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遗传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正斌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9068633
  • 页数:5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介绍了小麦的起源与进化,小麦基因定位方法和基因定位研究成果与进展,然后介绍了小麦生理遗传、小麦营养遗传、小麦抗逆性遗传、小麦远缘杂交遗传、小麦分子遗传等新的研究方向及其进展。

1.小麦起源与进化 1

1.1小麦的起源 1

1.2中国的小麦起源 2

1.3小麦属的分类 3

1.4小麦的进化 7

1.5小麦染色体组的起源 9

1.5.1 A组 9

1.5.2 B组 10

1.5.3 G组 13

1.5.4 D组 15

1.6小麦染色体核型的进化 15

1.7小麦染色体组的DNA进化 16

1.7.1 DNA含量 16

1.7.2 DNA高度重复序列 19

1.8小麦细胞质的起源与进化 22

1.8.1普通小麦细胞质 22

1.8.2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 22

1.8.3细胞质与小麦属分类 23

1.8.4叶绿体和线粒体与小麦进化 24

1.9小结 26

2.小麦染色体遗传学 27

2.1小麦染色体的组型 27

2.1.1一粒小麦染色体组型 27

2.1.2方穗山羊草染色体组型 28

2.1.3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染色体组型 29

2.1.4小麦染色体组型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29

2.2小麦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机制 31

2.2.1小麦染色体同源联会和异源联会 32

2.2.2小麦染色体配对的基因调控 33

2.3小麦种属间染色体易位 38

2.3.1小麦进化与染色体易位 38

2.3.2小麦—黑麦的1B/1R易位 39

2.3.3普通小麦品种染色体易位 39

2.4小麦非整倍体 41

2.4.1中国春非整倍体的历史 41

2.4.2单体 43

2.4.3缺体 50

2.4.4端体 53

3.小麦染色体遗传工程 55

3.1染色体附加 55

3.1.1染色体附加系的概念 55

3.1.2染色体附加系的培育途径 56

3.1.3染色体附加系培育成就 58

3.1.4染色体异附加系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60

3.2.2染色体代换系的培育途径 61

3.2染色体代换 61

3.2.1染色体代换系的概念 61

3.2.3染色体代换能力和细胞学稳定性 64

3.2.4染色体代换系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及其改良 65

3.3染色体易位 68

3.3.1染色体易位系的概念 68

3.3.2染色体易位系的培育途径 69

3.3.3诱导易位方式的选择 77

3.3.4异源易位系的遗传育种改良 80

3.3.5染色体易位系的特殊用途 82

4.小麦染色体遗传分析 84

4.1普通小麦种内染色体部分同源性和补偿效应 84

4.2小麦亚族不同属间的部分同源性和补偿效应 85

4.2.1小麦属与黑麦属 86

4.2.2小麦属与偃麦属 87

4.2.3小麦属与山羊草属 87

4.2.4小麦属与簇毛麦属 87

4.3.2减数分裂指数 88

4.3小麦种属间染色体同源联会的统计分析指标 88

4.3.1配对染色体数的估算 88

4.4小麦族中染色体部分同源性的性状标志 89

4.4.1标记基因 89

4.4.2染色体形态 89

4.4.3附加系和四体系植株的表现型 89

4.4.4酶和贮藏蛋白质 90

4.4.5易位和倒位与染色体部分同源性的鉴定 90

4.5 RFLP探针鉴定小麦族部分同源染色体 91

4.6端体在染色体部分同源性鉴定中的应用 92

4.6.1端体配对 92

4.6.2端体在小麦亲缘关系测定中的应用 94

4.7端体在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鉴定中的应用 96

4.7.1端体与单体鉴定 96

4.7.2端体与易位鉴定 97

4.7.3端体与染色体细胞学特征确定 97

5.1.1单体分析 99

5.1利用非整倍体进行基因定位 99

5.小麦的基因定位方法 99

5.1.2缺体分析 104

5.1.3端体分析 107

5.1.4非整倍体基因定位典型四例 107

5.2利用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分析进行基因定位 114

5.2.1蛋白质标记基因定位 114

5.2.2同工酶电泳基因定位 115

5.3.1原位杂交基因定位 117

5.3分子遗传标记基因定位 117

5.3.2 RFLP基因定位 118

5.3.3 PCR基因克隆与基因定位 122

5.3.4 RAPD基因定位 123

