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抑郁症的概论及分类分型 1
第一节 抑郁症的概论 1
一、抑郁症的定义 1
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3
三、抑郁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4
四、抑郁症的识别率、诊断率及治疗率 5
五、抑郁症的危害性 6
第二节 抑郁症的分类 8
一、原发性抑郁症的概念 8
二、继发性抑郁症的概念 9
第三节 原发性抑郁症的亚型 9
一、内源性抑郁症的概念 10
二、外源性抑郁症的概念 10
三、迟滞型抑郁症的概念 10
四、激越型抑郁症的概念 11
五、急性抑郁症的概念 11
六、慢性抑郁症的概念 11
七、A型抑郁症的概念 12
八、B型抑郁症的概念 12
九、单相抑郁症的概念 12
(一)纯粹抑郁症或纯粹抑郁性疾病 13
(二)抑郁谱系疾病或称抑郁性疾病群 13
(三)非家族性抑郁症 13
(四)单相抑郁Ⅰ型 13
(五)单相抑郁Ⅱ型 13
十、双相抑郁症的概念 14
(一)双相抑郁Ⅰ型 14
(二)双相抑郁Ⅱ型 14
第四节 国内外抑郁症临床分类和分型 14
一、CCMD-2-R分类分型 14
二、ICD-10分类分型 15
三、DSMIV分类分型 18
四、CCMD-3分类分型 20
第五节 继发性抑郁症 22
一、内分泌疾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22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22
(二)甲状腺功能低下 22
(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2
(四)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22
(五)经前紧张综合征及周期性精神病 22
(六)妊娠 23
(七)产后 23
(八)更年期综合征 24
(九)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库欣病 24
(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 24
二、脑下垂体疾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24
(一)腺垂体功能亢进 24
(二)腺垂体功能减退 24
三、代谢疾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25
(一)糖尿病 25
(二)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25
(三)血紫质病 26
四、脑肿瘤、恶性肿瘤所致抑郁综合征 26
五、周期性间脑疾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27
六、脑卒中所致抑郁综合征 28
七、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抑郁综合征 29
(一)多发性硬化症 29
(二)脑变性疾病 29
1.亨廷顿病 29
2.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30
3.帕金森病 30
八、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31
(一)麻痹性痴呆 31
(二)各种脑炎 32
(三)艾滋病 33
(四)其他感染疾病 33
九、内脏器官疾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34
(一)肺脑综合征或肺性脑病 34
(二)肝脑综合征 34
(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34
(四)风湿性心脏病 34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 35
(六)慢性肾功能衰竭 35
(七)透析治疗 35
十、全身性红斑性狼疮所致抑郁综合征 36
十一、血液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36
(一)恶性贫血 36
(二)缺铁性贫血 36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36
(四)白血病 36
(五)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7
十二、营养物质缺乏所致抑郁综合征 37
(一)维生素B族缺乏 37
(二)菸酸缺乏 37
(三)维生素B1缺乏 38
(四)维生素C缺乏 38
(五)叶酸缺乏 38
十三、各类药物和物质应用、依赖、中毒所致抑郁综合征 39
(一)酒中毒 39
(二)镇静催眠药巴比妥慢性中毒 40
(三)镇痛药应用及中毒 40
(四)激素类药物应用 41
(五)抗结核病药应用 41
(六)抗高血压药及心血管药物应用 42
(七)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应用 42
(八)口服避孕药 42
(九)抗震颤麻痹药应用 43
(十)中枢抗胆碱能药物应用 43
(十一)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 43
(十二)抗疟原虫药应用 43
(十三)抗血吸虫病药应用 43
(十四)抗肿瘤药应用 43
(十五)抗偏头痛药应用 43
(十六)抗精神病药物应用 43
(十七)抗抑郁药应用 44
(十八)工业物质中毒 44
十四、精神疾病所致抑郁综合征 45
(一)精神分裂症 45
1.精神分裂症病程中的抑郁状态 45
2.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46
