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玉英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2411
  • 页数:5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实践的研究专著,作者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述方式,先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分阶段进行论述,尔后对御史、谏官、封驳及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变迁等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竭力弥补前人对五代、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研究的薄弱,在史料难觅的情况下,对五代和辽、金的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封驳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目 录 1

序 言 1

第一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1

第一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 1

一、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问题的几种看法 1

二、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 3

第二节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 4

一、中央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阶段——战国秦汉 4

二、中央监察制度的缓慢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4

三、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隋唐五代 7

四、中央监察制度的融合阶段——宋辽金元 9

五、中央监察制度的合一阶段——明清 13

第三节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发展概况 14

一、地方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战国秦汉 15

二、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化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16

三、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隋唐五代 19

四、地方监察制度的融合——宋辽金元 21

五、地方监察制度的高度发展——明清 25

第二章中国古代御史制度 36

第一节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确立与变迁 36

一、秦汉御史制度的确立 36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制度的演变 37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御史制度的发展 40

一、隋唐御史台三院制度的确立 40

二、唐朝御史制度的变迁 42

三、唐朝御史制度的执行状况 47

四、五代的御史制度 48

第三节宋朝御史制度 53

一、宋代御史台的组织结构及其变化 53

二、宋代御史台的职能 59

三、宋代御史的风闻言事 80

第四节辽、西夏、金朝的御史制度 82

一、辽朝的御史制度 82

二、西夏的御史制度 84

三、金朝的御史制度 85

第五节元代与明朝初年的御史制度 92

一、元代的御史制度 92

二、明朝初年罢御史台置都察院 97

一、中国古代言谏官的产生与演变 114

第一节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产生与演变 114

第三章中国古代谏官制度 114

二、隋唐时期谏官与封驳官制度的分离 117

第二节唐朝与五代十国的谏官制度 118

一、唐朝的谏官制度 118

二、五代十国的谏官制度 123

第三节宋代的谏官制度 124

一、宋代谏官的变化 124

二、宋代谏官的组织结构 126

三、宋代谏官的职能 127

四、宋代的台谏合一 134

第四节辽、金诸朝的谏官制度 140

一、辽朝的谏官制度 140

二、金朝的谏官制度 142

一、元代谏官与御史制度的合一 144

第五节元代与明朝初年的谏官制度 144

二、明朝初年谏官的设置与废除 145

第四章中国古代封驳制度 154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封驳制度 154

一、隋朝门下省封驳制度的确立 154

二、唐代的门下省封驳制度 156

第二节宋代封驳制度 163

一、宋代的封驳机构和封驳官 163

二、宋代封驳官的职能 170

第三节辽、金、元诸朝的封驳制度 186

一、辽朝的封驳制度 186

二、金朝的封驳制度 187

三、元朝的封驳制度 189

一、明朝都察院的创设与组织结构 201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制度 201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都察院制度 201

二、明朝都察院的职能 202

三、清朝都察院的设置与组织结构 207

四、清朝都察院的职能 210

第二节明清时期的六科给事中制度 214

一、明朝六科给事中制度的创置与组织结构 214

二、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职能 215

三、清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与组织结构 219

四、清朝六科给事中的职能 219

第六章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 223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223

一、秦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23

二、西汉的地方监察制度 224

三、东汉的地方监察制度 228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232

一、三国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232

二、两晋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235

三、十六国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238

四、南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39

五、北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43

第三节隋唐五代的地方监察制度 245

一、隋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45

二、唐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46

三、五代的地方监察制度 253

第四节宋代的地方监察制度 255

一、宋代地方监察体制的变革 255

二、宋代路级监察制度 256

三、宋代府州军监级监察制度 272

第五节辽、金、元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279

一、辽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79

二、金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80

三、元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82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 287

