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编後语 1
贰、「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的内容及其特色——答客九问 5
叁、全书总目 15
一、基础佛学论集 17
二、佛教的本质及其发展 18
三、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19
四、佛教徒的信仰 20
五、巴利文法 26
六、梵文文法 28
七、梵文文法动词及梵英字汇对照表、梵文入门 33
八、藏文文法、西藏语文法入门、西藏语古典文法合刊、西藏研究文献目录 36
九、梵汉、汉梵陀罗尼用语用句辞典 37
十、密教资料汇编、陀罗尼字典 38
十一、蒙藏梵汉和五译合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西藏密教图像集 40
十二、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上) 41
十三、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下) 41
十四、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梵藏索引 41
十五、当代日本佛学论丛总论 46
十六、当代日本佛学论丛总录索引、中国宗教史论文目录 47
十七、日文佛学期刊总目索引(一) 49
十八、日文佛学期刊总目索引(二) 50
十九、日文佛学期刊总目索引(三) 50
二十、日文佛学期刊总目索引(四) 50
二一、印度逻辑学论集 50
二二、佛教语言论集 51
二三、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 51
二四、南传大藏经解题 53
二五、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大正大藏经解题(上) 55
二六、大正大藏经解题(下) 58
二七、佛典研究(初编) 59
二八、佛典研究(续编) 60
二九、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上) 62
三十、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下) 62
三一、中印佛教思想史 65
三二、印度佛教史(上)——原始与部派 68
三三、印度佛教史(下)——大乘与密教 69
三四、巴利系佛教史纲 70
三五、佛教丛书(七种)总索引:书名索引 70
三六、佛教丛书(七种)总索引:著者名索引 71
三七、佛教丛书(七种)总目录 71
三八、青史(一) 72
三九、青史(二) 73
四○、青史(三) 73
四一、佛教史杂考 74
四二、简明中国佛教史 75
四三、坐禅的理论与实践 76
四四、中国佛教史(上) 78
四五、五代宗教史年表、中国佛教史(下) 79
四六、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 80
四七、宋代佛教史研究、中国佛教史论集 81
四八、中国佛教泛论 83
四九、中日佛教交通史 84
五十、中国民间宗教概说 84
五一、中国净土教理史 85
五二、净土教概论 88
五三、日本佛教史纲 90
五四、现代日本的佛教教育与文化(资料篇) 97
五五、丝路佛教 97
五六、东亚佛教概说 98
五七、印度佛教史论集、东南亚佛教概说 99
五八、丝路与佛教文化 100
五九、西洋汉学家佛学论集 101
六十、天台思想 103
六一、禅宗论集、华严学论集 104
六二、中观与空义 105
六三、中观思想 106
六四、中观哲学(上) 107
六五、中观哲学(下)、菩萨思想的研究(上) 108
六六、菩萨思想的研究(下) 109
六七、唯识思想 109
六八、如来藏思想 110
六九、布顿佛教史(上) 111
七○、布顿佛教史(下) 112
七一、欧美佛学研究小史、佛教哲学——一个历史的分析 113
七二、密教研究法、密教发达志(上) 116
七三、密教发达志(中) 122
七四、密教发达志(下) 125
七五、西藏密教研究 127
七六、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 128
七七、了义炬、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 130
七八、大孔雀经与正法念处经研究 132
七九、梵语佛典导论 133
八○、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 135
八一、汉藏对照辩中边论 137
八二、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上) 138
八三、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 139
八四、西洋佛教学者传 140
八五、东西佛教名人传 147
八六、清净道论(上) 148
八七、清净道论(中) 151
八八、清净道论(下) 153
八九、佛像的起源(上) 155
九十、佛像的起源(下) 157
九一、佛教艺术——音乐、戏剧、美术 158
九二、唐代文学与佛教 159
九三、龙喜记、西藏王统记 161
九四、罗摩衍那的故事(上) 163
九五、罗摩衍那的故事(下) 165
九六、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远离四种执著修心法集解 167
九七、印度思想与宗教 170
九八、奥义书选译(上) 173
九九、奥义书选译(中) 174
一○○、奥义书选译(下) 175
肆、分类索引 179
伍、作者姓名索引 203
一、中文部份 205
二、英文部份 221
陆、译者姓名一览 223
柒、编译委员会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