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学说之演进 1
1.科学知识之进步 1
2.中国之传说 2
3.外国之传说 2
4.言天三家 3
5.地圆说 4
6.塞利斯(Thales) 4
7.彼塔哥拉斯(Pythagoras) 5
8.亚理斯多德(Aristotle) 5
9.亚利斯他克(Aristarchus) 6
10.亚奇默得(Archimedes) 6
11.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 6
12.希巴尔卡斯(Hipparchus) 6
13.托勒密(Ptolemy) 7
14.哥伦布(Columbus) 7
15.麦哲伦(Magellan) 8
16.地动说 8
17.轨道椭圆说 10
18.地动说增获旁证 10
19.引力说 11
20.地球轨道之缩影 12
21.地球自转之实验法 12
22.学说之猛进 13
第二章 宇宙概说 16
23.宇宙及天体 16
24.恒星 16
25.星云 18
26.太阳系 19
27.地球为行星 21
28.宇宙间之人类世界 22
29.太阳 23
30.日地之距离 24
31.太阳之广袤 24
32.太阳之热度 26
33.太阳之光度 27
34.太阳光热之源 27
35.太阳之自转与自动 28
36.地球之转动 30
37.月之转动 31
38.天球 32
39.天体之视位 32
40.天体之日周视转 33
41.天体两极及赤道 34
42.太阳之视动 35
43.黄赤交角 37
第三章 数学及力学 40
44.数学及力学与地球学说之关系 40
45.研究自然之规律 40
46.圆 43
47.圆之作法 44
48.椭圆 44
49.椭圆之作法 45
50.抛物线 46
51.抛物线之作法 46
52.双曲线 47
53.双曲线之作法 48
54.圆锥体 50
55.圆锥曲线 50
56.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之关系 52
57.力 53
58.原动力与反动力 53
59.惯性 54
60.质量 54
61.运动与速度 55
62.运动之相对性 56
63.速度之合并 56
64.速度之分解 58
65.平行四边形定律及其分解法 60
66.直线加速度 62
67.负加速度 64
68.曲线加速度 65
69.重力加速度 67
70.运动量 69
71.外力 70
72.运动定律 71
73.第二律之讨论 72
74.加速度与外力之比例 74
75.向心力与离心力 75
76.力之测量法 76
77.第三律之讨论 77
78.万有引力 78
79.球体之吸引 81
80.引力之加速度 81
81.引力常数 82
82.引力与重力之区别 84
83.刻卜勒氏三定律 84
84.移动与转动 85
85.偶力与扭力 85
86.角速度 86
87.角加速度 86
88.角速度之表示法 87
89.角速度之改向 87
90.角加速度起于扭力 88
91.角动量 90
92.抛射体之角动量 91
93.调和运动 91
94.调和运动之速度 92
95.调和运动之加速度 93
96.调和运动之力 94
97.摆 95
98.摆之振动周期 96
99.振动周期之公式 98
第四章 地球之形状 101
100.地为球形之证 101
101.球形之几何说明 104
102.地面之曲度 105
103.全球之形势 105
104.何以不见地圆 106
105.赤道之画法 106
106.经度及纬度 107
107.经度测法 109
108.纬度测法 109
109.地球面积及体积之求法 111
110.回归线 112
111.两级圈 112
112.五带 112
113.方向 113
114.两极无方向 115
115.半球之分法 115
116.地球为椭圆体 116
117.纬度测定法 116
118.重力测定法 118
119.地球椭圆之物理证明 119
120.人何以不觉头向下 122
121.人何以不抛散空中 123
122.地心引力之变化 124
123.地内与山旁所受之引力 125
124.引力与物体上下运动之关系 127
125.引力与物体地平运动之关系 129
126.人可造月 133
127.速度较大之抛射体究归何处 135
第五章 地球之自转 136
128.天象之视动 136
129.地球之真动 136
130.证一——地球椭圆基于自转 137
131.证二——星光之迎背 137
132.证三——风向之偏斜 137
133.证四——类同律 138
134.证五——东西时间因地转而有迟早 139
135.证六——枪弹方向因此转而偏斜 139
136.证七——坠体之东偏 139
137.证八——佛科氏摆之实验 141
138.人何以不觉地转 143
139.地球之角动量 145
140.地轴之方向不移 147
141.两极移动 148
142.自转速度之改变 150
143.自转生出之离心力 152
144.自转之原动力 154
145.赤道面与轨道面斜交 155
146.昼夜 157
147.昼夜与纬度之关系 158
148.极圈之生活状况 159
149.纬度与天体形势之关系 160
150.恒星日与视太阳日 162
151.地方时与标准时 163
152.国际计日线 165
153.飞机随地俱转 166
第六章 地球之公转 168
154.因公转而生之现象 168
155.公转之证一——恒星之视差 170
156.证二——光之行差 173
157.证三——杜柏勒原理 176
158.地球运行之速度 179
159.何以不觉地球之运行 180
160.轨道之形状及其附属名词 181
161.日地距离之测法 182
162.轨道面之方位 184
163.轨道长轴之方向及地球各时之位置 184
164.轨道之测定法 187
165.轨道之曲度 189
166.太阳引力与地球离心力 190
167.太阳引力之数量 192
168.地球运行律 193
169.地球运行律之力学证明 195
170.何以轨道为椭圆形 199
171.抛物线速度与轨道性质之关系 202
172.太初轨道之推求 204
173.运动周期之公式 205
174.地球运行之原动力 207
175.摄动 208
176.轨道长轴之旋转 209
177.轨道偏心率之增减 210
178.轨道面之迁改 211
