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伟陵,牛凯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2100867X
  • 页数:5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目前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为背景,总结移动通信中共同的客观规律、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从移动通信技术的3项主要技术指标——有效性(数量)、可靠性(质量)和安全性出发,从物理层、网络层和网络规划层3个层次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原理。其内容包含4个方面,基本物理层技术(第2~8章),主要介绍较成熟的物理层技术,包括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多址与扩频、信源编码、鉴权与加密、调制与信道编码、分集接收与均衡;高级物理层技术(第9~13章),主要针对高速率、宽频带多媒体业务和未来移动通信中的物理层关键技术:OFDM、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空时编码与MIMO,以及链路自适应技术等;网络层技术(第14、15章),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网络结构与组成、网络运行中呼叫、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网络规划层技术(第16章),主要包括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由浅入深、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以供不同层次讲授需求。

目录 1

第1章 绪论 1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 2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4

1.4 关于本书的内容与安排 7

1.5 本章小结 8

第2章 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 9

2.1 移动信道的特点 9

2.1.1 移动通信信道的3个主要特点 9

2.1.3 接收信号中的3类损耗与4种效应 10

2.1.2 移动通信信道中的电磁波传播 10

2.2 3类主要快衰落 11

2.2.1 空间选择性衰落 11

2.2.2 频率选择性衰落 12

2.2.3 时间选择性衰落 13

2.2.4 实际移动通信中3类选择性衰落产生的条件 13

2.3 传播类型与信道模型的定量分析 14

2.3.1 传播损耗的初步定量分析 14

2.3.2 大范围的传播衰耗的定量分析 15

2.3.3 中、小范围的传播损耗的定量分析 19

2.3.4 移动通信中的几种主要噪声与干扰 31

2.4 多径信道的其他数学模型 32

习题 35

2.5 本章小结 35

第3章 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 37

3.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 37

3.2 移动通信中的典型多址接入方式 40

3.2.1 FDMA 40

3.2.2 TDMA 41

3.2.3 CDMA 42

3.3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44

3.3.1 窄带与宽带通信系统 44

3.3.2 直扩式码分多址DS-CDMA 44

3.3.3 直扩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46

3.3.4 扩频通信的优缺点 47

3.4 码分多址CDMA中的地址码 48

3.4.1 地址码分类与设计要求 48

3.4.2 信道地址码 49

3.4.3 用户地址码 52

3.4.4 基站地址码 56

3.5 伪随机序列和扩频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 59

3.5.1 伪随机序列的主要性质 59

3.5.2 扩频序列的相关特性 63

3.6 本章小结 68

习题 68

4.1.1 引言 70

第4章 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 70

4.1 语音压缩编码 70

4.1.2 数字通信中的语音编码 72

4.1.3 语音压缩编码原理 73

4.2 移动通信中的语音编码 77

4.2.1 GSM系统的RPE-LTP声码器原理 77

4.2.2 IS-96系统的QCELP声码器 79

4.2.3 CDMA2000系统的EVRC声码器 82

4.2.4 WCDMA系统中的AMR声码器 84

4.3 图像压缩编码 86

4.3.1 图像编码标准简介 86

4.3.2 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 87

4.3.3 准活动图像视频压缩标准H.26X 88

4.3.4 活动图像视频压缩标准MPEG 90

4.3.5 第二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93

4.4 本章小结 97

习题 97

第5章 移动通信中的鉴权与加密 99

5.1 概述 99

