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1
韩国全国详图及照片插图 1
目录 1
第一章 韩国的地理 1
第一节 位置及面积 1
(一)位置 1
(二)面积 1
第二节 地势 2
(一)概观 2
(二)山脉 2
(三)地质 3
(四)河川 3
(一)季节风 5
第三节 韩国之风 5
(六)海流 5
(五)海岸·港湾及岛屿 5
(二)平均风速和飓风 6
第四节 气温 6
(一)冬天的气温 6
(二)夏天的气温 7
第五节 雨·雪·霜·雾 8
(一)降水量 8
(二)降雨季 9
(三)淫雨与旱灾 9
(四)蒸发量 10
(五)霜·雪·雾 10
第六节 气象事业 11
(一)固有事业 11
(二)近代事业 11
(一)概观 12
第七节 人口之增加 12
(三)日侨户口 13
(三)华侨及其他外侨 13
(二)韩国人户口 13
第八节 一九三五年的国势调查 14
(一)国势调查之沿革 14
(二)调查之结果 14
附表 14
韩国人口总数比较表 14
各道人口及密度表 15
(三)常住人口 16
附表:各道常住人口表 16
(一)总数 17
附录:韩国人口增加累年比较表 17
第九节 户数及人口近况 17
(二)各道人口及密度 18
附表:各道人口及密度表 18
(三)各府人口 19
附表:韩国各府人口表 19
(四)职业别户口 20
附表 20
韩国职业别户口表 20
韩国职业别人口表 21
(五)最近各道人口 21
附表:韩国最近各道人口表 21
第十节 世界韩侨的分布 22
(一)中国的韩国侨民 22
〔一〕概观 22
〔二〕东北的韩国侨民 23
附表:中国韩侨分布表 23
〔三〕关内韩国侨民 24
附表:东北韩侨统计 24
(二)苏联的韩国侨民 25
〔一〕概观 25
附表:苏联韩侨统计 25
〔二〕东亚苏联韩侨 26
附表:苏联东亚民族比率 26
附表:苏联滨海省韩侨人口 27
〔三〕中亚苏联韩侨 27
〔四〕苏联韩侨近况 28
(三)美国的韩国侨民 28
(四)其他各地的韩国侨民 28
(二)地势 29
(四)沿革 29
(三)气候 29
第一节 首都 29
(一)概观 29
第二章 南部韩国地志 29
(五)市势 30
(六)产业 30
(七)交通 31
(八)市街 31
〔一〕西区 31
〔二〕北区 31
〔三〕南区 31
第二节 京几道 32
(一)概观 32
(二)仁川府 32
(三)开城府 33
(五)江华岛 34
(四)水原 34
(六)永登浦及其他 35
第三节 忠清北道 35
(一)概观 35
(二)忠州·清州 36
(三)永同·黄河 36
(四)秋风岭 36
第四节 忠清南道 37
(一)概观 37
(二)公州 37
(三)大田府 37
(四)江景及天安 38
(五)论山·扶馀·鸟致院 38
(一)概观 39
(六)成欢·牙山 39
第五节 全罗北道 39
(二)群山府 40
(三)全州府 40
(四)井邑·南原及里里 40
第六节 全罗南道 41
(一)概观 41
(二)木浦府 42
(三)光州府 42
(四)罗州及罗州群岛 43
(五)济州岛 43
(六)顺天·荣山·丽水 44
(七)莞岛·珍岛及巨文岛 44
(一)概观 45
第七节 庆尚北道 45
(三)庆山及倭馆 46
(四)金泉 46
(二)大邱府 46
(五)洛东江沿岸城市 47
(六)浦项及郁陵岛 47
(七)庆州 47
第八节 庆尚南道 48
(一)概观 48
(二)釜山府 49
(三)马山村 50
(四)晋州府 51
(五)龟浦·东莱及蔚山 52
(七)统营·三千浦 53
(八)南海岛与巨济岛 53
(六)金海·镇海·熊川 53
(九)三浪津·密阳 54
(十)居昌·安义及其他 54
第三章 北部韩国地志 55
第一节 黄海道 55
(一)概观 55
(二)海州 56
(三)沙里院·凤山·载宁 56
(四)黄州·兼二浦·安岳 56
(五)金川·汗浦·谷山及遂安 57
(六)新幕·瑞兴·延安 57
第二节 平安南道 58
(一)概观 58
(二)平壤府 59
(四)顺安·安州·新安州 61
(三)镇南浦府 61
第三节 平安北道 62
(一)概观 62
(五)船桥·成川·顺川 62
(二)新义州府 63
(三)义州 64
(四)定州·郭山·宣川 64
(五)龙岩浦·耳湖浦 65
(六)宁边·云山·北镇 65
(七)鸭绿江上游城市 65
第四节 江原道 65
(一)概观 65
(三)铁原·平康 66
(四)东方沿海渔港 66
(二)春川·淮阳·原州 66
第五节 咸镜南道 67
(一)概观 67
(二)元山府 67
(三)咸兴府 68
(四)西湖·洪源 68
(五)绎王寺 69
(六)德原·高原 69
第六节 咸镜北道 70
(一)概观 70
(二)清津府 70
(三)罗津 71
(四)城津 71
(五)雄基 71
第一节 韩国上古史 72
第四章 古代的韩国 72
(一)概观 72
(七)会宁 72
(八)韩北六镇及其他 72
(六)罗南·镜城 72
