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产生及其意义 1
第一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1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4
第二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产生 6
一、信息论的产生 6
二、控制论的产生 8
三、系统论的产生 10
第三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相互关系 16
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内容互相交叉 16
二、信息方法、控制方法和系统方法互相渗透 18
第四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作用和意义 19
一、为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想和新方法 19
二、有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 20
三、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1
四、丰富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22
一、信息概念 25
第一节 信息 25
第二章 信息和信息论 25
二、信息分类 35
三、信息功能 37
第二节 信息论 39
一、申农信息模型 40
二、信息量 42
三、信息传输 47
一、信息方法和步骤 50
第一节 信息方法 50
第三章 信息方法和信息论的应用 50
二、信息方法特点 53
三、信息方法作用 56
第二节 信息论的应用 59
一、生物学上的应用 59
二、医学上的应用 60
三、生产和技术上的应用 62
四、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 64
第一节 控制 67
一、控制 67
第四章 控制与控制论 67
二、可能性空间 68
三、选择 69
四、控制能力 70
五、控制的基本方式 71
六、控制系统与控制论系统 77
第二节 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80
一、信息变换原理 80
二、反馈控制原理 82
一、控制论方法的特点 89
第五章 控制论方法和控制论的应用 89
第一节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89
二、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90
第二节 控制论的应用 96
一、工程控制论 97
二、生物控制论 99
三、社会、经济控制论 104
四、智能控制论 107
一、系统概述 110
第一节 系统 110
第六章 系统与系统论 110
二、系统分类 114
第二节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118
一、整体性原理 119
二、相关性原理 120
三、层次性原理 124
四、有序性原理 125
五、动态性原理 126
七、最优化原理 128
六、调控性原理 128
第七章 系统方法与系统论应用 130
第一节 系统方法 130
一、系统方法概述 130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132
三、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和步骤 135
第二节 系统论的应用 139
一、在科学研究方面 139
二、在生产技术方面 141
三、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 143
一、什么是系统工程 146
第一节 系统工程概述 146
第八章 系统工程 146
二、系统工程的学科基础 148
三、系统工程的产生和发展 151
第二节 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 154
一、系统工程的原则 154
二、系统工程的具体方法 157
第三节 系统工程的应用 164
一、客观需要和应用范围 164
二、系统工程师 167
三、系统工程的应用实例 168
第九章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 171
学 171
第一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171
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系统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是继承关系 172
二、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科学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173
第二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唯物论 176
一、对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 176
二、对运动观、时空观的丰富和发展 178
三、人工智能对唯物主义意识论的证实和深化 179
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普遍联系原理的深化和丰富 180
第三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辩证法 180
二、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深化和丰富 182
三、对唯物辩证法范畴的深化和丰富 186
第四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认识论 187
一、系统论对认识对象理解的深化 188
二、对认识来源问题的补充和深化 189
三、对认识过程的深化和丰富 190
四、对微观认识研究的促进 191
二、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思想的深化和丰富 193
第五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唯物史观 193
一、对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深化和丰富 193
三、揭示了社会的自组织机制 195
第十章 耗散结构理论 196
第一节 耗散结构理论的产生 196
一、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的背景 196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 199
第二节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201
一、几个基本概念 201
二、耗散结构及其形成和形成条件 204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 209
第三节 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及其哲学意义 209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哲学意义 211
第十一章 协同学 218
第一节 协同学的形成 218
第二节 协同学的基本内容 220
一、几个基本概念 220
二、几个主要结论 228
一、协同学的应用 232
第三节 协同学的应用和哲学意义 232
二、协同学的哲学意义 234
第十二章 突变理论 237
第一节 突变理论的形成 237
第二节 突变理论的基本内容 238
一、稳定机制 238
二、动态图 240
三、势函数曲线 241
四、尖顶突变模型 244
一、突变理论的应用 245
第三节 突变理论的应用与哲学意义 245
二、突变理论的哲学意义 247
第十三章 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250
第一节 信息论研究的现状和动向 250
一、申农信息论的局限性 250
二、语义信息的研究 252
三、有效信息的研究 253
四、模糊信息的研究 254
五、信息科学的研究 256
第二节 控制论研究的现状和动向 258
一、大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 259
二、智能控制理论在我国医学中的应用 260
第三节 系统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动向 261
一、国外系统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61
二、国外系统理论应用研究的特点 266
三、我国系统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68
第四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广阔前景 272
一、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前景 272
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前景 274
主要参考文献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