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革新的唯物主义 1
导言 3
一、物质世界 8
二、事物及其多样性 10
三、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 11
四、事物的能动性质 12
五、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 13
六、基本粒子和场 15
七、空间、时间、能量、质量 18
八、事物是众多元素构成的体系 20
九、事物及构成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22
十、相互作用中的元素的个体性 24
十一、个体间的关系和体系的结构 25
十二、个体间的矛盾关系 27
十三、个体间的适应关系和体系的场 29
十四、个体间的输出输入和耦合关系 30
十五、体系的整体性质和环境 32
十六、系统及其功能 34
十七、事物的发展 35
十八、形成系统功能的结构条件 37
十九、系统的动态稳定结构 39
二十、系统内的协同关系 41
二十一、系统功能形式的机制 43
二十二、组织与有序性 45
二十三、有机性、机构与信息 47
二十四、控制、调节和协同机制 51
二十五、结构、机制、功能分析方法 53
二十六、辩证法和发展的规律 58
二十七、质和量 64
二十八、形式和内容 67
二十九、原因和结果 69
三十、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72
三十一、意识 77
三十二、人的意识 80
三十三、认识和实践 83
三十四、逻辑和数学 90
三十五、方法的发展 96
三十六、真理与谬误 102
三十七、新唯物主义与改革 103
第二编 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哲学 117
导言 119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结构、机制功能分析 120
二、人类社会 122
三、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 125
四、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的生产系统 127
五、劳动和生产 132
六、再生产和经济体系 135
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39
八、人类的繁衍活动和社会的繁衍体系 146
九、原始社会 149
十、社会制度 154
十一、私有制和家庭关系的变革 159
十二、奴隶社会 163
十三、国家机构和国家 167
十四、封建体制 171
十五、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176
十六、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教育 183
十七、封建社会的道德 190
十八、近代工业和资产阶级 195
十九、资本主义社会 200
二十、市场经济 206
二十一、启蒙运动和基本人权 216
二十二、民主和法制 220
二十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 225
二十四、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 229
二十五、中国革命 235
二十六、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240
二十七、一元化领导计划体制 252
二十八、现代科学技术 264
二十九、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70
三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77
三十一、建设民主政治体制 287
三十二、民主化法治市场体制 296
三十三、道德的革新 310
三十四、人性及其发展 334
三十五、认识和观念进步 352
三十六、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360
三十七、体制改革和发展 370
三十八、哲学的创新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374
第三编 超越矛盾的哲学 387
导言 389
一、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及其发展 391
二、物质的基本构成元素 392
三、古希腊罗马的探索 393
四、古代中国的探索 395
五、近代科学的发展 397
六、从现象到本质 398
七、物理学的发现 400
八、新物质概念 401
九、众多的元素构成体系 403
十、对立统一和二元素的相互作用 404
十一、矛盾和辩证概念 405
十二、同一性和体系的稳定性 407
十三、多元素的相互作用 408
十四、体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410
十五、有机性 411
十六、生物机体的产生 413
十七、结构、机制、功能分析方法 414
十八、系统是特殊的体系 416
十九、系统中的矛盾 417
二十、系统内的组织过程 418
二十一、系统内的耦合关系 420
二十二、相互耦合的元素间的输入和输出 421
二十三、系统中的约束和自由度 422
二十四、机体的动态稳定结构 424
二十五、机体内部的协同关系 425
二十六、生物的遗传机制 426
二十七、生物的调节机制 428
二十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29
二十九、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431
三十、机体的突变 432
三十一、机体中的矛盾 434
三十二、劳动创造了人 435
三十三、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436
三十四、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观 438
三十五、社会面对两种环境 440
三十六、奴隶社会和封建制度 442
三十七、从混战到统一的过程 443
三十八、孔子的仁 445
三十九、韩非的法 446
四十、中国的封建社会 448
四十一、资本主义的发展 449
四十二、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451
四十三、俄国革命 452
四十四、中国革命 454
四十五、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 455
四十六、改革之路和市场经济体制 457
四十七、市场机制 458
四十八、市场规律 460
四十九、按劳动的效益分配 461
五十、个人收入转化为生产资金 463
五十一、市场体系和计划系统的耦合关系 464
五十二、改革的总目标 465
五十三、政治体制改革 467
五十四、法制建设 468
五十五、社会道德 470
五十六、价值观念 471
五十七、文化教育 473
五十八、改革的哲学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