5.3.5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123

6.小麦遗传变异检测 126

6.1蛋白质标记鉴定 126

6.1.1小麦遗传多样性的蛋白质标记鉴定 126

6.1.2小麦品种鉴定的蛋白质标记 128

6.1.3小麦遗传变异及外源遗传物质的检出 128

6.2同工酶标记鉴定 129

6.3原位杂交标记鉴定 130

6.4 RFLP标记鉴定 131

6.5 PCR标记鉴定 132

6.6 RAPD标记鉴定 133

7.小麦基因和基因组 134

7.1小麦的基因符号及控制性状 134

7.2.1小麦的遗传连图 139

7.2小麦基因组 139

7.2.2小麦的物理图谱和细胞遗传阶梯图 141

7.2.3小麦和其他作物的基因图谱比较 142

7.2.4小麦基因组测序 143

8.小麦农艺性状遗传 145

8.1穗部性状 145

8.1.1穗型 145

8.1.2穗长 147

8.1.3小穗数和穗粒数 147

8.1.4穗密度和穗节间长度 147

8.1.5小穗发育与育性 148

8.1.6穗数与分蘖 148

8.1.7芒色 148

8.1.8芒性 148

8.1.9芒剌 149

8.1.10颖色 149

8.1.12花 150

8.1.11颖片型态 150

8.1.13籽粒颜色 151

8.1.14籽粒形态 152

8.1.15种子休眠与穗上发芽 153

8.1.16毛颈和毛穗轴 153

8.2叶部性状 154

8.2.1叶舌和叶耳 154

8.2.2叶色与叶毛和蜡质 154

8.2.3叶绿体突变和叶坏死 154

8.3.1茎秆颜色与茸毛 156

8.2.4叶片发育与大小 156

8.3茎秆性状 156

8.3.2茎长和节长 157

8.3.3实心粗细厚度和倒伏性 157

8.4芽鞘性状 157

8.4.1芽鞘色 157

8.4.2芽鞘长度 157

8.5根 157

8.6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 158

9.1矮秆基因与绿色革命 159

9.小麦矮秆遗传 159

9.2矮化基因分析 160

9.3矮秆基因 162

9.4中国小麦的主要矮源及其遗传应用 164

9.5株高性状的分子标记 166

10.小麦抗病性遗传 167

10.1小麦抗锈性遗传 167

10.1.1抗条锈性遗传 167

10.1.2抗叶锈性遗传 173

10.1.3抗秆锈性遗传 178

10.2小麦抗白粉病遗传 186

10.2.1国外小麦抗白粉病遗传 187

10.2.2中国小麦抗白粉病遗传 192

10.2.3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和分子遗传 195

10.3小麦抗赤霉病遗传 198

10.4小麦抗黄矮病遗传 199

10.5小麦抗根腐病遗传 201

10.6小麦抗黑穗病遗传 202

10.7小麦抗虫性遗传 203

10.8防御反应基因 205

11.小麦抗逆性遗传 208

11.1小麦抗寒性遗传 208

11.2小麦抗盐性遗传 212

11.3小麦耐铝性和抗其它金属危害遗传 213

11.4小麦耐湿性遗传 216

11.5小麦抗穗发芽遗传 217

11.6小麦抗旱性和抗热性遗传 218

12.小麦品质遗传 222

12.1小麦加工品质性状遗传 222

12.1.1胚乳质地遗传 222

12.1.2籽粒硬度的遗传 222

12.1.3容重与出粉率的遗传 223

12.1.4面筋含量和强度遗传 223

12.2小麦营养品质性状遗传 224

12.2.1蛋白质含量遗传 224

12.1.5烘烤品质遗传 224

12.2.2蛋白质基因定位 226

12.2.3谷蛋白质遗传 228

12.2.4优质资源遗传 229

12.2.5蛋白质分子遗传 231

12.3小麦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 233

13.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和早熟性遗传 235

13.1小麦春化作用遗传 235

13.2小麦光周期特性遗传 237

13.3小麦早熟性遗传 238

14.小麦营养遗传 241

14.1氮素遗传 242

14.2磷素遗传 243

14.3钾素遗传 244

14.4铜素遗传 245

14.5锌素遗传 245

14.6锰素遗传 245

14.7钙素遗传 246

15.1小麦光合作用的遗传 247

15.小麦生理遗传 247

15.2小麦线粒体的遗传 251

15.3重要酶的遗传 252

16.小麦细胞质遗传 256

16.1小麦近缘种属细胞质遗传 256

16.2.1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抗性的影响 258

16.2.2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258

16.2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 258

16.2.3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后代遗传变异的影响 259

