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培政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56426X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为新世纪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全面阐述了温病学的理论、湿热病的临床诊断、辨证论治、理论与临床结合密切。

总论 1

绪论 1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1

目 录 1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2

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3

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 5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7

第一节温病的特点 7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7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7

(一)传染性 7

(四)地域性 8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8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8

(三)季节性 8

(二)流行性 8

第二节温病的范围及分类 9

一、温病的范围 9

二、温病的分类 9

(一)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 9

(二)按发病初起的见证分类 10

三、温病与伤寒 10

四、温病与温疫 10

五、温病与温毒 11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2

第一节病因 12

一、风热病邪 12

二、暑热病邪 13

三、湿热病邪 13

四、燥热病邪 14

五、温热病邪 14

六、温毒病邪 15

七、疠气 15

一、发病因素 16

第二节发病 16

二、感邪途径 17

三、发病类型 17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19

第一节卫气营血辨证 19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9

(一)卫分证 19

(二)气分证 20

(四)血分证 21

(三)营分证 21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22

第二节三焦辨证 23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理 23

(一)邪在上焦 23

(二)邪在中焦 24

(三)邪在下焦 25

二、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 27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27

一、发热 29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29

第一节辨常见症状 29

二、汗出异常 31

三、口渴 31

四、神志异常 32

五、痉 33

(一)实证 33

(二)虚证 33

六、厥脱 33

(一)斑与疹的鉴别 34

第二节辨斑疹、白? 34

一、辨斑疹 34

(二)斑疹的临床意义 35

二、辨白? 35

第三节辨舌 36

一、舌苔 36

(一)白苔 36

(三)灰、黑苔 37

(二)黄苔 37

二、舌质 38

(一)红舌 38

(二)绛舌 38

(三)紫舌 39

三、舌态 39

四、温病的舌诊注意点 39

(一)舌苔舌质互参 39

一、齿燥 40

第四节验齿 40

(二)注重舌象的动态变化 40

二、齿缝流血 41

三、齿垢 41

第五节察咽喉 41

第六节诊胸腹、切脉象 42

一、胸腹 42

(一)胸胁 42

滑脉 43

(一)浮脉、洪脉、数脉、 43

(二)胃脘 43

二、切脉象 43

(三)腹部 43

(二)濡脉、缓脉、弦脉、 44

沉脉、伏脉 44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45

第一节温病治疗原则 45

一、祛除温邪 45

二、扶助正气 46

第二节温病的主要治法 46

一、泄卫透表法 46

二、清解气热法 47

三、和解表里法 48

四、祛湿清热法 49

五、通下逐邪法 49

六、清营凉血法 50

七、开窍息风法 51

八、滋阴生津法 52

九、固脱救逆法 53

十、外治法 53

第三节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55

一、兼痰饮 55

二、兼食滞 55

三、兼气郁 56

四、兼血瘀 56

第四节温病瘥后调理 56

一、正虚未复 56

二、余邪未尽 57

三、复证治法 57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59

第一节历代医学家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59

一、对预防温病的认识 59

(三)保持饮食卫生 60

(二)注意个人卫生 60

(一)重视环境卫生 60

二、在预防温病方面的成就 60

(四)除害灭虫 61

(五)避邪隔患 61

(六)药物预防 61

(七)接种免疫 62

第二节温病的预防方法 62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62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63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64

各论 65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65

第一节风温 65

一、概述 65

二、病因病机 66

三、诊断要点 66

四、辨证治疗原则 66

一、概述 67

第二节春温 67

二、病因病机 68

三、诊断要点 68

四、辨证治疗原则 69

第三节暑温 69

一、概述 69

二、病因病机 70

三、诊断要点 71

四、辨证治疗原则 71

第四节秋燥 72

一、概述 72

二、病因病机 73

三、诊断要点 73

四、辨证治疗原则 73

第五节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74

一、卫分证治 74

(一)邪热在肺 76

二、气分证治 76

(二)热在胸膈 78

(三)邪热犯胃 79

(四)邪热在肠 80

(五)热郁少阳 81

(六)热盛动风 81

三、营分证治 82

四、血分证治 84

五、后期证治 85

第六节临床运用指导 88

一、文献辑要 88

(一)风温 88

(二)春温 89

(三)暑温 92

(四)秋燥 93

二、临床举要 94

三、临床病案 96

一、概述 100

第一节湿温 100

第八章湿热类温病 100

二、病因病机 101

三、诊断要点 102

四、辨证治疗原则 102

第二节暑湿 103

一、概述 103

三、诊断 104

四、辨证治疗原则 104

二、病因病机 104

第三节伏暑 105

一、概述 105

二、病因病机 105

三、诊断要点 106

四、辨证治疗原则 106

第四节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07

一、卫气分证治 107

二、气分证治 110

三、营血分证治 114

四、后期证治 116

第五节临床运用指导 119

一、文献辑要 119

(一)湿温 119

(二)暑湿 121

(三)伏暑 121

二、临床举要 123

三、临床病案 125

一、概述 130

二、病因病机 130

第九章温毒类温病 130

第一节大头瘟 130

三、诊断要点 131

四、辨证治疗原则 131

第二节烂喉痧 131

一、概述 131

四、辨证治疗原则 132

三、诊断要点 132

二、病因病机 132

第三节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133

一、卫分证治 133

二、气分证治 134

三、营血分证治 136

四、后期证治 136

第四节临床运用指导 137

一、文献辑要 137

(一)大头瘟 137

(二)烂喉痧 139

二、临床举要 140

三、临床病案 141

第十章温疫类温病 145

第一节湿热疫 145

一、概述 145

三、诊断要点 146

二、病因病机 146

四、辨证治疗原则 147

第二节暑燥疫 147

一、概述 147

二、病因病机 148

三、诊断要点 148

四、辨证治疗原则 148

二、邪遏膜原证治 149

一、卫气同病证治 149

第三节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 149

三、清浊相干证治 150

四、秽浊郁闭中焦证治 151

五、疫困脾土证治 151

六、疫漫三焦证治 152

七、邪传阳明证治 152

八、疫毒充斥证治 153

九、正气欲脱证治 153

十、正衰邪恋证治 154

一、文献辑要 155

第四节临床运用指导 155

二、临床举要 159

三、临床医案 160

附篇 165

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 165

一、叶天士《温热论》简介 165

二、《温热论》原文类编 166

(一)温病大纲 166

(二)邪在肺卫 168

(三)流连气分 169

(四)邪留三焦 170

(五)里结阳明 171

(六)论湿 172

(七)邪入营血 174

(八)辨舌验齿 175

(九)辨斑疹白? 183

(十)论妇人温病 185

(一)湿热病提纲 188

二、《湿热病篇》原文类编 188

第十二章薛生白《湿热病篇》 188

一、薛生白《湿热病篇》简介 188

(二)邪在卫表 189

(三)邪在气分 191

(四)邪入营血 195

(五)变证 197

(六)类证 201

(七)后期调理 206

第十三章吴瑭《温病条辨》(选) 209

一、吴瑭《温病条辨》简介 209

二、《温病条辨》重要原文类编 209

(一)温病大纲 209

(二)上焦篇 212

(三)中焦篇 221

(四)下焦篇 230

(五)治病法论 234

附录方剂汇编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