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饲料生产学教研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9
  • ISBN:16144·808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1

绪论 11

草原及草原学 11

关于草原利用的历史阶段的研究,为我们指出草原工作的发展方向 15

第一编 草原学基础 21

第一章 草原上主要饲用植物的一般特性 21

第一节 禾本科草类 22

禾本科草类的生态学特性 22

禾本科草类的生物学特性 23

禾本科草类的生理学特性 32

禾本科草类的经济价值 34

第二节 豆科草类 35

豆科草类的生态学特性 35

豆科草类的生物学特性 36

豆科草类的生理学特性 37

豆科草类的经济价值 38

第三节 莎草科草类和杂草类 39

莎草科类 39

杂草类 40

第一节 概述 43

第二章 有毒、有害植物 43

第二节 有毒植物 45

毛茛科 45

紫堇科 53

蓼科 54

菊科 55

木贼科 56

龙胆科 58

禾本科 59

豆科 60

十字花科 62

瑞香科 65

杜鹃花科 66

第三章 我国草原类型 69

第一节 概述 69

第二节 森林草原类 75

第一亚类 森林草原的干燥梁坡地亚类 75

第二亚类 森林草原的低洼地亚类 76

第三亚类 森林草原的冲积地亚类 79

第三节 湿润草原类 79

第五亚类 湿润草原的坡地亚类 80

第四亚类 湿润草原的梁峁地亚类 80

第六亚类 湿润草原的沟谷地亚类 83

第七亚类 湿润草原的低洼地亚类 83

第八亚类 湿润草原的宽谷冲积地亚类 84

第四节 干旱草原类 84

第九亚类 干旱草原的梁峁地亚类 87

第十二亚类 干旱草原的宽谷冲积地亚类 88

第十三亚类 干旱草原的干燥盆地亚类 88

第十一亚类 干旱草原的沟谷地亚类 88

第十亚类 干旱草原的干燥坡地亚类 88

第五节 半荒漠草原类 89

第十四亚类 半荒漠草原的平缓丘陵亚类 89

第十五亚类 半荒漠草原的宽谷冲积地亚类 89

第十六亚类 半荒漠草原的盆地亚类 90

第六节 荒漠草原类 90

第十七亚类 地下水位深的砂地亚类 90

第十八亚类 河湖冲积地亚类 91

第七节 山地草原类 91

第四章 草原登记和载牧量的估测 99

第一节 草原登记的意义及各种牧场的特性 99

第二编 放牧 99

第二节 草原登记 102

第三节 载牧量的估测 104

根据经验直接估测 106

根据家畜健康状况加以估测 106

根据牧草产量估测载牧量 107

根据草原面积估测载牧量 112

用放牧实验法估测载牧量 114

第五章 草原放牧利用的一般理论基础 119

第一节 放牧的意义 119

第二节 放牧对于草原的影响及放牧强度 121

第三节 放牧时期 127

第四节 放牧后牧草剩余高度 134

第五节 牧场的季节划分 136

第六节 放牧制度及其评价 140

划区轮牧 140

自由放牧 147

第六章 划区轮牧 150

第一节 划区轮牧的周期及频率 150

第二节 轮牧分区及其布局 155

第三节 各草原类型的划区轮牧规划 165

森林草原带 165

干旱草原带 168

湿润草原带 171

荒漠草原带 171

第四节 牧场轮换 174

第五节 轮牧分区障隔物之设立 177

第六节 我国实行划区轮牧的概况以及应注意问题 182

第七章 放牧家畜的畜群组织与管理 187

第一节 畜群组织 187

第二节 放牧队形及其控制 191

一条鞭式 192

满天星式放牧队形 193

第三节 放牧家畜的作息时间 196

第四节 放牧家畜的补饲 202

干草的补饲 202

精料的补饲 203

多汁饲料的补饲 203

矿物质饲料 203

第五节 水源和饮水 204

饮水处的建立 204

水源分布 206

畜圈 207

棚舍 207

第六节 放牧家畜的荫蔽设置 207

第七节 特殊放牧技术 208

第三编 草原改良与人工饲料基地的建立 215

第八章 草原改良 215

第一节 草原改良的基本方向 215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调节 217

排水问题 217

蓄水与灌溉问题 220

第三节 烧草与防火 224

第四节 消除有毒有害植物及不良杂草 228

第五节 草原地面的整理 230

第六节 补播牧草 233

第七节 施肥 234

有机肥料 235

矿物质肥料 243

第九章 饲料轮作 249

第一节 饲料轮作的类型 249

牧场附近轮作 250

草地牧场轮作 250

第二节 饲料轮作设计的原则 251

过渡计划的编制 253

第三节 初开垦后的措施和过渡计划的编制 253

初开垦后的措施 253

第四节 饲料轮作中的混合牧草 256

第四编 牧草的调制与保藏 261

第十章 干草 261

第一节 干草的意义 261

第二节 干草的收割 263

收割时期 263

割草的高度 264

第三节 干草在调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67

第四节 干草的干燥处理 268

干旱草原地带和半荒漠地带 268

森林草原带或亚高山区及其他潮湿地区 270

第五节 干草的储藏 273

第六节 干草品质的评定 280

第七节 干草的估重 281

长形草垛体积的估测法 281

园形草垛体积的估测法 282

干草粉的调制 286

蛋白质——维生素干草 286

第八节 特种干草的调制 286

木本枝叶于草 287

第九节 刈草地 287

第十一章 青贮 292

第一节 青贮的意义 292

第二节 青贮原理 295

第三节 青贮作物 300

玉米 300

向日葵 301

菊芋 302

苏丹草 302

高粱 302

其他可以青贮的饲用植物  303

第四节 青贮塔与青贮窖 304

青贮塔 304

青贮窖 307

第五节 青贮窖与青贮塔的装贮 313

青贮窖的装贮 313

青贮塔的装贮 315

特殊青贮技术 316

第六节 青贮料的品质鉴定与利用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