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野生动物检疫的概念、性质、任务和目的 2
一、野生动物检疫的概念 2
二、野生动物检疫的性质 2
目录第一篇 野生动物检疫概论与野生动物传染病检疫基本技术前言第一章 野生动物检疫概论 2
三、野生动物检疫的任务、目的与意义 3
第二节 野生动物检疫的对象 4
第三节 野生动物检疫的范围 4
第四节 我国野生动物检疫的基本情况 6
第二章 临诊检疫 8
第一节 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 8
一、群体检疫 8
二、个体检疫 9
第二节 临床检疫的基本方法 9
三、叩诊 10
四、听诊 10
二、触诊 10
一、视诊 10
五、嗅诊 11
六、特殊诊断 11
第三节 一般性检查 11
一、体质检查 11
二、皮肤检查 11
四、可视粘膜检查 12
三、浅部淋巴结检查 12
五、体温检查 13
第四节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临诊检疫 13
一、鸟类的临诊检疫 13
二、哺乳动物的临诊检疫 14
第三章 尸体检查 16
第一节 尸检的准备和处理 16
一、时间 16
二、地点 16
四、剖检后的处理 17
五、剖检前尸体情况的了解和检查 17
三、剖检前的准备 17
第二节 动物死后的变化 18
一、尸冷 18
二、尸僵 18
三、尸斑 18
四、血液凝固 19
五、尸体自溶 19
六、尸体腐败 19
二、尸检记录的编写 20
第三节 尸检原则和尸检记录的编写 20
一、尸检原则 20
第四节 尸体剖检方法及传染病病变观察要点 21
一、哺乳动物 21
二、鸟类 24
第四章 病毒性疾病的实验室检疫技术 26
第一节 病料的采集、保存、送检与处理 26
一、病料的采集 26
三、病料的处理 29
二、病料的保存和送检 29
第二节 直接病毒诊断 30
一、细胞病理学方法 30
二、诊断电镜技术 32
三、病毒抗原检测 32
四、病毒核酸检测 33
第三节 病毒的分离 34
一、实验动物接种 34
二、鸡胚接种 37
三、细胞培养接种 39
第四节 病毒的鉴定 46
一、初步鉴定 46
二、最后鉴定 47
第五节 血清学诊断方法 47
一、凝集反应 47
二、沉淀反应 51
三、补体结合反应 54
四、免疫荧光试验 58
五、免疫酶技术 60
六、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63
七、中和试验 65
第五章 细菌性传染病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疫技术 68
第一节 病料的采集、保存、送检与处理 68
一、病料的采取 68
二、病料的保存和送检 70
三、病料的处理 70
第二节 细菌形态学检验技术 71
一、标本制作 71
二、细菌大小的测量 72
三、常用染色方法 72
四、染色液的配制 77
第三节 培养基的制造 82
一、培养基制造的基本要求 82
二、培养基的制造方法 83
三、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85
一、分离病原菌的基本要领 93
第四节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93
二、细菌的接种 95
三、细菌的培养方法 96
四、细菌的纯培养与移植接种 100
第五节 细菌的培养特性检查 101
一、生长条件的检查 101
二、生长表现的检查 103
一、继代培养保存法 105
第六节 菌种的保存 105
二、冷冻保存法 106
三、冷冻干燥保存法 107
第七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10
一、糖类代谢试验 110
二、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试验 117
三、碳源与氮源利用试验 122
四、酶类试验及其他试验 125
第八节 鉴定细菌的简要程序 130
一、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 130
二、常见革兰氏阳性杆菌 131
三、常见革兰氏阴性球菌 132
四、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133
五、兽医重要革兰氏阳性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133
六、兽医重要革兰氏阴性菌属的初步鉴定 134
七、致动物疾病的菌科或菌属 135
第九节 细菌的快速鉴定方法简介 136
一、微生物数字编码分类鉴定法 136
二、微生物自动鉴定及统计系统 137
一、病原性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138
三、其他快速鉴定方法 138
第十节 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查 138
二、病原性放线菌的实验室检查 139
三、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140
四、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141
五、立克次氏体的实验室检查 142
六、钩端螺旋体的实验室检查 143
二、食虫目 146
一、单孔目和有袋目 146
第一节 哺乳动物 146
第二篇 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检疫第六章 各类野生动物易患的传染病 146
三、灵长目 147
四、兔形目 156
