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政策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庆云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5840002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现代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

第一章 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作用边界 1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 2

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2

二、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 5

三、结论:公共政策的本质 8

第二节 公共政策与理论的关系 9

一、理论对政策的作用:理论是制定政策的基础 9

二、政策对理论的作用: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 10

第三节 公共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12

一、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12

二、政策与法律的联系 13

三、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14

第四节 公共政策作用的边界 16

一、市场经济:界定公共政策作用边界的逻辑起点 16

二、政策缺陷:界定公共政策作用边界的约束条件 18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作用边界的确定 22

第五节 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制度变迁 29

一、IAPP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特色 30

二、公共政策选择的制度基础 31

三、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制度创新 32

第二章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36

第一节 决策体制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36

二、公共决策的咨询系统 37

一、公共决策的中枢系统 37

三、公共决策的信息系统 39

四、公共决策的监控系统 40

第二节 决策程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40

一、决策程序化的内涵 40

二、现代决策的基本程序 41

第三节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43

一、西方各国利益集团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43

二、我国利益集团的特点和功能 45

第四节 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47

一、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区别与联系 47

二、制度变迁模式: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49

二、文化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潜在作用 51

第五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51

一、意识形态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 51

第六节 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52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52

二、政治因素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54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型 59

第一节 决策模型的内涵 59

一、决策模型的分类 60

二、概念模型的内涵 61

第二节 非理性决策模型 61

一、经验型决策模型 61

二、专家型决策模型 64

三、系统决策模型 68

第三节 理性决策模型 70

一、科学决策模型 70

二、渐进决策模型 73

第四节 综合决策模型 76

第五节 公共政策的评价体系 79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80

二、公共政策的评估步骤 83

三、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 85

第四章 公共权力与公共行政管理政策 89

第一节 公共权力的本质与公共行政政策的制定原则 89

一、公共权力的内涵 90

二、公共权力的一般特征 91

三、公共权力的运作 92

四、公共权力运作过程中的负效应分析 94

第二节 预算制度约束与公共财政管理 97

一、预算制度是公共权利在经济领域行使最基本的制度 97

二、预算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政府活动的机制 99

三、预算的本质是法律 100

四、预算的职责是控制、监督公共财政运行 101

第三节 公共采购政策与行政廉洁管理 102

一、公共采购政策的内涵 103

二、公共采购政策的功能 107

三、公共采购中腐败产生的根源 108

四、采购政策体系与维护政府廉洁 109

一、审批政策的制定原则 114

第四节 审批政策的制定与审批权的行使 114

二、行政审批权实施的依据和原则 115

第五章 公共经济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123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123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123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理论 125

三、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 129

第二节 公共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及作用边界 131

一、公共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 131

二、公共经济政策的边界 134

一、公共财政政策 138

第三节 公共经济政策体系 138

二、货币政策 144

三、产业政策 145

四、外贸政策 147

五、外资政策 147

第四节 公共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原理与配套原理 149

一、公共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原理 149

二、公共经济政策配套原理 151

第六章 现代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政策 158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与现代科技政策 158

一、现代科技政策的概念 158

第二节 科技政策体系中的结构平衡 159

二、现代科技政策的作用 159

一、RD与GDP的比例 160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之间的比例平衡 161

三、军事研究与民用研究的平衡 163

四、保证科技政策体系均衡的政策选择 164

第三节 科技政策的实施与科技管理体制创新 167

一、现代科技发展与科技体制创新 167

二、科研活动中的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168

三、国家科技计划与项目实施 170

第四节 美国科技政策与“新经济” 172

一、科技进步与“新经济”的关系 172

二、科技创新的发展与美国科技政策的变迁 174

三、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阶段特征 176

第五节 中国科技发展政策的分析 177

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形状 178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对策 179

三、科技创新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83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科技合作 184

第七章 公共物品与城市化发展政策 186

第一节 城市发展内涵、城市发展模式及政策特点 186

一、城市发展的内涵 186

二、内生城市发展模式的政策特征 188

三、外向型城市模式的政策特征 191

四、混合推进型城市模式的政策特征 194

一、产业聚集与城市增长理论 195

第二节 城市产业积聚与城市产业化政策 195

二、城市产业化政策选择与制定的原则 202

三、中国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206

第三节 城市规划政策的选择与制定 213

一、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213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221

三、现代城市规划政策的选择:倡导规划 225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倡导规划尝试 230

第八章 公共发展政策(一):教育、文化政策 235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价值观 235

一、教育政策的对象属于“非营利组织” 235

二、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 237

三、教育政策的价值观:质量、公平和效率 238

第二节 中国教育政策制定与选择 239

一、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和教育政策 240

二、基础教育的长期目标和政策 241

三、高等教育政策 241

四、职业教育培训政策 242

五、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 245

六、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246

七、加大教育投资的对策 247

第三节 文化产业政策 249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249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250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51

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 254

第九章 公共发展政策(二):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 258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政策内涵 258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概念的形成 258

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化 260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战略目标 263

第二节 人口与就业政策 269

一、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 269

二、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 273

三、人口政策的措施体系 275

四、我国人口政策与发展状况 276

五、就业政策 278

第三节 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政策 282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及其管理 282

二、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政策 284

三、我国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 288

第十章 公共安全与社会保障政策 293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安全的“稳定器” 293

一、公共安全的内涵 293

二、社会保障政策是公共安全的“稳定器” 295

第二节 社会保障政策内容的历史演变及体系构成 298

一、社会保障政策内容的历史演变 298

二、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内容 301

第三节 国际上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模式 306

一、福利国家型模式 306

二、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 308

三、储蓄型保障模式 309

四、国家保险模式 311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311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311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313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取向 315

第十一章 信息化时代的电子政务与现代公共政策 320

一、电子政务发展起因 321

第一节 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的特征与内涵 321

二、电子政务的定义 322

三、电子政务的内容和范围 323

四、国际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述 326

第二节 电子政务对现代公共决策观念影响 329

一、电子政务决策新观念:政务信息公开与知情权 329

二、中国加入WTO对政府政策信息公开化的影响 333

三、电子政务为决策透明公开创造了技术平台 335

第三节 电子政务对现代决策组织结构和决策方式的影响 336

一、电子政务推动下的政府决策流程变革 336

二、电子政务影响下的政府决策组织结构的变革 337

三、电子政务与政府决策管理创新 338

主要参考文献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