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0
第三篇 混合作用 190
第十二章 完全燃烧原理,燃烧过程的共同温度水平 190
12-1.烟气的有用能 190
12-2.燃烧过程的温度区域 192
12-3.发热的完全程度 195
12-4.发热率曲线 197
12-5.理论单位引力 199
12-6.燃烧强度和烟气流的速度 200
12-7.烟气流的速度和温度 200
13-1.燃烧的动力原理 203
第十三章 混合作用是燃烧原理的基础 203
13-2.燃烧的扩散原理 210
13-3.燃烧的混合原理 215
13-4.雾化了的液体燃料的燃烧 218
13-5.气流断面上燃料的分布 222
13-6.可燃混合物的构成 229
第十四章 连续原理。燃烧固体燃料时的混合作用 232
14-1.气体和液体燃料燃烧的连续方案 232
14-2.固体燃料燃烧的连续方案 234
14-3.燃烧过程初步分类的气体动力学基础 239
第十五章 层烧过程的混合作用 251
15-1.层烧的连续方案:相对、平行、相交及混合方案 251
15-2.燃烧层气化的性质 259
15-3.两段燃烧方案 262
15-4.一次、二次和三次空气 270
15-5.燃烧中心的阶段 271
第十六章 火炬燃烧过程的混合作用 276
16-1.混合作用的性质、带走现象 276
16-2.U-形和L-形火炬的方案 280
16-3.具有角式喷燃器及多行缝隙形喷燃器的方案 286
16-4.具有竖井磨煤机式的方案 289
16-5.二次混合作用 291
16-6.固态除渣和液态除渣 298
第十七章 旋风燃烧过程的混合作用 303
17-1.旋风燃烧法的发展 303
17-2.循环旋风式炉 306
17-3.旋风炉 309
17-4.沸腾燃料层原理 315
第四篇 燃烧 319
第十八章 炉子、喷燃器、燃烧室。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燃烧 319
18-1.量和质的特性 319
18-2.喷燃器和燃烧室 320
18-3.燃烧强度和容积热力强度 323
18-4.燃烧室的区域 326
18-5.压制空间内气流的流动 330
18-6.能力型炉子中送入一次、二次和三次空气的方法 334
18-7.热力型炉子中火炬燃烧过程的性质 338
第十九章 粉状固体燃料的燃烧 340
19-1.煤粉炉的一般特性 340
19-2.温度区域分配的性质;燃烧曲线 345
19-3.粉状燃料燃烧机构的概念的发展 349
19-4.碳粒的燃烧和气化的性质 356
19-5.几个一般性的结论 360
第二十章 固体燃料在燃料层中的燃烧 363
20-1.层烧炉的一般特性 363
20-2.燃料层和燃烧室的工作 365
20-3.链条炉排上燃料层的燃烧特性 369
20-4.链条炉排上燃料层的燃烧方案 380
20-5.其它相交供应方案中燃料层上气体分析的特性 386
20-6.燃料层气化和燃烧的计算理论方案 390
第二十一章 火炬燃烧过程着火前沿稳定的方法 398
21-1.动力火炬的点火区域 398
21-2.扩散燃烧的稳定 402
21-3.煤粉喷燃器着火的稳定 405
21-4.最初可燃混合物的着火条件 408
21-5.煤粉火炬的着火条件 414
21-6.旋风炉中的着火方案 419
第二十二章 层烧过程中着火前沿稳定的方法 421
22-1.相向方案着火前沿的稳定 421
22-2.平行方案着火前沿的稳定 428
22-3.链条炉排燃料层着火前沿的稳定 435
22-4.阶梯式前炉 440
22-5.使上部点火强化的方法 445
第二十三章 燃烧设备的燃烧强度 448
23-1.炉子质量的气体动力准则 448
23-2.气流的加热程度和炉子通道的收缩程度 451
23-3.系统的总流动阻力 455
23-4.燃烧强度的程度 457
23-5.典型燃烧设备的平均比较特性 459
23-6.层烧式炉子的总阻力 465
第二十四章 燃烧设备的热平衡 469
24-1.燃烧设备的热平衡及效率 469
24-2.化学的未完全燃烧损失 473
24-3.机械的未完全燃烧损失 475
24-4.熔渣的物理显热损失 479
24-5.外部冷却损失 480
24-6.炉子的直接放热 483
24-7.计算实例 491
25-1.结渣的因素 498
第二十五章 炉内结渣 498
25-2.温度特性 500
25-3.粘性特性 503
25-4.熔渣在燃烧室内的分离作用 510
25-5.液态除渣的结渣区域 513
25-6.固态除渣的结渣区域 515
25-7.层烧炉中的结渣 520
第二十六章 燃烧设备机械化的原则 526
26-1.供应燃烧设备的机械化问题 526
26-2.成层燃烧的机械炉 533
26-3.旋风炉 551
26-4.火炬炉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