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育种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漱韵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0904906X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甘薯育种学》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主要农作物育种学》系列书之一。编者于1992年底拟定了编写提纲,之后几次征求盛家廉研究员和叶彦复研究员的意见,进行修改,1993年10月分工并着手编写,1996年9月定稿。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用作物,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总产排列第七位。世界上甘薯人工杂交育种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期,40—5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几十年来,世界各甘薯种植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美国等,不论在新品种选育上,还是在育种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甘薯育种成果和经验的专著,只是在少数论著、教材中作为一小部分内容进行论述。这种状况同甘薯育种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很不相适应,也不利于甘薯育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分散在各种刊物、论文集、论著中的大量甘薯育种及有关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是一项重要而且艰巨的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在各自的育种和研究实践基础上,并利用多年来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广泛征集了各有关文献资料;同时又进一步广泛查阅了1996

第一章甘薯生产发展与甘薯育种 1

第一节甘薯生产发展 1

目 录 1

第二节甘薯育种概况 7

第三节甘薯育种展望 14

第二章甘薯的育种学基础 19

第一节甘薯的起源与进化 19

一、甘薯的原产地 19

二、甘薯的原始种 20

三、甘薯的进化 23

四、由野生型向栽培型的演化 26

五、甘薯的传播和地理分布 27

一、分类 29

第二节甘薯组植物的分类和染色体组构造 29

二、染色体组构造 32

三、2n配子的发生 38

第三节甘薯组植物的交配不亲和性 40

一、交配不亲和性的含义 40

二、种内交配不亲和性 41

三、种间交配不亲和性 50

四、种间、种内交配不亲和性的克服方法 51

第四节甘薯的花器构造和开花生理 54

一、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 54

二、开花生理 55

一、块根的形成和膨大过程 58

第五节甘薯的块根形成和膨大 58

二、影响块根形成和膨大的因素 64

第三章甘薯种质资源 73

第一节甘薯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 73

第二节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78

第三节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 82

第四节种质资源在甘薯育种中的利用 83

第五节甘薯主要种质资源 85

第六节甘薯种质资源交换和引种 88

第四章甘薯品种间杂交育种 92

第一节甘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的意义 92

一、亲本材料的创新 93

第二节甘薯的亲本选配 93

二、选配亲本的方法 96

第三节甘薯的杂交方式 105

一、单交 105

二、多父本杂交 105

三、复合杂交 105

四、自由授粉 106

第四节诱导甘薯开花和结实 108

一、诱导甘薯开花的假说 108

二、诱导甘薯开花的方法 110

三、杂交授粉技术 114

四、提高结实率的方法 115

五、种子的采集和保存 116

第五节甘薯的实生系世代 118

一、种子处理 118

二、播种 118

三、实生苗苗床管理 119

四、F1实生系的选拔 119

五、F1实生系的选择指标 121

第五章甘薯种间杂交育种 131

第一节甘薯种间杂交育种的意义 131

第二节甘薯近缘野生种的特性 132

一、第Ⅰ群植物的特性 132

二、第Ⅱ群植物的特性 139

一、有性杂交 141

第三节甘薯种间杂交育种途径 141

二、体细胞杂交 155

三、基因工程 155

第四节四倍体甘薯 155

第五节人工合成六倍体 159

第六章甘薯诱变育种 164

第一节 自然变异在甘薯育种中的选择利用 164

第二节甘薯人工诱变研究概况 167

第三节甘薯诱变育种技术 169

一、诱变育种目标 169

二、诱变处理对象、处理方法和适宜剂量 170

三、诱变效果分析 174

五、对甘薯诱变育种的评价 177

四、诱变后代处理方法 177

第七章甘薯育种程序与试验方法 182

第一节甘薯育种试验的特点 182

第二节处理甘薯杂交后代的基本方法 183