(二)箕子开国的传说 73
(三)檀君开国的传说 74
(四)从箕子韩国至卫氏韩国 75
(五)汉朝对韩国的经营 77
(六)乐浪郡和带方郡的盛衰 77
(七)三韩——马韩、弁韩、辰韩 79
第二节 三国时代 80
(一)高句丽 80
(二)百济 81
(三)新罗 82
(四)倭寇 82
(五)新罗的勃兴 83
(六)隋朝对韩国的经略 84
(七)唐朝对韩国的经略 84
第三节 新罗王朝 85
(一)三韩之统一 85
(二)新罗王朝之盛世 86
(三)新罗之衰亡 87
第四节 高丽王朝 88
(一)概观 88
(二)高丽建国与中华 89
(三)辽与女真 90
(四)从文臣政治到武将专政 91
(五)高丽之衰亡 92
(一)李氏之勃兴 94
第一节 李氏朝鲜 94
第五章 近代韩国史 94
(二)开国及隆盛时代 95
(三)朋党及冤狱时代 95
(四)被侵寇时代 96
(五)文运振兴朝代 97
(六)李太王与大院君 99
第二节 外患与内乱时代 100
(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 100
(二)闵氏政权及内乱 100
(三)江华岛时代 101
(四)壬午之乱 102
(五)清廷之积极政策 103
(六)甲申之变 103
(七)天津条约 104
第三节 李朝的末期 105
(一)清日之战与韩国 105
(二)日韩盟约 106
(三)马关条约 107
(四)乙未政变 107
(五)日俄之战与韩国 108
(六)日韩议定书 109
(七)日韩协约 109
附录 韩国历代帝王略系 110
第六章 韩国的政治 115
第一节 李朝末期的政治 115
(一)概观 115
(二)中央政治机构 116
(五)军事机构 117
(四)地方行政机构 117
(三)军机所及司法 117
(六)科举及钦差 118
第二节 保护国时代的政治 118
(一)统监府 118
(二)韩国内阁 119
(三)日韩新约 119
(四)军政·司法和财政 119
(五)暴政和叛乱 120
第三节 殖民地时代的政治 120
(一)韩国被并的痛史 120
(二)殖民地统治的沿革 121
第四节 殖民地统治机构 122
(一)中央组织 122
(四)警察组织 123
(五)军事设施 123
(二)地方组织 123
(三)司法与法制 123
(六)兵制 124
第五节 韩国的解放运动 124
(一)概观 124
(二)民族解放运动 124
(三)社会解放运动 125
(四)工人及农民运动 126
(五)衡平运动 127
第六节 解放后的政治 127
(一)日本殖民统治的结束 127
(二)解放初期的美苏割据 129
(三)分裂统治的政治危机 130
(四)联合国对朝鲜的政策 133
(五)莫斯科会议的决定 134
(六)我国当局的对韩方针 135
(七)韩国各界不同的立场 137
第七章 革命的党派 139
第一节 韩国独立党 139
(一)独立党史要 139
〔甲〕独立协会 139
〔乙〕兴士团 140
〔丙〕在满独立党 140
〔丁〕独立党促成会及独立同盟 141
〔戊〕韩国独立党 141
〔己〕统一战线运动 142
(二)三均主义 142
(三)政治纲领 143
(一)概观 144
(二)韩人青年党 144
(四)组织系统 144
第二节 独立党的与党 144
附:韩国独立党组织系统图 144
(三)韩人青年同盟 145
(四)韩人爱国妇女会 145
(五)韩人女子青年同盟 146
(六)韩侨战地工作队 146
(七)韩人少年斥候队 146
(八)韩侨协会 146
(九)韩国劳兵会 147
(十)欧美委员部 147
第三节 韩国左翼党派 147
(一)韩国共产党 147
(二)高丽共产青年会 149
(四)韩国劳动总同盟 150
(三)韩国农民总同盟 150
(五)中国本部韩人青年同盟 151
第四节 中间性的革命党派 151
(一)概观 151
(二)韩国民族革命党 151
(三)朝鲜民族解放者同盟 153
(四)朝鲜无政府主义者联盟 153
(五)韩族同盟会 155
(六)美国韩人国民会 157
(九)侨美朝鲜学生会 158
第五节 党派的集团组织 158
(一)概观 158
(八)高丽革命党 158
(七)韩族新友会 158
(二)新干会 159
(三)槿友会 160
(四)国民府 160
第六节 韩国党派问题现况 161
(一)解放初期的政党斗争 161
(二)临时政府各派的态度 162
(三)朝鲜共产党 163
(四)韩国民主党 164
(五)人民共和党 164
(六)国家党和人民党 164
(七)美国韩族联合会 165
第八章 经济概观 165
第一节 韩国经济史要 165
(一)原有的经济形态 165
(三)殖民地经济的发生 167
(二)旧经济结构的解体 167
(四)殖民地经济的演进 168
第二节 财政金融与货币 169
(一)财政 169
(二)公债及租税 170
(三)地方财政 170
(四)货币 170
(五)金融机构 171
第三节 韩国的产业 171