一、明朝的地方监察制度 287

二、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地方监察制度 301

第七章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与考核制度 325

第一节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制度 325

一、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监察官选任重要性的认识 325

二、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标准 328

三、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方式 340

第二节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考核制度 348

一、汉晋时期考核制度的初步发展 349

二、唐宋时期考课体系的形成 350

三、金、元时期的廉察、廉访与计年考核制 354

四、明清时期考核体系的严密和完备 355

五、对中国古代监察官考核制度的评价 357

第八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 363

第一节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 363

一、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特征 363

二、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作用与弊端 370

第二节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 374

一、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征 374

二、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作用与弊端 376

第一节中国古代君主的求谏与纳谏 381

一、越王勾践折节纳谏 381

第九章中国古代君主的求谏、纳谏与拒谏 381

二、刘邦纳谏还军霸上 383

三、汉文帝纳谏从善 385

四、唐太宗虚己求谏 387

五、武则天置铜匦求谏 389

六、宋仁宗纳谏遣女 390

七、金世宗孜孜求谏 391

八、元英宗告谕拜住毋忘规谏 393

九、明仁宗引过求谏 394

十、康熙帝允许风闻言事 396

第二节中国古代君主的拒谏 398

一、夏桀拒谏杀关龙逢 398

二、商纣王拒谏肆意妄为 399

三、周厉王弭谤拒谏 401

四、吴王夫差拒伍子胥谏赦越王勾践 402

五、秦始皇拒谏立威 404

六、项羽拒谏失天下 406

七、汉桓帝拒谏杀李云 409

八、袁绍拒谏杀田丰 410

九、吴帝孙皓拒谏诛贤 412

十、梁武帝拒贺琛谏 415

十一、陈后主刚愎杀谏臣 417

十二、隋炀帝憎谏讳亡 419

十三、唐玄宗拒谏招祸乱 421

十四、宋高宗拒谏屈辱求和 423

十五、完颜亮拒谏杀祁宰 426

十六、元英宗拒谏杀直臣 428

十七、明太祖拒谏杀叶伯巨 429

十八、乾隆帝拒谏南巡 432

第十章中国古代臣子的婉谏、直谏与强谏 443

第一节先秦诸子论谏诤 443

一、孔子论谏诤 443

二、孟子论广开言路 445

三、荀子论兼听则明 447

四、韩非子论谏说之难 448

第二节中国古代臣子的婉谏 451

一、优孟讽谏楚庄王贱人贵马 451

二、晏婴讽谏齐景公踊贵刑残 452

三、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453

四、触龙说赵太后 455

五、庄辛讽谏楚襄王乐而忘忧 456

六、司马相如作赋讽谏汉武帝 458

七、苏威微言讽谏隋炀帝 460

八、长孙后循礼规谏唐太宗 461

九、柳公权作诗讽谏唐文宗 462

十、萧文妃作歌讽谏辽天祚帝 464

十一、王禹偁献端拱箴谏宋太宗 464

十二、杨伯雄讽谏海陵王 466

十三、耶律楚材规谏窝阔台 467

十四、廉希宪讽谏元世祖 469

十五、阿丑戏谏明宪宗 471

十六、魏象枢借天变规谏清皇帝 472

十七、蒋伊绘图谏康熙帝 475

十八、博尔奔察善谏乾隆帝 477

一、叔向谏晋平公广开言路 479

二、史鳅尸谏卫灵公进贤去邪 479

第三节中国古代臣子的直谏 479

三、贾山至言汉文帝以秦亡为鉴 480

四、汲黯谏责汉武帝 482

五、刘向规谏汉成帝 483

六、王符论君主兼听纳谏与正身 486

七、张昭谏孙权 488

八、杨阜谏魏明帝盛治宫室 490

九、王猛临终谏苻坚勿南征 492

十、高允谏责北魏文成帝过失 495

十一、裴矩佞隋忠唐之谏 497

十二、魏征谏唐太宗居安思危 498

十三、褚遂良渐谏唐太宗 500

十四、吴兢规谏唐玄宗 501

十五、陆贽规谏唐德宗 503

十六、元稹上疏唐宪宗论谏职 506

十七、白居易论谏官秩卑选重 508

十八、田锡直言进谏宋太宗与宋真宗 510

十九、苏洵论谏诤 512

二十、杨云翼谏金宣宗伐宋 515

二十一、刘秉忠谏元世祖广开言路 516

二十二、田大益上疏明神宗论君德缺失 518

二十三、沈文奎力谏皇太极 520

二十四、孙嘉淦以直谏有声 522

二十五、黄爵滋谏清道光帝严禁鸦片 523

第四节中国古代臣子的强谏 526

一、鲍叔牙谏齐桓公勿忘昔时之艰 526

二、茅焦冒死切谏秦王迁母 528

三、朱云折槛谏汉成帝 529

四、辛毗力谏魏文帝和魏明帝 531

五、陈元达锁腰谏刘聪 533

六、古弼极谏魏太武帝 535

七、郭祖深舆榇谏梁武帝 536

八、乐运舆榇谏北周宣帝 537

九、刘行本掷笏谏隋文帝 540

十、刘栖楚磕额谏唐敬宗 540

十一、包拯切谏宋仁宗宠私外戚 541

十二、陈禾碎衣谏宋徽宗 543

十三、彻里极谏元世祖宠信桑哥 544

十四、李时勉谏明仁宗放纵 546

十五、海瑞冒死谏明世宗 547

后记 563

主要征引书目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