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史与发展 1
第一章 理论与方法 3
1.1什么是理论 3
1.2理论与假设 8
1.3方法与研究艺术 11
第二章 早期古物学 17
2.1古物、宗教和历史 17
2.2中国的古物学——金石学 23
2.3石器与人类的古老性 25
2.4启蒙运动与人类进步观 27
2.5古物学的死胡同 29
第三章 考古学的诞生 30
3.1三期论与相对断代方法 31
3.2斯堪的纳维亚考古学 33
3.3三期论与田野考古的推广 34
3.4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发轫 37
第四章 19世纪下半叶的考古田野方法 40
4.1马利耶特(AMariette)(1821—1881) 40
4.2谢里曼(HSchliemann)(1822—1890) 41
4.3皮特-里弗斯(AHLFPitt-Rivers)(1827—1900) 43
4.4皮特里(WMFPetrie)(1853—1942) 45
4.5伊文思(AEvans)(1851—1941) 46
4.6小结 47
第五章 进化考古学 50
5.1旧石器时代的分期 51
5.2社会达尔文主义 53
5.3美国的殖民主义考古学 54
5.4非洲的种族主义考古学 57
5.5大洋洲的考古学 59
5.6小结 60
第六章 文化历史考古学 63
6.1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形成 63
6.2器物类型学 66
6.3传播论 68
6.4柴尔德与考古学的新起点 71
6.5小结 73
第七章 20世纪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实践 75
7.1美国的文化历史考古学 76
7.2中国的文化历史考古学 78
7.3俄国与苏维埃考古学 90
7.4小结 95
第八章 20世纪中叶考古学的进展 98
8.1考古科技 99
8.2文化功能观 103
8.3沃尔特·泰勒的《考古学之研究》 113
8.4小结 115
第九章 新考古学的兴起 119
9.1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 121
9.2新考古学的目标与视野 124
9.3中程理论与民族考古学 126
9.4戴维·克拉克的新考古学观 130
9.5对美国新考古学的批评 132
9.6小结 134
第十章 新考古学之后 137
10.1后进程考古学(post-processualarchaeology) 138
10.2象征考古学(symbolicarchaeology) 140
10.3结构考古学(structuralarchaeology) 143
10.4马克思主义考古学(Marxistarchaeology) 145
10.5认知考古学(cognitivearchaeology) 148
10.6小结 156
第二部分 探索与阐释 159
第十一章 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161
11.1历史地位 161
11.2概念与理论基础 163
11.3类型学与器物 164
11.4类型与形制 166
11.5形态与功能 167
11.6分类的品种与操作 170
11.7理论与实践的进展 172
11.8小结 176
第十二章 聚落考古学的方法论 178
12.1历史背景 178
12.2概念、目标与方法 180
12.3聚落研究的层次 184
第十三章 埋藏学与遗址形成过程研究 192
13.1埋藏学的概念 192
13.2埋藏学研究的方法 193
13.3动物骨骼破损分析 194
13.4考古动物群数量统计 197
13.5埋藏学与遗址动态分析 201
13.6遗址形成过程研究 202
13.7个案研究:三峡次生堆积分析 205
第十四章 实验考古学 207
14.1打制石器 209
14.2农业生产 212
14.3食物加工 215
14.4房屋建造 217
14.5巨石的搬运和安置 218
14.6船只与航行 220
第十五章 农业起源的理论探索 222
15.1中石器时代与广谱革命 223
15.2人口压力理论 227
15.3“发现论”的反思 230
15.4竞争宴享理论 235
15.5讨论与小结 237
第十六章 文明与国家探源问题 239
16.1理论探索 240
16.2国家起源的考古学理论 243
16.3城市起源研究 246
16.4酋邦问题 251
16.5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问题 256
16.6讨论与小结 262
第十七章 系统论 266
17.1文化生态学与系统论 266
17.2系统论的概念与方法 268
17.3系统论的思维 272
17.4系统论的反思与修正 273
17.5小结 275
参考文献 276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