五、啮齿目 156
六、水生哺乳动物 157
七、食肉目 157
八、长鼻目 158
九、奇蹄目 158
十、偶蹄目 158
第二节 鸟类 160
一、平胸类 160
二、水鸟类 160
三、鹤形目 161
四、鹳形目和红鹳目 161
五、雁形目 161
八、夜鹰目、雨燕目、鹃形目、鼠鸟目和咬鹃目 162
七、鸽形目 162
六、猛禽类 162
九、佛法僧目和形目 163
十、鸡形目 163
十一、鹦形目和雀形目 164
第三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 165
一、两栖类 165
二、爬行类 165
第七章 野生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的检疫 167
一、口蹄疫 167
二、日本乙型脑炎 169
三、东方脑炎和西方脑炎 171
四、痘病 173
五、狂犬病 177
六、伪狂犬病 179
七、蓝舌病 181
八、猪瘟 182
九、非洲猪瘟 184
十、非洲马瘟 185
十一、牛瘟 186
十二、野生反刍动物出血病 188
十三、恶性卡他热 190
十四、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91
十五、水泡性口炎 193
十六、裂谷热 194
十七、波那病 196
十八、犬瘟热 197
十九、犬细小病毒性肠炎 200
二十、水貂病毒性肠炎 202
二十一、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205
二十二、水貂阿留申病 207
二十三、犬腺病毒感染 211
二十四、猫科动物呼吸道病综合征 214
二十五、水貂脑病 215
二十六、猫传染性腹膜炎 216
二十七、自咬病 217
二十八、猴B病毒感染 218
二十九、猴稚巴病 220
三十、猴类稚巴病 221
三十一、猴腺病毒感染 222
三十二、猴麻疹 224
三十三、猴马尔堡病毒感染 225
三十四、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27
三十五、猴出血热 230
三十六、猴黄热病 231
三十七、猴巨细胞病毒感染 232
三十八、猴副流感病毒感染 233
三十九、猴埃波拉病毒感染 234
四十、猴科萨努尔森林热 235
四十一、兔病毒性出血症 236
四十二、兔传染性纤维瘤 237
四十三、兔粘液瘤病 239
四十四、兔传染性水疱口炎 240
四十五、新城疫 242
四十六、禽流感 244
四十七、传染性法氏囊病 246
四十八、马立克氏病 247
四十九、传染性喉气管炎 250
五十、传染性支气管炎 251
五十一、禽脑脊髓炎 253
五十二、雉大理石脾病 254
五十三、鸟疱疹病毒感染 255
五十四、鹌鹑支气管炎 256
五十五、小鹅瘟 257
五十六、鸭病毒性肝炎 259
五十七、鸭瘟 261
五十八、蝰蛇副粘病毒感染 262
五十九、灰斑病 263
第八章 野生动物细菌性传染病的检疫 264
一、炭疽 264
二、结核病 266
三、伪结核病 270
四、副结核病 272
五、肉毒梭菌中毒症 273
六、巴氏杆菌病 275
七、布氏杆菌病 278
八、大肠杆菌病 281
九、沙门氏杆菌病 285
十、葡萄球菌病 289
十一、链球菌病 291
十二、魏氏梭菌病 293
十三、李氏杆菌病 294
十四、绿脓杆菌病 296
十五、坏死杆菌病 298
十六、丹毒 300
十七、鼻疽 302
十八、类鼻疽 304
十九、破伤风 305
二十、恶性水肿 306
二十一、鹿气肿疽 307
二十二、鹿快疫 308
二十三、骆驼脓肿 309
二十四、土拉杆菌病 309
二十五、泰泽氏病 311
二十六、鸭疫巴氏杆菌病 313
二十七、禽亚利桑那菌病 314
二十八、禽弧菌性肠炎 315
三十、传染性鼻炎 316
二十九、坏疽性皮炎 316
三十一、坏死性肠炎 318
三十二、溃疡性肠炎 319
三十三、红腿病 320
第九章 由其他微生物引起的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检疫 321
第一节 真菌病 321
一、癣 322
二、念珠菌病 324
三、隐球菌病 325
四、组织胞浆菌病 326
五、球孢子菌病 327
六、孢子丝菌病 329
七、曲霉菌病 330
八、毛霉菌病 332
第二节 放线菌病 333
一、放线菌病 333
二、嗜皮菌病 336
三、诺卡氏菌病 337
第三节 支原体病 339
一、禽败血支原体病 339
二、火鸡支原体病 340
三、滑液囊支原体病 341
四、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342
第四节 衣原体病 344
一、鸟疫 344
二、哺乳动物衣原体病 346
一、Q热 348
第五节 立克次氏体病 348
二、心水病 349
三、无浆体病 351
第六节 螺旋体病 352
一、钩端螺旋体病 352
二、禽鸟类螺旋体病 355
三、兔密螺旋体病 356
主要参考文献 358
附录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 362
附录2 国际兽疫局(OIE)1983年第51届全体会议决定的疫病名单 365
附录3 国际动物健康法则中规定的动物疫病检测方法 366
附录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370
附录5-1 哺乳动物目、科系统及属种数目表 382
附录5-2 鸟类目、科系统及属种数目表 384
附录5-3 中国爬行类目、科系统及属种数目表 387
附录6-1 野生动物血液测定值 388
附录6-2 动物园动物血液测定值 390
附录6-3 动物园动物体温测定值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