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学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706093X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1版的基础上,根据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释。其内容较1版更加系统、完整,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知识点的阐述更加确切,图表特色更加明显。读者对象为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工作者。

目录 1

绪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5

第一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13

第一节精气学说 13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13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第二节阴阳学说 16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5

第三节五行学说 3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3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9

第二章藏象 4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45

二、脏腑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46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47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47

五、关于五脏的气血阴阳问题 49

第一节五脏 49

一、心(附:心包络) 49

二、肺 55

三、脾 61

四、肝 67

五、肾(附:命门) 73

第二节六腑 83

一、胆 84

二、胃 85

三、小肠 87

四、大肠 88

五、膀胱 88

六、三焦 89

第三节奇恒之腑 91

一、脑 92

二、女子胞 94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95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96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0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06

一、精的基本概念 111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111

第一节精 111

二、精的生成 112

三、精的功能 113

第二节气 114

一、气的基本概念 114

二、气的生成 114

三、气的运动 116

四、气的功能 117

五、气的分类 120

二、血的生成 128

第三节血 128

一、血的基本概念 128

三、血的运行 130

四、血的功能 132

第四节津液 133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33

二、津液的代谢 134

三、津液的功能 136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36

一、气与血的关系 136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39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141

第四章经络 143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143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14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44

第二节十二经脉 146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46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147

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48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50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51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52

第三节奇经八脉 164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功能特点 164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66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67

一、经别 167

二、别络 170

三、经筋 172

四、皮部 172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173

一、沟通联系作用 174

二、通行气血作用 176

三、感应传导作用 176

四、调节作用 177

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177

一、阐释病理变化 178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79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79

二、体质的构成 181

一、体质的概念 181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181

第五章体质 181

三、体质的标志 183

四、体质的特点 184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184

一、先天因素 184

二、后天因素 186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89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189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190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92

二、体质与发病 193

一、体质与病因 193

三、体质与病机 194

四、体质与辨证 194

五、体质与治疗 195

六、体质与养生 195

第六章病因 197

一、病因的概念 197

二、病因的分类 197

三、探求病因的方法 198

一、六淫 199

第一节外感病因 199

二、疠气 209

第二节内伤病因 211

一、七情内伤 211

二、饮食失宜 217

三、劳逸失度 220

第三节继发性病因 222

一、痰饮 222

二、瘀血 225

三、结石 229

第四节其他病因 231

一、外伤 231

二、寄生虫 232

三、胎传 233

四、诸毒 234

第七章发病 235

第一节发病原理 235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235

二、正气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236

三、邪正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38

第二节影响发病的因素 239

一、环境与发病 239

二、机体素质与发病 240

二、徐发 241

第三节发病类型 241

一、卒发 241

三、伏发 242

四、继发 242

五、合病与并病 242

六、复发 242

第八章病机 245

第一节基本病机 245

一、邪正盛衰 245

二、阴阳失调 249

三、气血失常 255

四、津液失常 260

第二节内生五邪 261

一、风气内动 261

二、寒从中生 262

三、湿浊内生 263

四、津伤化燥 263

五、火热内生 263

第三节疾病传变 264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264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269

第一节预防 272

第九章防治原则 272

一、未病先防 273

二、既病防变 276

第二节治则 277

一、正治反治 279

二、标本缓急 281

三、扶正祛邪 284

四、调整阴阳 287

五、调理气血津液 289

六、三因制宜 291

附:主要参考教材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