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47
(二)神经症 50
1.焦虑性神经症 51
2.抑郁性神经症 51
3.疑病性神经症 53
4.恐怖性神经症 53
5.强迫性神经症 53
6.人格解体神经症 54
(三)人格障碍 55
1.循环型人格障碍 55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55
3.偏执型人格障碍 55
4.强迫型人格障碍 55
5.被动依赖型人格障碍 55
6.依赖型人格障碍 55
(四)边缘型抑郁综合征 55
1.恐怖-焦虑反应 55
2.类癔症性心情恶劣 55
3.非典型抑郁症 56
4.内源形态性抑郁症 56
第二章 抑郁症的神经及生化基础 62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62
一、中枢神经系统 62
(一)中枢神经系统脑的部分 62
(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部分 63
二、周围神经系统 65
(一)脑神经 65
(二)脊神经 65
(三)自主神经 65
三、脑的组成 68
第二节 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72
一、神经元结构 72
二、神经元功能 75
第三节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75
一、突触联系 76
二、机能联系 77
第四节 神经信息的传递 79
一、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80
二、神经细胞内的信息传递 82
(一)NE作用于β受体产生细胞内信息传递效应的过程 82
(二)NE作用于α1受体产生细胞内信息传递效应的过程 84
(三)NE作用于突触前膜α2受体产生细胞内信息传递效应的过程 84
第五节 参与情感活动的神经组织及联系 86
一、颞叶与情绪 86
二、额叶与情绪 88
三、扣带回与情绪 89
四、岛叶、梨状区与情绪 90
五、隔区与情绪 90
六、杏仁核复合体与情绪 90
七、海马与情绪 92
八、胼胝体与情绪 93
九、脑岛与情绪 93
十、小脑与情绪 93
十一、基底节与情绪 93
十二、顶叶与情绪 94
十三、丘脑边缘系统与情绪 94
(一)参与抑郁症发生机制 94
(二)参与边缘系统的组成 94
(三)参与感觉整合和运转功能 97
(四)参与觉醒、睡眠、意识的功能 97
十四、下丘脑与情绪 97
(一)参与情绪的表达 97
(二)为自主神经中枢 98
(三)参与觉醒睡眠调节机制 98
(四)参与脂肪代谢的调节 98
(五)为体温调节中枢 98
(六)与垂体内分泌有关 98
十五、中脑与情绪 99
(一)中脑为胆碱能神经元存在之处 99
1.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受体种类 100
2.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 102
(二)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所在地 104
1.黑质纹状束是引起情感行为反应的基本条件 104
2.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与情感行为有关 104
3.结节漏斗束对情绪行为有重要作用 104
(三)参与边缘系统中脑回路 105
1.HPA轴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 105
2.HPT轴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 106
(四)存在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群与抑郁症发生有关 106
(五)参与觉醒活动 106
(六)参与眼、头、颈、骨骼肌活动 108
十六、脑桥、延髓与情绪 108
(一)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情绪 108
1.5-羟色胺能神经元核群 108
2.中缝核群的通路 109
3.5-羟色胺与抑郁症 109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情绪 109
(三)神经递质5-HT、NE、DA、Ach之间的关系 110
(四)神经递质与情绪、行为、睡眠、饮食、性功能、内分泌、血压、体温等关系 111
(五)神经递质与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及cGMP的关系 115
第三章 抑郁症发病的机制 119
第一节 儿茶酚胺及受体假说 120
一、抑郁症NE功能下降学说 120
1.DA、NE、E三种单胺的合成代谢过程 120
2.NE的作用 123
3.抑郁症NE功能下降假说的依据 123
二、抑郁症β受体、α2受体敏感学说 125
三、抑郁症NE功能增强学说 125
第二节 5-羟色胺和受体假说 127
一、抑郁症5-羟色胺功能下降学说 127
(一)5-HT的合成代谢过程 128
(二)影响5-HT合成代谢的因素 129
(三)影响5-HT释放的因素 130
(四)影响5-HT再摄取的药物 130
(五)影响5-HT受体的药物 130
二、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受体及功能 131
(一)突触后膜5-HT1A受体 131
(二)突触前膜5-HT1A自身受体 131
(三)抑郁症突触前膜5-HT1A受体超敏、突触后膜5-HT1A受体低敏学说 132
(四)抑郁症突触后膜5-HT1C受体超敏学说 133
(五)5-HT1Dα受体 133
(六)5-HT1Dβ受体 133
(七)5-HT1D受体 133
(八)5-HT1F受体 134
(九)抑郁症突触后膜5-HT2受体超敏学说 134
