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绪论 2
我的治学心路 2
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举世无双 2
二、“宏观整体全息调控医学” 4
三、学术创新与“医学未来学” 5
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6
一、比较见真谛 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
二、实践出真知 10
三、哲理为核心 12
四、思路要正确 13
五、创新是目标 14
六、风景这边独好 17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7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创立中医体质病理学到人体新系的设想 19
一、为中医学补上些“形迹”研究 20
二、创立中医体质病理学、体质食疗学与人体体质学 20
四、提出创建“人体新系”设想 22
三、分析中医学辨证、辨质与辨象三法 22
五、结语 23
中医药学之特色探讨 25
论传统中医学之特色 25
一、中医学之特色 25
二、发扬中医学之优势 29
中医之魂今何在 32
一、关于“观象” 33
三、关于“元气” 34
二、关于“道”与“器” 34
四、“研几”论 35
五、“医意”论 36
六、心神论 37
七、“功能动态”论 38
八、宏观整体论 38
九、“全息”论 39
十、“制约关系”论 39
十一、“无为”论 40
十二、有情人文医学 41
十三、结语 41
“宏观整体全息调控医学”纲要 43
一、宏观论 44
二、整体论 45
三、全息论 45
四、调控论 46
五、一点反思 49
中西医比较研究 51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之比较 51
一、中西医论争的历史根源分析 52
二、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53
三、直觉领悟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 54
四、关于中医“是经典意义上的自然哲学”问题 56
五、关于中医理论“详于气化而略于形迹”的探讨 57
六、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逻辑:归纳与演绎问题 59
七、中医药理论中的个案性原则与现代科学的统计学原理 61
八、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不等于现代系统论 61
九、要重视中医药理论在语言学释义上遇到的若干问题 63
十、中医药理论的潜科学性质探讨 65
十一、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67
十二、结束语 68
一、西医病理学发展概观、纲要及特点 70
中西医病理学之比较 70
二、中医病理学发展概观、纲要及特点 80
三、中医病理学的科学阐释 92
四、中、西医病理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同一性 94
五、由中西医病理学比较研究引出的启示 100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待——论中西医学的交流与结合 102
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待 102
二、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人 106
三、再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107
辨象论治原理探讨 113
辨象、辨证、辨质与辨病论治 113
一、中医学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114
二、研究藏象学说的方法论探讨 115
辨证论治原理探讨——整体制约论 116
一、辨证论治概述 116
二、关于“证”的概念 117
三、整体制约论 130
四、小结 132
附:中医“证型”的结构及其研究思路 133
一、体质病理学研究 138
辨质论治原理探讨 138
二、两纲八要辨体质 154
三、辨证与辨体质 160
四、气质体质学略论 167
五、体质食疗学原理 176
六、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 182
医学未来学研究 187
中医病理学建设 187
一、中医病理学的特色 187
二、中医病理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188
三、中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 189
四、中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190
五、中医病理学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 191
六、中医病理学研究的远期目标 192
体质要素理论 193
一、体质要素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194
二、体质要素的特性 196
三、体质要素的维度 199
四、体质要素的测定与评价 201
五、体质要素理论的实践意义 205
六、结语 206
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207
一、人是什么 208
二、“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论 208
三、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核心是人——整体的人 209
四、结语 212
中医学“肾论” 213
一、探讨“肾为先天之本” 213
二、探讨“肾主生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15
四、色欲房劳伤之病机探讨 216
三、体质病理学与中医“肾”的研究 216
五、节欲护精,养生之要 227
六、结语 229
从睾丸病理探讨其与“急病及肾”、“久病及肾”的关系 232
一、资料与方法 232
二、结果 232
三、讨论 234
优质学 235
一、优种于种子之前 236
二、择辰于种子之时 238
五、优育于出生之后 239
三、优胎于受精之后 239
四、“优生”于出生之时 239
“人体新系”猜想 241
“人体新系”设想 241
“人体新系”猜想 249
中西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260
中医药学之过去、现状与未来 260
一、中医学从何而来 261
二、中医药学的现状 262
三、发展中医药学的对策 264
四、对中医药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265
关于当今中药药理研究的若干思考 266
一、中药药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67
二、中药药理与中医病理的关系 268
三、中药药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269
四、正确领悟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境界 271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分化与重建 272
一、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实用科学形态 272
二、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分化 272
三、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建 275
五、结论 277
四、论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人才建设 277
试论21世纪中医药学之发展战略 278
一、中医药学的科学性究竟反映在何处 278
二、该继承什么 279
三、对中医药学现代化的理解 279
四、当前中西医结合的几个原则问题 280
五、关于创新问题 281
六、几点建议 282
一、还原论与分析法的片面性 283
试探21世纪西方医学之发展趋向 283
二、线性因果论是西医发病学说的逻辑基础 284
三、对抗疗法 285
四、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已经开始转向[7] 286
五、传统中医学的特色[16] 287
六、新医学将从东西方文化双向接轨中诞生 288
七、结语 289
附录 291
主要学术著作、论文一览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