5.1.1 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需求 99

5.1.2 移动环境中的安全威胁及相应措施 99

5.2.1 引言 101

5.2.2 广义保密系统的物理、数学模型 101

5.2 保密学的基本原理 101

5.2.3 序列密码 102

5.2.4 分组密码 104

5.2.5 公开密钥密码 106

5.2.6 认证系统 108

5.3 GSM系统的鉴权与加密 109

5.3.1 防止未授权非法用户接入的鉴权(认证)技术 110

5.3.2 防止空中接口窃听的加解密技术 111

5.4.3 临时移动用户身份码TMSI更新技术 112

5.3.4 防止非法或过期设备接入的用户识别寄存器(EIR) 112

5.4.1 鉴权认证技术 113

5.4 IS-95系统的鉴权与加密 113

5.4.2 加密技术 116

5.5 WCDMA系统的信息安全 117

5.5.1 认证与密钥分配(协商) 118

5.5.2 空中接口安全算法 120

5.6 其他类型加密算法 122

5.6.1 单向Hash函数和消息摘要算法 122

5.6.2 IDEA算法 122

5.7 本章小结 123

习题 123

第6章 调制理论 126

6.1 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模型 126

6.1.3 快衰落信道C3,C4,C5与C6 127

6.1.2 慢衰落信道C2 127

6.1.1 理想加性白色高斯(AWGN)信道C1 127

6.1.4 传输可靠性与抗衰落、抗干扰性能 128

6.2 调制/解调的基本功能与要求 130

6.2.1 调制/解调的基本功能 130

6.2.2 数字式调制/解调的分类 130

6.2.3 基本调制方法原理及性能简要分析 131

6.3 MSK/GMSK调制 133

6.3.1 为什么采用GMSK调制 133

6.3.2 MSK信号形式 134

6.3.3 MSK调制器结构 134

6.3.6 MSK与GM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135

6.3.4 MSK信号的特点 135

6.3.5 MSK解调器结构 135

6.3.7 MSK与GMSK误码(比特)公式 137

6.3.8 GMSK调制的小结 138

6.4 π/4-DQPSK调制 138

6.4.1 π/4-DQPSK差分检测 138

6.4.2 π/4-DQPSK Viterbi检测 139

6.5 3π/8-8PSK调制 140

6.5.1 8PSK调制 141

6.5.2 3π/8-8PSK调制 142

6.6 用于CDMA的调制方式 144

6.6.1 直扩系统(DS-SS)中BPSK调制 145

6.6.2 平衡四相扩频调制 146

6.6.3 复四相扩频调制(CQPSK) 147

6.6.4 控制峰平比——OQPSK与CQPSK调制 149

6.7 IEEE 802.11采用的扩频调制方式 151

6.7.1 Barker码 152

6.7.2 互补码键控扩频(CCK)调制 154

6.8 本章小结 154

习题 155

7.1.3 几种最典型的信道编码 156

7.1.2 信道编码的分类 156

7.1.1 信道编码的定义 156

7.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156

第7章 信道编码 156

7.2 线性分组码 158

7.2.1 线性分组码 158

7.2.2 循环码 159

7.2.3 检错码 161

7.3 卷积码 162

7.3.1 基本概念 162

7.3.2 编码器的结构 162

7.3.3 卷积码的描述 162

7.3.4 维特比(Viterbi)译码 167

7.4.1 基本概念 170

7.4 级联码 170

7.4.2 级联码的标准与性能 171

7.5 Turbo码 172

7.5.1 Turbo码的编码原理 172

7.5.2 Turbo码的译码器结构 173

7.5.3 Turbo码的主要特性 173

7.6 交织编码 174

7.6.1 交织编码的基本原理 174

7.6.2 分组(块)交织器的基本性质 175

7.7.1 ARQ引入原因 176

7.7 ARQ与H.ARQ简介 176

7.7.2 ARQ的分类 177

7.7.3 HARQ基本原理 179

7.8 信道编码理论上的潜在能力与最大编码增益 179

7.9 GSM系统的信道编码 183

7.9.1 GSM的信道编码方案 183

7.9.2 全速率语音信道TCH/FS的信道编码 184

7.10 IS-95系统中的信道编码 186

7.10.1 检错CRC 186

7.10.2 前向纠错码(FEC) 186

7.10.3 交织编码 187

7.11.1 检错CRC 191

7.11.2 前向纠错码FEC 191

7.11 CDMA2000系统的信道编码 191

7.11.3 交织编码 194

7.12 W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 196

7.12.1 信道编码/复用流程 196

7.12.2 WCDMA中的信道检错、纠错编码 197

7.12.3 WCDMA中不同业务数据的编码/复用过程 199

7.13 本章注记 202

7.14 本章小结 202

习题 202

第8章 分集与均衡 205

8.1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205

8.1.1 基本概念与分类 205

8.1.2 典型的分集与合并技术 206

8.2 Rake接收与多径分集 210

8.2.1 Rake接收的基本原理 210

8.2.2 IS-95中Rake接收机的工程实现 212