(一)概观 171
(二)农业 172
(三)矿业 173
(四)工业 174
(五)电气事业与瓦斯 174
(八)畜牧业 175
(六)林业 175
(七)蚕丝业 175
(九)水产业 176
第四节 贸易交通及通信 176
(一)贸易 176
(二)交通 177
(三)铁路 177
(四)水运 179
(五)航空 179
(六)通信 179
第五节 专卖事业 180
(一)概观 180
(二)烟草 181
(三)人参 182
(四)盐 183
(五)鸦片 184
第六节 工业化的基础 185
(一)概观 185
(二)农工并进主义 185
(三)工矿业的发展 186
(四)运输力之强化 187
(五)所谓企业整备 188
第九章 社会现状 189
第一节 农村与农民生活 189
(一)农地和农村的基本形态 189
附表:农民佃农化的倾向 190
附表:耕地佃租地化的倾向 190
附表:农家规模与阶级 191
(二)农民经济的贫困 191
(三)农村的衰落 192
第二节 工厂和劳工问题 193
(一)大工厂工业化的倾向 193
附表:工厂工业生产额比较 194
附表:工厂及职工比较 194
(二)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195
附表: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倾向 196
(三)工人无产阶级及其斗争 196
(四)韩国的劳工问题 197
第三节 家族和家庭生活 198
(一)大家庭与家长制 198
(二)夫妇·妾侍及奴婢 198
(三)承继及婚姻制度 199
(四)姓氏·家法及伦理 199
(五)家庭生活及其他 200
(一)亲族与男女交际 201
第四节 韩国的社交和习惯 201
(二)长幼尊卑与社交礼节 202
(三)韩国民间的习惯 203
第五节 社会慈善事业 204
(一)概观 204
(二)罹灾求助事业 204
(三)赈恤与救护 204
(四)施诊舍药 205
(五)儿童保育 205
(六)福利设施 206
(七)劳工保护设施 207
第十章 文化和学术 207
第一节 韩国文化学术史 207
(一)三国时代的文化 207
(二)高丽时代的文化 208
(三)李朝初期的文化 209
(四)国音·国文与文学 210
(五)韩国士林的学风 211
(六)李朝中期及末期的学风与文艺 212
第二节 语言与文字 214
(一)文献上的韩国语文 214
(二)韩文辞典及文法书 214
(三)韩国的文字——谚文 215
第三节 美术和工艺 216
(一)美术和工艺的物质 216
(二)美术的分布 216
(三)美术之史的发展 217
(四)美术与工艺的分类 217
(一)韩国戏剧的发展史 218
第四节 韩国的戏剧 218
(二)正剧——旧剧和新剧 219
(三)假面剧 220
(四)傀儡剧 221
第五节 音乐和歌舞 221
第六节 学术研究设施 223
(一)韩国古迹之调查研究 223
(二)韩国史之编修 224
(三)博物馆 224
(四)朝鲜美术展览会 225
第十一章 教育和宗教 226
第一节 学校教育 226
(一)殖民地教育的沿革 226
(三)韩国教育的内容 227
(二)韩国教育的物质 227
(四)韩国教育的近况 228
(五)韩国教育的前途 229
第二节 社会教育 229
(一)解放前的社会教育 229
(二)乡约、仪礼及妇运工作 230
(三)经学院 231
(四)明伦学院 231
(五)图书馆 232
第三节 宗教与享祀 232
(一)宗教的特征和现状 232
(二)殿·陵和祠·院 234
(三)佛教和神道 234
(四)天主教和基督教 235
(一)东学·天道教·侍天教及其支派 236
第四节 政治性的宗教 236
(二)吽哆教及其支派 237
(三)太极教·大宗教及檀君教 237
第五节 宗教团体之社会文化事业 238
第十二章 民间生活 239
第一节 民间的日常生活 239
(一)衣服装饰 239
(二)韩国人的饮食 240
(三)起居习惯 242
第二节 婚丧仪式与迷信 243
(一)民间吉事的风俗 243
(二)民间的丧葬礼俗 243
(三)民间的迷信和传说 244
(一)春季的节令和风俗 246
第三节 岁时令节及娱乐 246
(二)夏季的节令和风俗 247
(三)秋季的节令和风俗 248
(四)冬季的节令和风俗 248
(五)韩国人的一般娱乐 249
第四节 特殊风物制度及其他 250
(一)阶级制度的残余 250
(二)农村里的封建制度 251
(三)高利贷和平民金融 251
(四)土地制度和市集 252
第十三章 附录 252
(一)韩国重要纪念日历 252
(二)韩国近代年号中西对照表 263
(三)韩国人之姓及贯乡 267
(四)韩国四千二百年历史年表 273
(五)研究韩国经济参考书提要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