第三节处理甘薯杂交后代的改进方法 185

一、改进方法之一 185

二、改进方法之二 187

三、改进方法之三 191

第四节甘薯集团选择育种程序 194

一、随机杂交集团选择育种程序(属混合法) 194

二、计划杂交集团育种程序(属株系法) 197

第一节甘薯产量育种的意义 200

第八章甘薯产量育种 200

第二节甘薯产量性状的遗传 202

一、块根产量的遗传效应 202

二、块根产量的遗传力 205

三、块根产量的遗传相关 207

第三节甘薯高产品种的选育 208

一、选配高产组合 209

二、选拔高产个体 213

第四节甘薯的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 219

一、株型育种 219

二、高光效育种 222

三、源与库 223

第五节早熟甘薯品种的选育 230

第六节直播甘薯品种的选育 235

第七节饲用甘薯品种的选育 238

第九章甘薯品质育种 249

第一节甘薯品质育种的意义 249

第二节甘薯品质育种目标 250

一、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 250

二、工业原料用品种 251

三、饲料用品种 252

第三节甘薯品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 253

一、淀粉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253

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255

三、胡萝卜素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257

四、纤维素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258

五、其它块根有关品质性状的遗传和相关 259

六、薯蔓有关性状的遗传 260

第四节甘薯品质成分的测定方法 261

一、淀粉 261

二、可溶性糖 268

三、胡萝卜素 271

四、纤维素 272

五、多酚 272

六、饲料养分 273

第五节甘薯品质育种途径 274

一、品种间杂交 274

二、种间杂交 278

三、辐射诱变 279

四、生物工程 280

第十章甘薯抗病虫育种 284

第一节甘薯主要病虫害概述 285

一、黑斑病(Black rot) 286

二、根腐病(Root rot) 289

三、茎线虫病(Stem nematode,Brown ring) 291

四、细菌性萎蔫病(甘薯瘟)(Bacterial wilt) 292

五、根结线虫病(Root-knot nematode) 293

六、疮痂病(Scab) 294

七、蔓割病(Stem rot,Fusarium wilt) 295

八、软腐病(Rhizopus soft rot,Soft rot,Ring rot,Collar rot) 296

十、蚁象(Weevil) 298

九、病毒病(Virus) 298

第二节甘薯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类型和遗传 300

一、抗病虫性的类型 300

二、抗病虫性的遗传 301

第三节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方法 307

一、黑斑病 309

二、根腐病 312

三、茎线虫病 315

四、甘薯瘟 319

五、根结线虫病 320

六、蔓割病 320

七、病毒病 322

九、蚁象 323

八、软腐病 323

第四节甘薯抗病虫品种选育途径 326

一、品种间杂交 326

二、种间杂交 327

三、轮回选择或集团选择 328

四、辐射诱变 328

五、近交系利用 329

六、诱发抗性 329

第十一章 甘薯耐逆境育种 335

第一节甘薯耐逆境育种的意义 335

第二节甘薯耐逆性的鉴定方法 338

一、耐旱性 338

二、耐瘠性 344

三、耐盐性 345

四、耐湿性 347

五、耐寒性 348

六、耐铝性 351

七、耐荫性 351

八、耐除草剂 352

第三节甘薯耐逆境育种途径 353

第十二章甘薯生物工程 358

第一节生物工程在甘薯改良中的意义 358

第二节甘薯组织器官培养 359

一、器官形成 359

二、体细胞胚胎发生 366

三、胚、胚珠培养 375

第三节甘薯花药培养 376

一、研究进展 376

二、操作程序 377

第四节甘薯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 379

一、研究进展 379

二、操作程序 382

第五节甘薯体细胞杂交 388

一、研究进展 388

二、操作程序 389

第六节甘薯外源基因导入 392

一、研究进展 392

二、导入方法 394

第七节甘薯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397

第十三章甘薯品种审定和种薯生产 408

第一节甘薯品种区域化鉴定和品种审定 408

一、品种区域化鉴定 408

二、品种审定 412

第二节甘薯种薯生产 415

一、种薯生产的任务 415

二、良种的防杂保纯 415

三、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420

四、脱毒种薯的生产 423

五、种薯质量检验与分级 426

附录Ⅰ 我国甘薯品种性状观察记载标准 430

附录Ⅱ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甘薯形态特征和初步评定标准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