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建设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序,刘春林,吴效伯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6005012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篇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1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划分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1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划分阶段的设想 1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划分阶段的理论与实践 3

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划分阶段问题的探索 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7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与基本特征 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指导方针 15

一、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 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1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 1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2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2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4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26

一、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的历史反思 26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9

第三节 坚持生产力标准,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32

一、生产力标准的内涵 32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4

第一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36

一、确立党的基本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36

第三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6

二、党的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 38

第二节 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42

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2

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4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6

第三节 党的基本路线是照耀我国人民前进的灯塔 48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48

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50

一、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53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 53

第四章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53

二、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 54

三、新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56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 59

一、第一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59

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宏伟蓝图 60

三、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61

一、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64

第三节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针和途径 64

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主要途径 66

第二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69

第五章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69

第一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69

一、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反思 6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72

三、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经济 77

一、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 77

二、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9

三、联合所有制、股份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新的公有制形式 8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经济成份 83

一、个体经济 83

二、私营经济 85

三、利用外资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6

第六章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89

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89

二、社会主义必须保留商品经济的原因 9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特征 9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94

一、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 94

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 95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97

第三节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100

一、价值规律的一般内容和要求 100

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01

三、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作用的特点 103

一、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10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竞争 105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竞争的特点和作用 106

第七章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109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109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10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111

三、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114

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116

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19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119

二、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其他分配方式 120

第三节 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122

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22

二、在促进社会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25

三、贯彻按劳分配必须加强思想教育 128

第三篇 经济体制改革 130

第八章 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30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30

一、经济体制及其选择 130

二、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32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 134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比较选择 134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42

第三节 正确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理论依据和基本任务 146

一、加深对改革性质的科学理解 147

二、深刻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 149

三、进一步把改革的基本任务具体化、目标化 152

一、十年改革的主要历程 154

第一节 十年改革的回顾 154

第九章 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154

二、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 155

三、改革面临的困难和矛盾 159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160

一、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60

二、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162

三、改革再没有廉价的办法,必须着手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攻坚 164

第三节 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 166

一、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是新体制的内在要求 166

二、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167

三、商品经济新秩序与产品经济旧秩序的根本区别 168

四、实现由产品经济旧秩序向商品经济新秩序的转化 170

五、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 171

第十章 建立有效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 174

第一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机制 174

一、经济机制及其基本功能 174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77

一、建立并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 180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180

二、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实行多种行之有效的分离形式 183

三、搞好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 187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189

一、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的内在机制 189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194

三、完善市场体制,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199

第四节 逐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201

一、逐步建立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必要性 201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 203

三、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搞好宏观调控 206

第一节 改革必须综合配套、逐步推进 209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配套 209

第十一章 综合配套、逐步推进的改革思路 209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逐步推进 211

第二节 改革计划体制 213

一、旧计划体制的弊端及改革的必要性 213

二、计划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新计划体制的基本点 214

三、深化计划体制的改革 215

一、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217

第三节 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 217

二、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已采取的主要措施 219

三、价格改革遇到的困难和今后改革的方针 221

第四节 改革劳动工资制度 223

一、旧劳动工资制度的主要弊端和巳采取的改革措施 223

二、现行劳动工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26

三、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方针政策 228

第五节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 231

一、旧财政税收体制的主要弊端和已采取的改革措施 231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新问题和今后改革的方向 233

第六节 改革金融体制 235

一、旧金融体制的主要弊端和巳采取的改革措施 235

二、现行金融体制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237

第七节 改革科技教育体制 239

一、旧科技教育体制的主要弊端及改革的必要性 239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方针政策 241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方针政策 242

第四篇 对外开放 245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45

第一节 对外开放战略的提出 245

一、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中的曲折历程 245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中的重大历史转折 247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51

一、对外开放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251

二、对外开放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53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255

一、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内容 257

第三节 全方位开放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战略 257

二、全方位开放战略的中国特色 258

第十三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61

第一节 兴办经济特区 261

一、我国经济特区的兴办 261

二、经济特区的性质和特点 262

三、经济特区的作用和意义 264

第二节 开放沿海地区 266

一、开放沿海地区的一系列重大步骤 266

二、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268

第三节 开放内地 273

一、内地也必须开放 273

二、内地开放的原则和方针 274

第十四章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及方针政策 276

第一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276

一、对外贸易 276

二、引进先进技术 280

三、利用外资 282

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285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 287

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及方针政策 287

二、坚持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 288

三、坚持统一政策、统一计划、联合对外的原则 288

四、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289

第五篇 经济建设的若干战略方针 290

第十五章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必须走提高经济效益的新路子 290

一、提高经济效益是全部经济工作的核心 290

二、必须走提高经济效益的新路子 292

一、生产的产品必须适销对路 294

第二节 衡量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标准 294

二、增产与节约并重 295

三、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296

四、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统一 297

第三节 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298

一、强化宏观经济管理,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298

二、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协调、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 300

三、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 301

一、双重任务提出的依据 303

第一节 我国经济建设肩负的双重任务 303

第十六章 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 303

二、实现、重任务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层的努力 305

第二节 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 306

一、传统产业革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06

二、传统产业革命应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 308

三、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必须集中必要力量,加强重点建设 310

第三节 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 311

一、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机遇 311

二、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要有计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 314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16

第十七章 采取有力措施继续促进农业的全面稳定发展 316

第一节 农业的稳定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316

二、现阶段加强农业建设的极端迫切性 317

第二节 农村十年改革的巨变及面临的新问题 319

一、农村十年改革的巨变 319

二、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321

第三节 采取有力措施,继续促进农业的全面稳定发展 323

一、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323

二、继续合理调整城乡经济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 324

三、深化农村改革 327

四、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329

第十八章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摆在首位 332

第一节 振兴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332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32

二、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 333

三、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国民经济 335

四、采取实际步骤,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337

第二节 坚决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338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338

二、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340

三、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岗位培训 342

第三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44

一、振兴经济迫切需要人才 344

二、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46

三、大胆起用一代新人 347

第一节 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 349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49

第十九章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349

二、克服单纯为生产而生产的观点 351

第二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352

一、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是发展生产 352

二、克服消费早熟,科学地调节和引导消费 354

第三节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 358

一、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358

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传统在新时期的要求 359

一、量力而行是长期经济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361

第二十章 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积极奋斗循序前进 361

第一节 经济建设必须量力而行 361

二、坚持量力而行原则的重大意义 363

第二节 在经济建设中认真贯彻量力而行、积极奋斗、循序前进的方针 364

一、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 364

二、下决心控制投资膨胀 366

三、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368

四、坚持四大平衡 370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72

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 372

第二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72

第六篇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372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374

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375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76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76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378

三、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79

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必须紧密结合 38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381

二、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法制必须民主化 382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长期性 384

第二十二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8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386

一、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 38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8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38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38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39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推动现代化建设 3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394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9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开放 39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39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96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97

第二十三章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399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99

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99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党的领导 401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 403

第二节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03

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405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06

第三节 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 407

一、走出一条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治党新路子 407

二、改革党的领导制度 408

三、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 410

四、在改革的关键阶段,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 412

后记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