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起源与栽培简史 1
(一)芍药名称的由来 1
(二)芍药属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
1.种的起源 2
2.栽培起源 3
(三)中国芍药栽培简史 4
(四)中国芍药栽培现状 7
1.恢复时期 7
2.曲折发展时期 7
3.快速发展时期 8
(五)中国芍药对世界芍药发展的贡献 9
二、形态特征 11
(一)根 11
1.根的初生结构 11
2.根的次生结构 11
(二)芽与茎 12
1.茎的初生结构 12
2.茎的次生结构 12
(三)叶 12
(四)花 13
3.输导组织 13
1.表皮细胞 13
2.叶肉细胞 13
(五)果实与种子 14
三、分类与分布 15
(一)中国芍药属芍药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15
(二)中国芍药属芍药组植物 17
1.全缘羽叶亚组 17
2.多裂叶亚组 21
(三)中国芍药属芍药组植物野生分布特点 26
1.品种类群 29
四、园艺品种 29
(一)品种演化与分类 29
2.品种演化基本规律 30
3.各分类单元划分的依据 33
4.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系统 34
5.花型分类方案的说明 37
6.其他分类方法 38
(二)品种登录与品种资源圃建设 39
1.品种登录 39
2.品种性状记载标准 40
3.种质资源圃的建设 41
4.建立芍药种质资源圃的原则与方法 41
(三)主要园艺品种 42
1.‘紫玉奴’ 42
2.‘粉绒莲’ 42
3.‘银荷’ 43
4.‘玫红金蕊’ 43
5.‘莲台’ 43
9.‘砚池漾波’ 44
8.‘玲珑玉’ 44
7.‘凤羽落金池’ 44
6.‘美菊’ 44
10.‘桃花飞雪’ 45
11.‘桃花争艳’ 45
12.‘银线绣红袍’ 45
13.‘赵园红’ 45
14.‘大富贵’ 46
15.‘五花龙玉’ 46
16.‘黄金轮’ 46
17.‘朱砂点玉’ 46
20.‘紫雁飞霜’ 47
18.‘初开藕荷’ 47
19.‘大红袍’ 47
五、生物学特性 49
(一)物候期 49
1.开花物候 50
2.影响开花物候的主要因素 51
(二)生长发育特性 52
1.生命周期和年周期 52
2.生长发育特性 53
3.生态习性 55
1.种子采收 57
六、繁殖方法 57
(一)播种法 57
2.播种时间 58
3.播种方法 58
(二)分株法 58
1.分株时间 59
2.分株方法 59
3.压条法 61
2.根插法 61
1.扦插法 61
(三)其他繁殖方法 61
七、栽培管理 62
(一)观赏栽培 62
1.用地要求 62
2.栽植适期 62
3.栽植规格 62
4.栽植方法 63
5.田间管理 63
(二)药用栽培 65
(三)无土栽培 66
1.品种选择 67
2.基质配制 67
3.栽培形式 67
4.营养液配制 67
5.灌溉系统 68
6.栽培管理 68
(四)促成与抑制栽培 68
1.促成与抑制栽培的基本原理 69
2.促成和抑制栽培方法 69
1.选定适于切花应用的品种 73
(五)切花栽培 73
3.采后管理 74
2.田间管理 74
八、病虫害防治 76
(一)病害及其防治 76
1.灰霉病 76
2.褐斑病 77
3.红斑病 78
5.盘多毛孢褐斑病 79
6.白粉病 79
4.轮纹点斑病 79
7.芍药环斑病 80
8.曲叶病 80
9.锈病 80
10.枯萎病 81
11.茎腐病 82
12.芍药炭疽病 82
13.根结线虫病 83
14.白纹羽病 85
15.白绢病 85
16.根腐病 86
1.金龟子 87
(二)虫害及其防治 87
2.介壳虫 89
3.蚜虫 89
4.蜗牛 90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 91
1.北京地区芍药(牡丹)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91
2.洛阳地区芍药、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 92
1.提高观赏品质 94
九、育种 94
(一)育种目标 94
2.增强抗性 95
(二)开花授粉习性 95
1.开花习性 95
2.授粉习性 96
(三)原始材料圃的建立与引种 96
1.野生种的引种 96
(四)育种方法 97
1.选择育种 97
2.园艺品种的引种 97
2.杂交育种 98
3.其他育种方法 101
(五)品种选择标准与评定方法 101
1.品种选择标准与命名 101
2.品种评定方法 102
十、应用 103
(一)观赏 103
1.专类园 103
3.切花与插花 105
2.环境美化 105
4.其他 106
(二)药用 107
1.药用价值 107
2.芍根采收与加工 107
(三)芍药文化 108
1.中国芍药文化 108
2.芍药谱 109
附录一 中国芍药品种名录 111
附录二 芍药属植物名录 113
主要参考文献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