(十)抑郁症突触后膜5-HT3受体低敏学说 135
(十一)5-HT4受体 136
(十二)5-HT5A、5-HT5B受体 136
(十三)5-HT6受体 136
(十四)5-HT7受体 136
(十五)α2异位受体 136
三、中枢5-HT的功能 136
四、抑郁症5-HT功能下降假说的依据 139
五、抑郁症5-羟色胺功能增强学说 140
第三节 多种胺代谢障碍假说 141
第四节 胆碱能—肾上腺素能功能平衡失调假说、假说的依据 143
二、影响Ach合成的药物 145
三、影响Ach释放的药物 145
四、M型受体阻断剂 145
五、N型受体阻断剂 146
六、M型受体激动剂 146
七、N型受体激动剂 146
八、不支持此假说的研究 147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假说 147
一、抑郁症HPA轴功能亢进学说 147
二、抑郁症HPA轴功能低下学说 150
第四章 抑郁症病因研究 154
第一节 细胞遗传学的基本知识 154
一、生殖细胞的组成 154
二、染色体的组成 156
三、DNA和RNA的组成、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 160
四、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163
五、亲代之间的遗传信息的传递 164
第二节 亲代之间遗传信息的遗传方式 168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168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170
三、性连锁隐性遗传方式 172
四、性连锁显性遗传方式 175
五、y致病基因遗传方式 176
六、多基因遗传方式 176
第三节 基因染色体的突变 177
一、基因突变 177
二、基因连锁和交换 178
三、染色体畸变 180
第四节 情感障碍的遗传病因研究 181
一、群体患病率的调查 181
二、家族患病率的调查 182
三、双生子情感障碍同病率的研究 184
四、寄养子及其亲生、寄养父母情感障碍的研究 186
五、转录基因活性研究 187
六、关联性研究 188
七、情感障碍易患基因位置的研究 189
第五节 情感障碍的遗传方式研究 191
一、常染色体单基因不完全外显遗传方式 191
二、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 191
三、多基因遗传方式 193
四、异质性遗传方式 199
第六节 情感障碍神经结构及功能改变研究 200
一、脑结构改变 201
二、脑功能改变 203
第七节 情感障碍的内分泌病因研究 204
一、雌性激素与抑郁症 204
二、雄性激素与抑郁症 206
三、生长抑素与抑郁症 207
四、褪黑素与抑郁症 208
第八节 情感障碍其它生物病因的研究 212
一、腺苷蛋氨酸与抑郁症 212
二、血清胆固醇与抑郁症 213
三、G蛋白与情感障碍 215
四、微量元素与情感障碍 218
第九节 情感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219
一、应激的概念 219
二、生活事件 220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与生活事件 220
四、艾森克人格理论与生活事件 221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个体差异与生活事件 222
六、生活事件与抑郁症 224
七、认知评价与抑郁症 225
八、对生活事件的应付方式与抑郁症 226
九、支持系统与抑郁症 226
第五章 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232
第一节 精神障碍 233
一、抑郁心境体验障碍 233
(一)持久的抑郁心境体验 233
(二)情感体验不能 236
(三)情感表达不能 236
二、认知障碍 237
(一)感觉障碍 237
(二)知觉障碍 238
(三)感知综合障碍 239
(四)记忆障碍 240
(五)注意力障碍 240
(六)思维障碍 240
三、意志和行为障碍 244
(一)意志减退、精力丧失 244
(二)抑郁症性木僵 245
(三)意志增强 245
(四)自伤、自杀行为 245
(五)自伤、自杀行为的成因 248
(六)杀人行为 250
四、自知力障碍 251
第二节 躯体功能障碍 251
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51
二、内分泌功能障碍 252
(一)性欲减退、缺乏 252
(二)性欲亢进 253
(三)月经障碍 253
(四)皮质醇分泌功能增强 254
(五)TSH(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55
(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 255
(七)生长激素(GH)血浆浓度下降 256
(八)催乳激素(PL)基础浓度增高 256
(九)女性促黄体生成素(LH)血浆浓度下降 257
(十)前列腺素(PG)分泌增高 257
第三节 生化代谢功能障碍 257
一、胺类代谢障碍 257
(一)血氨代谢障碍 257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258
(三)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258
(四)乙酰胆碱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258
(五)氨基酸代谢障碍 259
二、酶类代谢障碍 260
(一)单胺氧化酶(MAO) 261
(二)儿茶酚-邻位-甲基转换酶(COMT) 261
(三)多巴胺-β-羟化酶(DβH) 261
(四)肌酸磷酸激酶(CPK) 261
三、脑肽代谢障碍 261
(一)P物质 262
(二)内啡肽 262
(三)脑啡肽 262