179.地球之摇荡 212
180.地轴之改向 212
181.地轴改向之原因 213
182.地轴改向之物理证明 215
183.地轴改向之无常 219
184.地轴改向之影响 221
185.运动周期之种类 222
186.时差 223
187.时差之原因 223
188.气候 227
189.四季 228
190.四季与轨道之关系 229
191.赤道与极圈无四季 230
第七章 月与地球之关系 232
192.地月系 232
193.月之运动及附属名词 233
194.恒星月及朔望月 233
195.月之光热 235
196.月中景象 236
197.月面无水与空气 236
198.地光之反射 237
199.月之自转 238
200.月之天平动 239
201.月之视差 239
202.月地距离 240
203.月之面积与体积 241
204.月之视体 242
205.月地之公重心 242
206.月地公重心之推算法 243
207.月之质量及密度 245
208.月之表面重力 245
209.白道及其附属名词 247
210.月之速度 248
211.太阴日 250
212.中秋月 251
213.月之盈亏 251
214.盈亏之图解及推算法 253
215.月光与日光 254
216.月道之真迹 255
217.月道真迹之推算法 257
218.月之运行与苹果落地之关系 258
219.月之摄动 260
220.交点之退行 261
221.白道长轴之旋转 262
222.白道偏心率之增减 263
223.八分点 263
224.近点年中之变化 263
225.月长之加大 264
226.月长之渐减 264
227.日蚀与月蚀 265
228.本影与半影 265
229.地影之长度 267
230.地影于月球经过处之阔度 268
231.月蚀之种类及时间 269
232.月全蚀之现象 269
233.月影之长度及阔度 270
234.日蚀之种类 271
235.月影速度及日蚀时间 272
236.日全蚀之现象 273
237.月蚀之轶事 273
238.蚀之次数 274
239.潮汐 274
240.潮汐之原因 275
241.潮汐成椭圆体之原理 276
242.潮汐之迟延 277
243.潮汐因月而起之证据 278
244.潮汐与月象之关系 279
245.潮汐对于地转之影响 280
246.潮汐对于月行之影响 280
第八章 行星与地球之关系 283
247.本章之目的 283
248.如何认星 283
249.行星与地球之异同 284
250.行星之大小及距日远近 286
251.波得定律 287
252.刻卜勒第三定律之证明 288
253.行星自转之周期 291
254.轨道交点 291
255.内行星与外行星 292
256.行星之附属名词 293
257.会合周期 294
258.会合运动 295
259.顺行与逆行 297
260.内行星之凌日 300
261.内外行星之证 301
262.行星对于地球之视动 303
263.托勒密系 305
264.哥伯尼系产生之原因 307
265.木星之卫星 307
266.如何称星 309
267.行星之摄动 312
268.行星系之稳固问题 313
269.火星上有人否 315
270.流星与彗星 315
第九章 地球之构造 318
271.太阳系之产生问题 318
272.星云假说 319
273.微行星假说 320
274.地球凝结时之情形 324
275.地壳 325
276.地壳之厚度 326
277.地壳之弹性 327
278.地内温度 327
279.地球之中心 328
280.地球之原质 329
281.地球之磁性 330
282.地球之质量 331
283.地球之密度 333
284.陆与海 335
285.水陆不均之原因与大陆移动说 336
286.山 338
287.火山 338
288.地震 339
289.海底之状 339
290.海面之凸凹 339
291.空气 340
292.空气之增减问题 340
293.地球之年龄 341
294.推求之困难 342
295.潮汐法 342
296.累积岩层法 343
297.海中盐量法 345
298.地球热度法 346
299.放射原质法 347
300.假定之年龄 349
301.激变说 350
302.地球之将来 350
第十章 气象 352
303.气象之意义 352
304.大气之高度 352
305.大气之成分 353
306.气象之要素及其变化 354
307.气温之起因 354
308.气温之日变化与年变化 355
309.气压 356
310.气压之日变化及年变化 358
311.气压与气温之关系 359
312.风之起因 359
313.大气之循环 360
314.贸易风 361
315.信风 362
316.旋风与反旋风 362
317.物体之变态与蒸发 363
318.湿气与饱和 364
319.湿气量与湿度 365
320.湿气之变化 366
321.凝结与循环 366
322.露与霜 367
323.雾与云 368
324.降水 368
325.雹 369
326.云裂与水柱 369
327.闲电与雷 370
328.暴风雨 370
329.光之反射 371
330.光之折射 371
331.光之分散 373
332.漫射光 374
333.半光 375
334.天体光线之折射 375
335.人目之错觉 376
336.星光之闪烁 377
337.沙漠之映景 377
338.海边之蜃楼 379
339.虹 380
340.虹之成因 380
341.日月晕 384
342.日月华 385
343.极光 385
344.黄道光 385
第十一章 历法 388
345.历法及其单位 388
346.日之记法 388
347.月之记法 389
348.年之记法 389
349.年月日与五带之关系 390
350.历法之种类 391
351.太阴历 391
352.太阳历 392
353.太阳历之月 394
354.各月日数之由来 394
355.阴阳历 395
356.二十四气 396
357.阴阳历之置闰法 398
358.太阳历与节气之关系 399
359.阴阳历与太阳历之异点 401
360.星期 402
361.星期检查法 403
362.干支 405
363.各历之优劣 405
364.改历之趋势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