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与后发区域 1
一、区域及其分类 1
第一章 导论 1
二、后发区域的客观性 4
第二节 后发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6
一、理论价值 6
二、实际意义 7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8
一、研究方法 8
二、思路与结构 8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3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与批判 13
一、胡佛和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14
二、罗斯托区域经济成长的进化序列模型 15
三、弗里德曼的空间组织阶段理论 16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趋同假说 18
一、单一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18
二、出口基地理论 18
三、要素价格均等模型 19
第三节 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 20
一、增长极理论 20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23
三、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 25
四、倒U型统计模型 27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9
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产生 29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0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32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评价 32
二、本章最主要的结论 36
第三章 区域后发优势分析框架 38
第一节 后发优势范式:源起、形成与发展 38
一、后发优势思想的起源 38
二、后发优势理论的形成 41
三、后发优势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43
四、小结 48
第二节 区域后发优势概念的提出 50
一、先发展经济体与后发展经济体 50
二、区域先发优势与区域后发优势 50
三、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 54
第三节 区域后发优势驱动增长模型 60
一、基本假设 60
二、先发区域的率先创新行为 61
三、后发区域的模仿创新行为 62
四、模仿创新成本与后发利益递减 65
第四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本质特征 67
一、替代性 68
二、相对性 68
三、潜在性 69
第四章 区域后发优势形成机理 70
第一节 技术模仿创新 70
一、技术与技术模仿创新 70
二、技术模仿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73
三、后发区域技术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 77
第二节 制度移植变迁 84
一、制度与制度移植变迁 84
二、制度移植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 87
三、后发区域制度移植变迁的后发优势 89
第三节 结构动态优化 94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94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99
三、后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后发优势 105
第五章 区域后发优势的转化条件 114
第一节 资本形成条件 114
一、区域内物质资本的形成 114
二、区域内人力资本的形成 118
第二节 规模经济条件 123
一、什么是规模经济 123
二、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从Krugman的中心-外围模型谈起 124
三、规模经济与区域后发优势的发挥 128
第三节 组合条件 134
一、技术模仿与制度移植的互动性 135
二、制度移植与非正式约束的兼容性 137
三、市场空间结构一元化 140
第四节 条件缺失与政府替代 144
一、政府替代的可能性 144
二、政府替代的作用范围 145
第六章 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实证分析 147
第一节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与区域发展动力 147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东西经济发展差距 147
二、中国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效应 150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分析 153
一、西部地区因物质资本稀缺而导致技术模仿和制度学习的动力不足 153
二、西部地区因知识贫困而导致技术对经济的扩散张力不足 161
三、西部地区因较低的产业层次而缺乏对现有新技术的承载能力 164
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不利于发展要素的逆转 171
五、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受后发劣势的排斥、侵蚀和漏损 175
六、西部地区人口转变的困境不利于其后发优势的发挥 179
七、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其后发优势的发挥 184
八、中央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外部驱动效应还不足以使西部地区充分地发挥后发优势 186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 187
一、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促进西部地区物质资本的形成 187
二、消除知识贫困,促进西部地区内生技术资源的形成 195
三、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西部地区整个产业承载技术的能力 204
四、改善区域内运输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 207
五、通过制度学习和文化创新,提高西部地区发展要素的收益率 209
六、抑制人口膨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0
参考文献 215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