证应注意病机的因果、主次和动态变化 329

三、一证未必一治 330

四、重视复法的组合应用 331

五、“药对”是组方的基础 331

六、毒药治病应把握其两重性 335

七、注意拓宽中药新用途 337

八、辨病施治与中药西用的得失 338

九、急症重在治标,阻断病势,逆转险变 340

十、读古书贵在今用 341

附 录 343

创立中医内科急症学的意义 343

一、中医内科急症的概念和救治要求 343

二、中医内科急症是中医急症医学的基础 344

三、中医内科急症学是以多种综合疗法为特色 345

的一门临床急救医学 345

四、继承和发展中医急症医学是振兴中医药学 346

的关键 346

五、发展中医内科急症的思路和方法 346

(一)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 346

多疗法配套 347

(三)医药结合,多剂型并举,多途径给药, 347

(二)以症带病,病证结合,扬我所长, 347

化短为长 347

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与方法 348

一、中医临床科研设计的指导思想 348

二、课题设计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349

(一)正确选题 349

(二)要有切合实际的中医药理论依据 350

(三)实验研究应具有特异性 350

(四)注意科学性和严密性 351

(五)有预试验基础 351

三、传统科研方法和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 352

四、遵循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创新 353

五、立足临床实践,及时总结经验 354

六、验证前人学术观点,不断深化认识 355

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56

八、扬我所长,体现特色 356

九、从一般规律中探索特点 357

十、多学科协作攻关 358

中药新药研究的基本要求 358

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主导思想 359

二、中药新药的名称、选题及处方依据 359

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主要要求 361

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 362

五、对处方设计的技术要求 363

年 谱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