(四)下丘脑肽 262
(五)镇痛素 263
(六)生长抑素 263
四、核酸代谢障碍—环磷酸腺苷代谢障碍 263
(一)环磷酸腺苷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 264
(二)环化鸟苷酸(cGMP)的研究 264
五、水与电解质代谢障碍 264
(一)水 264
(二)钠 265
(三)钾 265
(四)钙 265
(五)镁 265
六、糖代谢障碍 265
七、维生素代谢障碍 266
(一)维生素C代谢障碍 266
(二)烟酸、烟酰胺代谢障碍 266
(三)叶酸代谢障碍 266
第四节 醒一睡节律和睡眠障碍 267
一、睡眠障碍 267
(一)入睡困难 267
(二)早醒 267
(三)快波睡眠(REM睡眠)潜伏期缩短 267
(四)睡眠过多或过度 267
二、睡眠障碍的特异性 267
三、睡眠的组成 268
四、醒睡周期节律发生的机制 268
(一)与光照有关 268
(二)与神经递质有关 269
五、睡眠的重要性 270
(一)慢波快波睡眠对人健康的重要性 270
(二)睡眠剥夺对人的危害 270
第五节 原发性老年期更年期少年儿童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270
一、老年期抑郁症特点 271
(一)反映心因突出 271
(二)自卑观念突出 271
(三)孤独感突出 271
(四)多疑敏感,病态观念突出 271
(五)记忆力注意力障碍突出 272
(六)躯体不适体诉多突出 272
(七)情绪不稳易激惹突出 272
二、更年期抑郁症特点 273
(一)内分泌功能减退明显 273
(二)内抑制功能减退明显 273
(三)多疑敏感明显突出 273
三、少年、儿童期抑郁症特点 274
(一)发病前多有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274
(二)部分患儿有阳性家族史 274
(三)部分患儿性格多内向 275
(四)表达内心抑郁有此期年龄特点 275
(五)对事物缺乏兴趣 275
(六)精神运动性抑制 275
(七)发病可有刺激因素 275
(八)易激惹,情绪不稳突出 276
(九)躯体症状突出 276
第六章 原发性抑郁症的诊断 280
第一节 抑郁症发作的特征性症状 280
一、持久的情绪抑郁或情绪低落 281
(一)正常人的情绪抑郁特点 281
(二)抑郁症的情绪抑郁特点 281
(三)情绪抑郁导致的继发症状 283
二、情感体验不能 284
(一)情感体验不能导致的继发症状 285
(二)情感体验不能症状产生的机制 286
三、情感表达不能 286
(一)情感表达不能导致的继发症状 286
(二)情感表达不能症状产生的机制 287
四、精力不足缺乏 287
五、自主神经和躯体功能的紊乱 290
(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的躯体症状 290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的躯体症状 290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291
六、内分泌功能和躯体功能障碍 292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下降 292
(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下降 292
(三)甲状腺素分泌下降 293
七、抑郁症症状之间关系 293
第二节 国内外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 294
一、CCMD-2-R诊断标准 294
二、CCMD-3诊断标准 295
三、DSMIV诊断标准 295
四、ICD-10诊断标准 297
五、四种标准所强调的症状不同 298
第三节 国内外抑郁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 300
一、ICD-10抑郁发作严重程度诊断标准 300
二、DSMIV抑郁发作严重程度诊断标准 302
三、CCMD-2-R抑郁发作严重程度诊断标准 303
四、CCMD-3抑郁发作严重程度诊断标准 304
五、四种标准对抑郁症严重程度界定的差异 305
第四节 国内外抑郁症亚型的诊断标准 306
一、ICD-10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 306
二、DSMIV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 316
三、CCMD-2-R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 326
四、CCMD-3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 328
五、情感障碍各亚型四种诊断标准的异同 330
第五节 抑郁症的识别及案例 332
一、掌握抑郁症临床各种表现的症状知识 332
二、掌握抑郁发作的国内外诊断标准知识 333
三、掌握抑郁症各种亚型的诊断标准知识 333
四、掌握抑郁症各亚型的排除诊断标准知识 333
五、掌握抑郁症的其他知识 334
六、抑郁症案例 334
第六节 诊断抑郁症的步骤 356
一、确定是否是抑郁发作 356
二、确定抑郁症的亚型 356
第七节 抑郁症生物学诊断 362
一、地塞米松抑制实验(SDT)诊断 362
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实验诊断 365
三、情感性障碍的基因诊断 367
第八节 抑郁症诊断量表 368
一、量表种类 368
二、量表的评价 368
三、汉密顿抑郁量表 369
四、量表使用的培训 370
五、评分可靠性的标志 370
六、评定注意事项 373
七、因子分析 373
八、汉密顿抑郁量表 374
第九节 关于抑郁症一些用语的应用问题 374
一、关于“三低症状”用语的使用问题 374
二、关于“躁郁症”诊断术语应用的问题 376