8.2.3 WCDMA系统中Rake接收机原理 216

8.3 多径衰落信道中的均衡技术 220

8.3.1 时域均衡器的分类 220

8.3.2 横向滤波器 222

8.3.3 判决反馈均衡器DFE 224

8.3.4 格型滤波器 225

8.3.5 分数间隔均衡器 225

8.3.6 均衡器的算法 226

习题 228

8.4 本章注记 228

8.5 本章小结 228

第9章 多用户检测技术 231

9.1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231

9.2 最优多用户检测技术 232

9.2.1 同步最优多用户检测 232

9.2.2 异步最优多用户检测 233

9.3 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 240

9.3.1 解相关检测器 240

9.3.2 MMSE检测器 241

9.3.3 多项式展开(PE)检测器 242

9.3.4 基于训练序列的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 243

9.3.5 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 244

9.4 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器 245

9.4.1 串行干扰抵消(SIC)检测器 245

9.4.2 并行干扰抵消(PIC)检测器 246

9.4.3 迫零判决反馈(ZF-DF)检测器 247

9.5 本章小结 249

习题 249

第10章 OFDM技术 252

10.1 OFDM基本原理 253

10.1.1 OFDM信号的生成 253

10.1.2 保护时间和循环前缀 255

10.1.3 加窗技术 257

10.1.4 OFDM系统设计 259

10.2 OFDM中的信道估计 261

10.3 OFDM中的同步技术 262

10.3.1 频率同步误差的影响 262

10.3.2 时间同步误差的影响 262

10.3.3 OFDM同步算法分类 264

10.3.4 常用OFDM同步算法 264

10.4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 266

10.4.1 OFDM与CDMA结合的必要性 266

10.4.2 CDMA和OFDM结合方案分类 267

习题 269

10.5 本章小结 269

第11章 智能天线技术 272

11.1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272

11.1.1 波达方向(DOA) 273

11.1.2 阵列响应矢量 273

11.1.3 阵列加权矢量 274

11.1.4 波束成型与空域滤波 274

11.1.5 常用的性能度量准则 275

11.2 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276

11.2.1 引入智能天线的必要性 276

11.2.2 智能天线的上行接收技术 277

11.2.3 智能天线的下行发射技术 277

11.3 波束切换方式的智能天线 278

11.3.1 Butler矩阵法 279

11.3.2 单用户角度匹配法 279

11.3.3 多用户角度匹配法 279

11.4 自适应方式的智能天线 280

11.4.1 基于DOA估计的自适应算法 280

11.4.2 基于导频符号的自适应算法 282

11.4.3 盲自适应算法 284

11.5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 284

11.5.1 软件天线 285

11.5.2 空时多用户接收机 285

11.6 本章小结 286

习题 287

第12章 MIMO空时处理技术 290

12.1 多天线信息论简介 290

12.1.1 MIMO系统信号模型 290

12.1.2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推导 292

12.1.3 随机信道响应的MIMO系统容量 295

12.2 空时块编码(STBC) 297

12.3 分层空时码 301

12.3.1 分层空时码(LST)的分类与结构 301

12.3.2 VLST的接收——迫零算法 303

12.3.3 VLST的接收——QR算法 305

12.3.4 VLST的接收——MMSE算法 305

12.4.1 STTC信号模型 307

12.4 空时格码(STTC) 307

12.4.2 STTC编码器结构 309

12.4.3 STTC编码设计准则 310

12.4.4 STTC编码的性能 315

12.5 发分集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16

12.5.1 发送分集分类 317

12.5.2 发送分集在WCDMA系统中的应用 318

12.5.3 发送分集在CDMA2000系统中的应用 319

12.6 本章小结 321

习题 322

13.1.1 自适应传输的必要性 325

13.1 引言 325

第13章 链路自适应技术 325

13.1.2 克服慢时变与传输信道差异性的主要措施 326

13.2 功率控制原理 327

13.2.1 引入功率控制的必要性 327

13.2.2 功率控制准则 327

13.2.3 功率控制的分类与方法 328

13.3 功率控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30

13.3.1 IS-95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330

