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建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锡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681437X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哲学的视角透视了佛学东渐及其初期形态、佛学与玄学的结合,以及寻求佛学真义的努力,论述了佛学与中国哲学所实现的双向建构过程。

目录 1

第一章 导言 1

一、对形而上的探求是宗教与哲学的共同任务 1

1.人的超越性需求 2

2.内容上的一致性 6

3.千丝万缕的联系 10

二、佛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因缘 12

1.印度佛学的形而上学性质 12

2.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 15

三、佛学中国化与中国佛学化 25

1.必然的抉择 25

2.“两化”的过程 27

四、文化交融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31

1.历史的经验 31

2.本土化与全球化 34

第二章 佛学东渐及其初期形态 38

一、判别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标准 38

1.众说纷纭话佛教 38

2.佛典翻译当为始 41

二、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最初相遇 45

1.儒学神学化与道教仙道化 45

2.佛经与谶纬并论 53

3.黄老与浮屠同举 54

4.禅定与气息相通 56

5.神通与仙人合流 60

三、业报轮回说增补天道报应观 65

1.中国古代的灵魂论 65

2.天道报应说 71

3.业感缘起与因果报应 76

四、道门儒学语言概念的附会 84

1.早期译典的风格 84

2.道家哲学成为佛学入华的桥梁 87

3.佛学对宗法伦理的依附 91

第三章 佛学与玄学的结合 98

一、儒学外的新生长点 98

1.儒学衰微 99

2.玄佛哲学的重心 101

二、汉魏法微,晋代始盛 104

1.译经事业大发展 104

2.西行求法 107

3.官方崇佛的隆盛 108

4.佛学论著的增多 111

三、名僧名士合二为一 112

1.相互需要 113

2.身份合一 114

3.学问交流 117

1.“格义”之含义 120

四、以玄解佛的“格义”方式 120

2.“格义”之初期应用 122

3.玄学与般若学的异同 124

4.“格义”会通佛学与玄学 129

第四章 寻求佛学真义的努力 138

一、般若学的发展 139

1.从“我空”到中观 139

2.对“格义”的检讨 145

3.鸠摩罗什的贡献 148

二、以佛解玄的独立倾向 155

1.对佛教玄学化的批判 156

2.阐明佛学般若真义 160

3.融通玄学与佛学 166

三、从般若到涅槃 176

1.佛性与人性 177

2.顿悟与直觉 188

3.大归与大生 191

第五章 佛学中国化的完成 200

一、佛学的官方化 200

1.较量与法难 201

2.皇帝的作用 206

3.僧官制度与簿籍制度的建立 208

4.僧律服从国法 211

二、佛典翻译的完备 213

1.译经制度的完善 214

2.译经方法的更新 217

3.音译带来新概念 221

4.汉文撰述的发达 229

三、中国化佛学思想的成熟 236

1.内外求同,圆融贯通 237

2.判教立宗,相互兼容 243

3.殊途同归,心性为宗 251

4.简便易行,大众认同 265

第六章 佛学与中国哲学双向构建的实现 273

一、学术转型与儒学道统论的建立 273

1.内忧外患与学术繁荣 274

2.学以载道,回归传统 278

3.援佛非佛,出禅归儒 282

二、儒学的重建与重建的儒学 288

1.“体用一源”、“万理一理”的本体观 289

2.直指本心、向内超越的心性论 301

三、以佛从儒、融儒入佛的佛学儒学化倾向 318

1.“以孝而为戒之端” 319

2.“菩提心则忠义心” 322

3.“以宗儒为本” 324

四、融合儒释,趋于儒学化的道教新宗派 329

后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