三、关于更年期抑郁症诊断术语的应用问题 377
四、关于反应性抑郁症诊断术语应用的问题 378
五、关于抑郁性神经症的归属问题 381
六、关于隐匿性抑郁症用语的应用问题 384
第七章 抑郁症的鉴别诊断 387
第一节 与居丧鉴别 387
第二节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389
一、临床特征不同 391
二、发生抑郁症的背景不同 392
三、具体症状的鉴别 394
四、从临床综合情况来鉴别 399
五、案例 405
第三节 与分裂情感性障碍鉴别 411
一、从两种症状发生与消失时间来鉴别 411
二、从抑郁症的不协调症状与SAD抑郁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来鉴别 412
三、案例 413
第四节 与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继发性抑郁相鉴别 414
一、病史 415
二、抑郁心境出现的背景及时间 415
三、临床主导症状 415
四、躯体、神经系统、精神检查的发现 415
五、实验室检查 416
六、大脑各叶损害所出现的局灶性精神和神经症状群 416
(一)中央前区损害综合征 416
(二)前额区损害综合征 418
(三)颞叶损害综合征 420
(四)顶叶损害综合征 423
(五)枕叶损害综合征 425
第五节 与躯体疾病所致抑郁相鉴别 427
一、病史 428
二、症状 428
三、检查 428
四、分析因果关系 429
第八章 抑郁症的中西医药治疗 431
第一节 中医关于抑郁症的论述 431
第二节 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 435
一、肝郁气滞 435
二、肝郁气滞血瘀 436
三、肝郁痰结 437
四、肝郁伤阴心脾双虚 437
五、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438
六、肝肾阴虚 439
七、肾阳亏虚 439
八、肝肺双郁 440
九、心脾双虚 440
十、肝肾心脾气血亏虚 441
第三节 抑郁症的中医心理治疗 442
一、情志相胜法 442
(一)以喜胜忧法 443
(二)以恐胜喜法 446
(三)以怒制喜法 447
(四)以悲胜喜法 448
(五)以怒胜思法 448
二、移精变气法 450
(一)释疑疗法 450
(二)易性疗法 452
(三)移情疗法 452
三、开导疗法 453
四、顺情遂愿疗法 455
五、暗示疗法 455
六、讲课疗法 457
第四节 抑郁症的西医西药治疗 459
一、电休克疗法 459
二、音乐疗法 460
三、西医的心理疗法 463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464
(二)特殊性心理治疗 465
1.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疗法 465
(1)人格结构学说 465
(2)心理活动分区域学说 475
(3)性心理发育学说 477
(4)精神分析疗法 483
1)自由联想及梦的分析 483
2)移情分析 483
3)解释 484
2.认识领悟心理疗法 484
3.暗示疗法 485
4.催眠疗法 488
(1)催眠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 488
(2)催眠状态时的心理生理特点 489
(3)暗示催眠的作用 489
(4)案例 490
5.行为疗法与行为分析疗法 492
(1)内外刺激因素分析 492
(2)器质性刺激因素分析 494
(3)行为反应分析 494
(4)行为保持因素分析 494
(5)行为后果分析 494
四、西药治疗—抗抑郁药的应用 499
(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99
1.单胺氧化酶的作用 499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 499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种类 500
4.新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 500
(二)三环类抗抑郁制剂 501
1.分类 502
2.用量 502
3.作用 502
4.副作用 502
5.禁忌证 503
6.适应证 504
7.常用三环抗抑郁药 504
(1)丙咪嗪 504
(2)阿米替林 505
(3)多虑平 507
(4)普罗替林 508
(5)氯丙米嗪 508
(6)三甲米嗪 509
(三)非三环类抗抑郁药 510
1.曲唑酮(美舒郁) 510
2.米安色林(脱尔烦) 512
3.马普替林(路滴美) 513
4.氟西汀(优克、百优解) 514
5.帕罗西汀(赛乐特) 519
6.舍曲林(左洛复) 522
7.西酞普兰(喜普妙) 524
8.万拉法新(博乐欣) 526
9.丁胺苯丙酮(布普品) 529
10.达体朗(噻奈普汀) 530
第九章 抑郁症的预防及遗传咨询 536
第一节 抑郁症发生的预防 536
一、遗传因素的预防 536
二、保障孕妇胎儿的营养供给 537
三、关注子女气质个性倾向 537
四、避免子女童年的不幸遭遇 537
五、个体应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事件影响的积累 538
第二节 抑郁症复发的预防 540
一、抗抑郁药物预防复发 540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预防复发 541
三、适当的体育运动预防复发 541
四、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社交活动 542
第三节 抑郁症的遗传咨询 542
一、关于患者择偶问题 542
二、后代子女患病的预计风险率问题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