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一、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1
二、土壤与人类的关系 4
三、土壤学与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5
四、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8
第一篇 土壤组成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 10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 10
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种类 10
二、土壤矿物质的转化 11
三、风化壳与土壤母质 19
四、粘土矿物的特性 21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分 24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性质 24
二、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 26
三、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规律 28
四、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37
五、土壤腐殖质的生产实践意义 39
第三章 土壤水分特性及其运动 40
一、土壤水的来源和平衡 40
二、传统的土壤水分分类 41
三、土壤水分能量概念 45
四、土壤水的运动 49
五、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51
第四章 土壤气体交换和热量转化 56
一、土壤空气组成 56
二、土壤的通气性 57
三、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 60
四、土壤的热学性质 63
第二篇 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 68
第五章 土壤结构性 68
一、土壤结构性的概念 68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 69
三、土壤结构形成的机制 72
四、土壤结构的肥力意义 74
五、土壤结构的质量评价指标 75
六、土壤结构的恢复与创造 81
第六章 土壤质地和土壤物理机械性 84
一、土壤机械组成 84
二、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89
第七章 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93
一、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形成 93
二、土壤胶体 95
三、土壤的主要吸收性能 106
四、土壤吸收性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的意义 112
第八章 土壤溶液的性质 115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一般性质 115
二、土壤的酸度 116
三、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作用 121
四、土壤的缓冲性 123
五、土壤溶液的生产实践意义 126
第三篇 土壤的时间、空间分异规律 130
第九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130
一、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环境条件 130
二、土壤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 139
三、自然界的主要成土过程 142
四、土壤的发育和演化 144
一、土壤类型的分异概念 150
第十章 土壤类型分异 150
二、土壤分类的目的 151
三、国外土壤分类概况 151
四、我国的土壤分类 156
第十一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 162
一、土壤空间分异概念 162
二、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62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171
四、耕种土壤的分布规律 172
第十二章 土被结构与土壤区划 173
一、土被结构的概念 173
二、单元土区的概念及其特性 173
三、土被结构(土壤群落)的基本特征 176
四、土被结构的分类 179
五、研究土被结构的意义 180
六、土壤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182
七、中国土壤区划的单位系统和依据 183
八、土壤区划的方法 185
第四篇 土壤资源 191
第十三章 森林土壤 191
一、森林土壤概述 191
二、灰化土 191
三、暗棕壤、灰色森林土 195
四、黄棕壤、棕壤和褐土 199
五、红壤、黄壤、砖红壤 205
第十四章 草原土壤 216
一、草原土壤概述 216
二、黑土、黑钙土 216
三、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和黑垆土 222
一、荒漠土壤的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 229
第十五章 荒漠土壤 229
二、荒漠土形成过程 230
三、荒漠土的类型特性 232
四、荒漠土的利用和改良 234
第十六章 水成土壤 236
一、草甸土 236
二、沼泽土 238
三、白浆土 242
第十七章 盐渍土 245
一、盐渍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245
二、盐渍土的形成过程 246
三、盐土的性状和分类 249
四、碱土的形成和特性 255
五、碱土的分类及其特性 256
六、盐渍土的改良利用 259
第十八章 水稻土 264
一、分布和成土条件 264
二、水稻土剖面层段的形成发育过程 265
三、水稻土的特性 266
四、水稻土的分类 268
五、水稻土的培肥 269
第十九章 其他土壤资源 271
一、岩性土壤 271
二、高山土壤 272
第二十章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74
一、土壤资源的特性 274
二、土壤资源存在问题 277
三、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79
四、土壤资源评价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