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全球稻米生产和水稻育种概述 闵绍楷 1
第二章 稻属植物分类及栽培稻的基因连锁图 闵绍楷 郑康乐 22
第一节 稻属植物的分类及染色体组分析 23
第二节 亚洲栽培稻的核型及染色体数目变异 33
第三节 亚洲栽培稻的基因连锁图 38
第三章 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化 汤圣祥 64
第一节 栽培稻的起源 64
第二节 普通栽培稻演化方向和类型 73
第三节 普通栽培稻的传播和遗传多样性 80
第一节 稻属遗传资源的全谱及其来源 90
第四章 稻属遗传资源的保存与研究 应存山 90
第二节 稻属遗传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93
第三节 稻属遗传资源的保存 99
第四节 稻属遗传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107
第五章 稻作生态与育种目标 吕子同 汤圣祥 闵绍楷 117
第一节 稻作生态环境与地理分布 117
第二节 稻作分布的限制因素 123
第三节 育种目标的制订 126
第四节 不同稻作环境下的育种目标 128
第五节 世界各主要产稻国的育种目标 130
第六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水稻育种 133
第六章 自然变异的选择和利用 吕子同 闵绍楷 138
第一节 水稻品种的自然变异及其利用 138
第二节 纯系学说与纯系选择 142
第三节 混合选择与群体改良 146
第七章 杂交育种 熊振民 唐建新 149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发展和成就 149
第二节 水稻杂交技术 151
第三节 亲本选配 153
第四节 杂交组配方式 158
第五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 162
第六节 加速育种进程 169
第八章 诱变育种 高明尉 172
第一节 水稻诱变育种的成就 172
第二节 诱变育种的特点 173
第三节 物理诱变源 174
第四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使用 175
第五节 水稻的辐照处理 178
第六节 水稻的突变种类与突变嵌合体 181
第七节 水稻的突变性状 188
第八节 诱变育种方法 197
第九章 杂交水稻选育 叶复初 210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210
第二节 水稻的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 213
第三节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221
第四节 恢复系的选育 227
第五节 杂交组合的选配 230
第六节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234
第七节 化学杀雄剂的应用 239
第十章 组织培养 孙宗修 246
第一节 花药培养 247
第二节 体细胞组织培养和无性系变异 269
第三节 原生质体培养 275
第四节 试管受精和胚抢救 279
第五节 离体种质保存 281
第十一章 水稻高产育种 熊振民 朱旭东 唐建新 292
第一节 水稻高产性状分析 292
第二节 产量性状的遗传 296
第三节 理想株型与高产育种技术 300
第四节 矮化育种 305
第五节 水稻超高产育种 311
第一节 稻谷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 322
第十二章 品质育种 汤圣祥 322
第二节 稻米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326
第三节 品质改良的方法 342
第四节 存在问题和对策 348
第十三章 抗病育种 申宗坦 354
第一节 抗稻瘟病育种 354
第二节 抗白叶枯病育种 365
第三节 抗纹枯病育种 372
第十四章 抗虫育种 张志涛 381
第一节 概述 381
第二节 抗虫机制与抗虫性状 385
第三节 抗虫性的评价 388
第四节 抗虫性的遗传分析 391
第五节 选育抗虫品种的方法 394
第六节 抗虫育种进展 397
第七节 存在问题和研究途径 399
第十五章 抗逆性育种 申宗坦 407
第一节 耐冷性育种 407
第二节 耐热性育种 410
第三节 耐旱性育种 413
第四节 耐不良土壤育种 418
第十六章 早熟性育种 高明尉 428
第一节 早熟品种的选育意义 428
第二节 水稻的生育期与光温反应 429
第三节 水稻生育期遗传 433
第四节 早熟性育种方法 437
第一节 水稻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的估测 445
第十七章 品种适应性及区域化试验 蔡国海 汤圣祥 445
第二节 世界主要产稻国家的品种区域化试验 450
第三节 国际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INGER) 452
第四节 中国品种区域化试验的任务和组织体系 454
第五节 中国水稻品种审定制度 458
第十八章 种子生产 汤圣祥 叶复初 462
第一节 常规水稻的种子生产 462
第二节 杂交稻三系原种生产 472
第十九章 育种技术的新进展 孙宗修 吕子同 闵绍楷 479
第一节 水稻穿梭育种 479
第二节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材料的研究与利用 485
第三节 新技术应用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