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6
第一节 阴阳学说 6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6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8
二、五行学说的归类推演 8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9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0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第二章 藏象 14
第一节 脏腑 15
一、五脏 15
二、六腑 23
三、奇恒之腑 25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26
第二节 气、血、津液 30
一、气 30
二、血 32
三、津液 33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4
第三章 经络 3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36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 36
一、十二经脉 36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38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38
二、奇经八脉 38
第四章 病因与病机 40
第一节 病因 40
一、外来致病因素 40
二、精神致病因素 43
三、其他致病因素 44
四、继发致病因素 46
第二节 病机 48
一、邪正斗争 48
二、阴阳失调 49
第五章 诊法 50
第一节 望诊 50
一、全身望诊 50
二、局部望诊 52
三、舌诊 53
四、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56
五、望小儿指纹 56
第二节 闻诊 57
一、听声音 57
二、嗅气味 58
第三节 问诊 58
一、问寒热 58
二、问汗 59
三、问疼痛 60
四、问饮食与口味 61
五、问二便 62
六、问睡眠 62
七、问经带 63
第四节 切诊 64
一、脉诊 64
二、按诊 68
第六章 辨证 6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69
一、表里辨证 69
二、寒热辨证 70
三、虚实辨证 71
四、阴阳辨证 72
第二节 脏腑辨证 72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73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74
三、脾与胃病辨证 76
四、肝与胆病辨证 7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78
六、脏腑兼病辨证 79
七、脏腑证候鉴别 80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81
一、卫分证 82
二、气分证 82
三、营分证 82
四、血分证 82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84
第一节 预防 84
一、未病先防 84
二、既病防变 85
第二节 治则 86
一、治病求本 86
二、扶正祛邪 87
三、相因制宜 87
五、温法 88
四、和法 88
三、下法 88
一、汗法 88
第三节 治法概述 88
二、吐法 88
六、清法 89
七、消法 89
八、补法 89
第八章 中药 90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90
一、中药的炮制 90
二、中药的性能 90
三、中药的用法 91
第二节 常用中药 92
解表药 92
一、发散风寒约 92
二、发散风热药 94
一、清热泻火药 96
清热药 96
二、清热燥湿药 98
三、清热解毒药 100
四、清热凉血药 101
五、退虚热药 103
化痰、止咳平喘药 103
一、化痰药 104
二、止咳平喘药 106
化湿药 108
消导药 109
理气药 110
止血药 112
活血祛瘀药 114
泻下药 116
一、攻下药 116
三、峻下逐水药 117
二、润下药 117
驱虫药 118
温里药 119
平肝熄风药 120
安神药 121
开窍药 123
利水渗湿药 124
祛风湿药 125
补虚药 127
一、补气药 127
二、补血药 128
三、补阴药 129
四、补阳药 130
固涩药 132
外用药 134
第九章 方剂 135
第一节 方剂基础知识 135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135
二、剂型 135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36
[附]常用中成药简表 147
第十章 针灸 151
第一节 腧穴 151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151
腧穴的定位方法 152
十四经经脉及常用腧穴 153
一、手太阴肺经 153
二、手厥阴心包经 155
三、手少阴心经 157
四、手阳明大肠经 158
五、手少阳三焦经 161
六、手太阳小肠经 162
七、足阳明胃经 164
八、足少阳胆经 166
九、足太阳膀胱经 168
十、足太阴脾经 171
十一、足厥阴肝经 172
十二、足少阴肾经 173
十三、任脉 174
十四、督脉 176
奇穴 178
第二节 针法 180
一、毫针刺法 180
二、其他针法 185
[附]穴位注射疗法 188
一、常用灸法 189
第三节 灸法 189
二、灸法的作用 190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190
第四节 针灸治疗 191
一、辨证和取穴的基本原则 191
二、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191
[附]针灸急救七法 199
第十一章 常见病证 200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00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202
第三节 高血压病 204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06
第五节 脑血栓形成 207
第六节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208
第七节 病毒性肝炎 211
第八节 溃疡性结肠炎 213
第九节 胆囊炎和胆石症 214
第十节 泌尿系感染 216
第十一节 泌尿系结石 217
第十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218
第十三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20
第十四节 内耳眩晕症 221
第十五节 风湿性关节炎 222
第十六节 腰肌劳损 224
第十七节 水痘 225
第十八节 疳积 226
第十九节 小儿腹泻 228
第二十节 流行性腮腺炎 229
第二十一节 月经不调 230
第二十二节 月经前后诸证 233
第二十三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 234
第二十四节 慢性盆腔炎 236
第二十五节 习惯性流产 237
第二十六节 产后缺乳 238
第二十七节 急性乳腺炎 239
第二十八节 绝经前后诸证 240
第二十九节 鼻窦炎 241
第三十节 流行性结膜炎 243
第三十一节 麦粒肿 243
第三十二节 肩关节周围炎 244
第三十三节 骨质疏松症 246
第三十四节 糖尿病 247
第十二章 中医护理 249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249
一、病室环境 249
二、生活起居 249
第二节 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250
一、身体各部的观察及护理要点 250
二、全身症状的观察及护理要点 252
第三节 心理护理 254
一、心理护理的任务 255
二、心理护理的原则 255
三、心理护理的方法 255
四、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256
第四节 用药护理 256
一、中药汤剂的煎法 256
二、给药时间 257
三、服药方法 257
四、服药的护理 257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护理 257
第五节 饮食调护 258
一、饮食调护的一般原则 258
二、辨证择食 259
[附]常用食物简表 259
一、按摩疗法 267
第六节 常用护理技术 267
二、拔罐疗法 273
三、发泡疗法 273
四、熏洗疗法 274
五、吹药法 274
六、导便法 275
七、坐药法 275
[附一] 中医科病室护士交班报告的书写 276
[附二] 病情描述术语选摘 277
《中医学概论》教学大纲(草案) 278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278
二、课程教学目标 278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278
四、学时分配 284
五、说明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