13.3.2 CDMA2000中的功率控制 332

13.3.3 WCDMA中的功率控制 334

13.4.1 注水定理 338

13.4 无线资源的最优分配 338

13.4.2 多载波信道下的最优功率分配 340

13.4.3 多天线信道下的最优功率分配 340

13.4.4 多用户分集 341

13.5 速率自适应 343

13.5.1 速率自适应在2G/2.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44

13.5.2 速率自适应的典型实例——HDR 345

13.5.3 功率与速率联合自适应的典型实例——CDMA2000 1X EV-DV 349

13.5.4 WCDMA中增强型技术——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 351

13.6 跨层自适应(Cross Layer)技术 353

13.6.1 协作平面 353

13.6.2 安全性平面 354

13.6.3 QoS平面 355

13.6.4 移动性平面 356

13.6.5 分层协作模型 357

13.7 本章小结 357

习题 357

第14章 移动网络的结构与组成 359

14.1 移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359

14.1.1 引言 359

14.1.2 信令与协议 360

14.1.3 路由与交换 367

14.1.4 蜂窝式网络结构 371

14.1.5 移动通信的服务质量(QoS) 373

14.1.6 爱尔兰公式与爱尔兰表格 374

14.2 从GSM网络到CSM/GPRS网络 375

14.2.1 GSM网络结构 376

14.2.2 GSM/GPRS网络 382

14.3 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与3CPP网络 389

14.3.1 IMT-2000简介 389

14.3.2 WCDMA简介 391

14.3.3 WCDMA的网络结构 395

14.3.4 从第二代(2G)网络向第三代(3G)网络的平滑过渡与演进 400

14.4 从IS-95到CDMA2000 403

14.4.1 IS-95和CDMA2000系统简介 404

14.4.2 系统网络结构 406

14.4.3 CDMA2000中的分组数据业务与移动IP 409

14.4.4 CDMA2000 1X EV-DO的网络协议 414

14.5 TD-SCDMA简介 416

14.5.1 概述 416

14.5.2 TD-SCDMA物理层的主要特色 417

14.5.3 TD-SCDMA网络层的主要特色 420

14.6 本章小结 424

习题 425

15.1 移动通信中的业务类型 427

15.1.1 2G中的GSM业务 427

第15章 移动网络运行 427

15.1.2 2.5G中的GPRS业务 428

15.1.3 WCDMA的业务 429

15.1.4 移动智能网 433

15.2 呼叫建立与接续 438

15.2.1 呼叫建立与接续的基本原理 438

15.2.2 GSM系统的呼叫建立与接续 440

15.2.3 IS-95/CDMA2000系统的呼叫与接续 441

15.3 移动性管理 444

15.3.1 位置登记 444

15.3.2 越区切换 447

15.3.3 3G中位置管理的改进与探讨 457

15.4 无线资源管理 458

15.4.1 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458

15.4.2 无线资源管理 459

15.4.3 无线资源管理的几种主要方法与算法 461

15.5 本章小结 473

习题 473

第16章 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 475

16.1 引言 475

16.1.1 必要性与基本内容 475

16.1.2 移动通信中的频率规划 475

16.1.3 CDMA中导频偏移量(又称导频相位)规划 478

16.2.1 三者之间的分工 483

16.2 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理 483

16.2.2 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 484

16.3 从覆盖角度进行小区规划与设计 486

16.3.1 无线传播方程 486

16.3.2 上/下行链路传输方程及其平衡 488

16.4 从容量角度的规划与设计 490

16.4.1 通信容量的概念 490

16.4.2 不同多址方式的蜂窝网通信容量 490

16.5 网络设计的系统仿真 494

16.6 室内规划与设计简介 495

16.6.1 室内网络规划的必要性与复杂性 495

16.6.2 室内覆盖设计 496

16.6.3 室内分布系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497

16.6.4 室内覆盖系统的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498

16.7 GSM系统的网络优化 499

16.7.1 GSM网络优化概述 500

16.7.2 GSM系统网络测试 500

16.7.3 GSM系统的网络分析、仿真与优化 501

16.8 3G移动通信的网络规划与设计 504

16.8.1 基本要求与实现方法 504

16.8.2 多层次重叠式立体网络规划 505

16.9 本章小结 507

习题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