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序言 净慧 1
生命的转化与疗救 3
导语 3
前言 一行 5
《四念处经》(版本1) 6
经文注释 23
关于本经历史的简短说明 23
本经的大意 28
本经的经名 30
本经的论题 30
修行的方法 31
第一章正念观身 34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34
练习2 随息 36
练习3身心合一 37
练习4 静 41
练习5 对身体的姿势了了分明 44
练习6 对身体的动作了了分明 45
练习7观察身体的各个部位 47
练习8身体和宇宙相互依存 50
练习9观身无常 51
对前九个练习的评论 54
练习10通过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60
第二章正念观受 64
练习11 了别受 64
练习12观察受之根源 66
第三章正念观心 74
练习13观贪欲 75
练习14观瞋恚 79
练习15 慈观 88
第四章正念观法 94
练习16择法 94
练习17观结使 99
练习18转化被压抑的结使 103
练习19克服内疚和恐惧 109
练习20播下安详之种 113
第五章修习正念的原则 119
万法唯心 119
观察就是与所观察的对象成为一体 120
真心和妄心不二 122
无诤之道 124
观察不是灌输 129
第六章三种版本的简要比较 132
第七章结语 140
附 录 142
版本2:《念处经》(出自《中阿含》卷24) 142
版本3:《一入道经》(出自《增一阿含》第12品) 150
呼吸!你活着 161
《安般守意经》经文 161
经文注释 173
第一章历史简介 173
第二章内容概要 177
第一品 背 景 178
第三章经文内容分析 178
第二品 十六种方法 179
最初的四种方法 179
接下来的四种方法 180
再接下来的四种方法 181
最后的四种方法 182
第三品 四念处 183
第四品 七觉支 185
第六品 结语 186
第五品 解脱 186
第四章我的一个修行观点 187
第五章修行方法 193
观照的第一个主题: 195
在日常生活中随息——消除失念和不必要的思虑 195
(方法1—2) 195
观照的第二个主题: 197
观照身体(方法3) 197
观照的第三个主题: 199
实现身心合一(方法4) 199
以禅悦来滋养自己(方法5-6) 201
观照的第四个主题: 201
观照的第五个主题: 203
观察受(方法7-8) 203
观照的第六个主题: 206
控制心,使心得到解脱(方法9-12) 206
观察的第七个主题: 209
为了观照诸法之本性而进行观察(方法13-16) 209
一本小书 223
一正念的修行 223
禅的要领 223
必要的觉照 225
正念 227
二一杯茶 230
见性 230
菩提达摩的开示 231
佛教的革命 232
无我 235
事物与概念 236
诸法互即互入 237
形而上学的空虚 238
体验本身 239
觉醒之时 240
三庭前柏树子 242
禅的语言 242
指与月 244
逢佛杀佛 245
洗钵盂去 246
妙答 247
公案的效用 248
公案的意义 251
赵州的“无” 253
透得圈缋 256
心要纯熟 259
四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264
心 印 264
真心与妄心 267
本来的真实 268
灯与灯罩 271
无念的体验 273
不二法门 275
互即互入 279
五空的足迹 282
禅宗的诞生 282
禅与西方 285
禅与中国 285
空性的观念 288
早期佛教教派的观念 290
对经院派的反动 291
返本还源 292
非A之A才是A 295
契入真如 298
主与客 299
三解脱门 301
八不 303
中道 305
唯识学派 306
诸法的分类 307
识 309
唯识方法 311
阿剌耶识为根本 314
觉悟之路 316
六人的再生 321
禅院生活 321
隐修 324
参禅 326
禅与今日世界 327
在家众的角色 327
前瞻未来 329
觉醒是可能的吗? 331
精神与技术 335
七静修的愈合之道 338
静修的愈合之道 338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360
附:英译本导言 379
译者的话 398
后记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