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篇 古代逻辑 26
第一章 三大逻辑“同步”发祥 26
第一节 并非“只此一家” 26
第二节 社会和哲学背景 27
第三节 科学基础 31
第四节 语言分析 35
第五节 辩的刺激 38
第六节 孕育过程 44
第一节 自然观认识论 49
第二章 《正理经》《墨经》《工具论》比较研究 49
第二节 逻辑思想 55
第三节 影响 138
第三章 古代逻辑的补充与发展 140
第一节 印度古代逻辑的补充与发展 140
第二节 荀子、韩非及《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补充发展 150
第三节 逍遥学派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发展 177
第四节 古因明、逍遥派及荀、韩、《吕》、(淮)逻辑比较 180
第四章 古代逻辑的新方向、新因素 184
第一节 《利论》与耆那教逻辑 184
第二节 两汉魏晋时期的逻辑 191
第三节 麦加拉-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208
第四节 文学作品与古文论中的逻辑 231
第五节 古希腊罗马逻辑中的现代逻辑萌芽 241
第六节 《利论》、耆那逻辑、两汉魏晋逻辑、麦加拉-斯多葛逻辑比较 248
第二篇 中世纪逻辑 256
第五章 中世纪印度逻辑 256
第一节 陈那对因明的改革 256
第二节 法称对陈那逻辑的发展 284
第三节 正理-胜论综合学派的逻辑 295
第六章 唐宋元明时期的逻辑 306
第一节 理学逻辑思想 307
第二节 唯物主义思想家、科学家的逻辑思想 313
第三节 明末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 317
第四节 印度逻辑在中国的传播 319
第七章 西欧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逻辑 325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逻辑 327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逻辑思想 340
第三节 阿拉伯、犹太人的逻辑贡献 341
第四节 中世纪逻辑比较 349
第三篇 近代逻辑 355
第八章 中国近代逻辑 355
第一节 对《墨经》《公孙龙子》的考订训诂 355
第二节 西方逻辑再输入 358
第三节 重振因明 367
第四节 《艺概》的逻辑思想 368
第一节 培根、弥尔等人的归纳逻辑 374
第九章 西方近代归纳逻辑和科学方法 374
第二节 伽利略、牛顿,、笛卡儿的科学方法 386
第三节 休谟归纳问题 393
第十章 莱布尼兹的贡献 396
第一节 对普通逻辑的补充 396
第二节 命题及三段沦的几何图形表示 399
第三节 通用语言及普遍演算 401
第十一章 先验逻辑、辩证逻辑、心理主义逻辑、文论逻辑 406
第一节 康德的逻辑思想 406
第二节 黑格尔的逻辑思想 413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辩证逻辑 424
第四节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比较 426
第五节 心理主义逻辑 432
第六节 文论中的逻辑 436
第七节 近代逻辑比较 440
第四篇 现代逻辑 448
第十章 布尔代数 448
第一节 经典逻辑分期 448
第二节 汉米尔顿 450
第三节 德摩根 452
第四节 布尔代数 454
第五节 布尔代数的影响及应用 459
第十三章 逻辑演算 470
第一节 皮尔斯的逻辑学说 470
第二节 弗雷格的逻辑思想 478
第三节 皮亚诺的逻辑思想 489
第四节 罗素的逻辑学说 494
第十四章 三大学派和三大成就及经典、普通逻辑比较 508
第一节 三大学派 508
第二节 三大成就 514
第三节 经典逻辑与普通逻辑比较 525
第十五章 非经典逻辑的发展 533
第一节 非经典逻辑系统 533
第二节 非经典逻辑与经典逻辑比较 553
第十六章 现代归纳逻辑 556
第一节 概率逻辑 556
第二节 因果陈述逻辑 561
第三节 波利亚的归纳逻辑 562
第四节 现代归纳逻辑的困扰 563
第五节 现代归纳逻辑与古典归纳逻辑比较 565
第十七章 逻辑与其他科学、逻辑传播与发展趋势 567
第一节 逻辑与其他科学 567
第二节 逻辑的继续传播 574
第三节 对西方、印度、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解释 576
第四节 逻辑家的新贡献 580
第五节 逻辑发展趋势 580
附录: 583
参考书目 583
中外人名表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