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生境与历史的本土聚居 1
1 西南高海拔山区的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 1
1.1 藏东南山区 1
1.2 香格里拉——以中甸坝为中心的迪庆地区004 1
1.3 丽江地区 1
1.4 大理洱海地区 1
1.5 攀西地区 1
1.6 川西北高地 010 1
2 民族渊源、迁移与地域文化的滥觞 1
3 宗教与城镇聚落 1
4 茶马古道与城镇聚落 1
5 城市起源与城市化 1
4.2 迁府至大研 2
4.3 理水与古城规划 2
4.4 关于水的古代环保 2
4.5 “术”祭与自然环境保护 2
4.1 更早的背景 2
5.1 西南高海拔山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历程 2
5.2 经济开发与森林耗竭 2
5.3 自然与人为造成的气候变迁 2
5.4 水土流失,航道萎缩 2
6 古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历史辩证观 2
5 经济开发与自然生态变迁 2
4 实证分析——丽江古城的历史演进及其生态 2
3.4 世界宗教或人道宗教 2
3.3 英雄崇拜和多神崇拜 2
3.2 图腾崇拜 2
3.1 魔力和鬼神崇拜 2
3 宗教之于自然生态环境 2
2.2 微观层次 2
2.1 宏观层次 2
1 分散,小聚合 2
历史聚落与自然生态 2
文化 2
3.3 间接开发——土司制度 3
3.1 过境开发阶段 3
3.2 羁縻开发——代理开发 3
3 四南边疆开发史与本土民族文化变迁 3
3.4 改土归流——直接开发 3
4 文化冲突融会后的地区建筑 3
4.1 街坊、街市构成的古城格局 3
4.2 儒学影响下的喜洲白族民居 3
1.4 沿河流和山脉走向迁徙 3
2 古代城市化与人口迁徙 3
1.5 四川西部南北游牧走廊的迁徙活动 3
1.3 向山区和高海拔山区迁徙 3
1.2 向低纬度亚热迁徙 3
1.1 向人口稀少地区迁徙 3
1 西南高海拔山区自发性人口迁徙的一般规律 3
民族聚落与文化交融 3
4.4 敞间与晒台上的生活 4
4.3 建筑形态 4
4.2 总体空间布局 4
4.1 选址立寨 4
4 与大山共存的聚落——桃坪羌寨 4
3.3 借高峻巩固政权——城堡 4
3.2 碉楼捍卫村寨的“图腾” 4
3.1 居高守险的羌寨 4
3 防御——山寨与城堡 4
2.3 山原坝地·适度垦植·成组聚居 4
2.1 河谷·耕地·村落 4
2 耕地保护——逆境生存的村落 4
1.2 敞间·晒台——拥抱阳光的构作 4
1.1 火地·主室——建筑空间的核心 4
1 气候——神话之源 4
地缘·建筑·景观 4
2.2 山脊·台地·耕地·建筑 4
1.4 城乡互动理论 5
2.3 多民族山 区人口的城市化迁移 5
2.2 中发展“中心地 5
2.1 “中心地”的确立 5
2 集中在“中心地”的区域城镇发展模式 5
2.4 发展…影区现象与小城镇的前途 5
1.3 结构理论 5
1.2 聚焦扩散理论 5
1.1 小城镇理论 5
1 小城镇发展理论及其困境 5
集中在中心地的区域低密度城市化 5
自1然态保护 6
2.3 澄花园城市”的城市理想 6
2.2 “大分散,大聚合”的低密度城镇体系与 6
3 城镇的“破”与“立”及飞地式开发 6
3.1 盐边新城选址建设的失策 6
3.2 四川省牧民新村建设选址工作反思 6
2 “大分散,大聚合”的城镇空问体系 6
1 区域城镇密度的量化描述 6
低密度城市化与城镇体系的空间构成 6
2.1 “大分散,大聚合”的树枝状网络空间结构 6
2.1 城镇庭院经济 7
3.4 密集型城市中的地下空间开发 7
3.2 相关实验研究 7
3.1 城市五岛效应”利用与营造对策 7
3 城市环境物理学与密集型城市 7
2.2 中低层高密度聚居 7
3.3 高海拔干旱山区的城镇营造模式语言 7
1.3 区域低密度城市化与生态农 7
1.2 生态农业与域城市化 7
1.1 西1南高海拔山 区的生态农业及其相关产业 7
1 生态农业与密集型城镇聚落 7
密集型城镇聚落 7
2 庭院经济与中低层高密度的聚集模式175 7
2.1 经济区域化的技术策略 8
3.2 从设备化到建筑化 8
3.1 太阳能资源背景 8
3 太阳能利用与地区建筑发展 8
2.3 关于地区建筑学的技术思想 8
2.2 从地域技术到构造设计学 8
1.3 西南高海拔山区本土建筑模式语言 8
2 技术发展与技术思想 8
1.2 乡土材料 8
1.1 传统建筑中的地域技术 8
1 地域技术与模式语言 8
地域技术与地区建筑学 8
结束语 9
1 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研究的启示 9
2 区域城市化与城市规划229 9
3 从技术思想的角度研究地区建筑学的走向 9
——既是政治经济的选择,也是生态环境的选择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