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论 1
1.1 水源保护林的含义 1
1.2 树木耗水测算技术 4
1.2.1 耗水的研究尺度 4
1.2.2 单木耗水研究 6
1.2.3 热点问题 9
1.2.4 热脉冲技术的发展 16
2 理论基础与方法 19
2.1 水源保护林规划区自然条件概貌 19
2.1.1 地理位置 19
2.1.2 自然条件 19
2.1.3 试验示范区和对比试验区 21
2.2 耗水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2.2.1 树木耗水的相对可比性 22
2.2.2 耗水研究的空间局限性及多层次解决方案 24
2.2.3 耗水研究时间局限性 28
2.3 人工控制条件下树种苗木的耗水规律 29
2.3.1 苗木来源 29
2.3.2 测定方法 29
2.4 单木尺度下各树种的液流特征与耗水规律 31
2.4.1 热脉冲液流测定系统(HPVR)的原理 31
2.4.2 树干液流量理论推算 33
2.4.3 野外测定 36
2.5 林分尺度耗水的研究 38
2.5.1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理论推导 38
2.5.2 林分蒸散的测定 41
2.5.3 单木到林分的尺度转换 47
2.6 主要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9
3 北京市水源保护林的基本格局 51
3.1 北京水资源问题及水源保护林的战略意义 51
3.2 水源保护林规划区林种分布格局分析 52
3.2.1 规划区各类土地面积分布 52
3.2.2 规划区及示范区林种面积及比例 54
3.2.3 林种的分布特点分析 56
3.2.4 多林种发展战略 58
3.3 现有水源保护林树种的组成及分布格局 62
3.3.1 规划区树种面积的比例 62
3.3.2 树种的分布特点及范围 64
3.3.3 多树种发展规划 65
3.4 水源保护林体系的总体设想 66
4 枝叶尺度:各树种水分生理的研究 68
4.1 不同树种蒸腾指标的日变化规律 68
4.1.1 无水分胁迫的潜在蒸腾速率(TRAN)及气孔水平调节(RS) 68
4.1.2 水分利用效率 72
4.1.3 蒸腾因子的季节动态 73
4.1.4 土壤干燥过程中各树种的蒸腾特征变化 76
4.2 快速称重法下单位面积蒸腾量大小比较 78
4.3 蒸腾指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81
4.4 本章小结 82
5 单木尺度: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84
5.1 不同树种液流时间特征 85
5.1.1 各树种液流测定参数 85
5.1.2 液流的时间进程 87
5.2 各树种液流在边材区的空间分布 92
5.2.1 各树种边材的确定 92
5.2.2 不同位点液流速率的变异性 94
5.2.3 边材区径向干流模型 97
5.2.4 最大液流位点的分布 101
5.3 木质部生物学结构与水分运移 104
5.3.1 导管(管胞)孔径和密度的轴向分布及与耗水的可能关系 105
5.3.2 导管(管胞)孔径和密度的径向分布及与液流速率的径向变异 110
5.4 液流通量与环境的协变机理 110
5.4.1 液流特征量命名规则 110
5.4.2 土壤含水量对液流的影响分析 113
5.4.3 气象因子与液流的统计关系 119
5.4.4 潜在液流通量的预测 125
5.5 本章小结 129
6 林分尺度:林冠层的微气象特征与蒸散 132
6.1 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动态 133
6.1.1 林地辐射平衡(Rn) 133
6.1.2 土壤热通量(G)和植物体贮热变化量(F) 135
6.1.3 蒸散耗热(LE)、湍流热通量(H)及波文比(β) 138
6.2 求解冠层阻力(Rc) 140
6.3 林分蒸散 144
6.4 本章小结 146
7 树木耗水的时空尺度转换理论与应用 149
7.1 尺度扩大理论与方法研究概述 149
7.2 空间尺度扩大(单木到林分转换) 153
7.2.1 林分中边材面积的分布模型 153
7.2.2 林分耗水Ea的推算 156
7.3 时间尺度扩大(林分耗水的年龄变化) 158
7.3.1 各树种边材面积的生长模型 158
7.3.2 林分潜在耗水能力(Ep)的预测 162
7.3.3 潜在耗水量Ep与造林密度理论推算 165
7.4 本章小结 167
8 水源保护林的营造与现有林的结构调整 170
8.1 现有林地中幼林调查分析 170
8.2 现有林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174
8.2.1 有林地与无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 174
8.2.2 不同植被类型林地土壤水分涵蓄作用 175
8.3 水源保护林节水型的造林设计 177
8.3.1 水源保护林造林密度问题 177
8.3.2 水源保护林节水型造林设计 178
8.4 林分结构调整与低效林改造方案 180
8.4.1 现有水源保护林存在的主要问题 180
8.4.2 现有林的经营与改造措施 181
8.5 示范流域造林与经营设计 184
8.6 本章小结 185
主要参考文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