16.2.4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59

16.2.5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60

16.2.6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60

16.2.7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单倍体诱发的影响 260

16.2.8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染色体行为的影响 261

16.2.9异源细胞质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261

16.2.10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261

17.1.2隐性核不育遗传 263

17.1.1核不育的遗传特点 263

17.1细胞核雄性不育遗传 263

17.小麦雄性不育遗传 263

17.1.3显性核不育遗传 265

17.2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 269

17.2.1 T型雄性不育系 269

17.2.2 K型不育系 269

17.2.3 黔型不育系 270

17.2.4 普型不育系 270

17.3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遗传 271

17.4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控制及稳定性 273

17.5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遗传 273

17.6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和问题 275

18.小麦无融合生殖遗传 277

18.1无融合生殖的概念与理论 277

18.1.1无融合生殖的定义 277

18.1.2无融合生殖类型及产生途径 278

18.1.4无融合生殖验证标准 279

18.1.3无融合生殖育种固定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 279

18.1.5无融合生殖育种与“一系法” 280

18.1.6无融合生殖育种的优越性 280

18.2披碱草属无融合生殖遗传 281

18.2.1 E.rectisetus分布及形态特征 281

18.2.2胚胎学、细胞学研究 281

18.2.3 E.rectisetus的种间、属间的可杂交性 282

18.2.4 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基因导入小麦的途径 283

18.3小麦无融合生殖的研究策略 283

19.1小麦亲缘植物遗传特性 285

19.小麦远缘杂交遗传 285

19.2小麦与外源种属可交配性遗传 290

19.2.1普通小麦Kr基因的发现及其性质 290

19.2.2普通小麦与黑麦可交配性遗传 291

19.2.3普通小麦与大麦可交配性遗传 292

19.2.4普通小麦与山羊草、偃麦草可交配性遗传 293

19.2.5普通小麦与其它外缘种属的可交配性 294

19.2.6普通小麦与玉米和高粱可交配性 294

19.2.7 Kr基因的作用机制 295

19.2.8小麦极端远缘杂交与未来 296

19.4小麦属内种间杂交 297

19.3麦类染色体同源配对性遗传 297

19.5小麦×山羊草属 298

19.6小麦×黑麦属 300

19.6.1八倍体小黑麦 300

19.6.2六倍体小黑麦 304

19.6.3四倍体小黑麦 306

19.6.4黑麦优良性状向小麦导入 306

19.6.7黑麦B染色体遗传 308

19.6.5小麦染色体向黑麦导入 308

19.6.6花药培养在黑麦染色体导入小麦的应用 308

19.7小麦×偃麦草属 310

19.7.1小麦×长穗偃麦草 310

19.7.2小麦×中间偃麦草 312

19.8小麦×簇毛麦属 315

19.9小麦×赖草属 316

19.10小麦×披碱草属 318

19.12小麦×鹅观草属 319

19.11小麦×冰草属 319

19.13小麦×新麦草属 320

19.14小麦×燕麦属 320

19.15小麦×大麦属 320

19.16小麦×玉米属 322

20.小麦分子遗传 323

20.1小麦染色体结构 323

20.1.1染色体蛋白质 324

20.1.2小麦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 324

20.3小麦转座因子 325

20.2小麦DNA序列的分类 325

20.4小麦无性系变异 326

20.5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 328

20.5.1细胞融合法 328

20.5.2载体介导法 329

20.5.3直接导入法 329

20.6小麦分子遗传标记与育种 332

参考文献 335

附录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