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伦理原则和经济原则的辩证法 7
一、伦理基本原则的社会经济基础 8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伦理原则的变化 8
(二)伦理原则的相对独立性与人的基本价值 18
(三)经济上的效率尺度和道德上的善的尺度 24
二、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的分裂及其后果 31
(一)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的传统的同一性 32
(二)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的分裂 35
(三)经济和伦理的分离的意义 39
(四)经济独立化的不良后果 43
(五)经济和伦理统一的必要性 48
三、善和效用: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 53
(一)脱离生活的形式主义伦理原则 53
(二)把伦理原则建立在效用基础上的功利主义 58
(三)善与好:目的与效用 63
第二章效率:实证理解和价值理解的冲突 68
一、实证主义效率观批判 68
(一)对效率的实证主义的理解及其困难 69
(二)对于效率的实证主义理解的批判 72
(三)效率和道德价值观是不可分离的 75
(一)人的活动以及效率与价值之间的联系 80
二、从方法论上看效率与伦理价值的统一 80
(二)对人的活动的效率的核算和对价值的评价 86
(三)关于效率的事实判断和关于德性的价值判断 93
第三章市民精神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98
一、市场经济与市民精神 100
(一)对市民精神的理解 101
(二)市民精神的辩证法 109
(三)市民精神与市场体系的互动 116
二、嫉妒与市民道德 122
(一)市场经济与嫉妒的新特点 123
(二)嫉妒所造成的价值颠覆的现象 128
(三)化嫉妒为奋进 133
三、奢侈与消费伦理 137
(一)奢侈及其社会经济作用分析 137
(二)奢侈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14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费伦理 148
第四章契约与信任:市场经济中的人际协调 152
一、经济伦理观与人际之间的相互协调 153
(一)两种极端的抽象:经济人和道德人 154
(二)伦理观与社会经济行为的相互协调 157
(三)伦理观与社会资本 164
(四)权力与义务:经济上和伦理上的考察 168
(一)信任与经济活动的效率 172
二、信任及其经济意义 172
(二)信任与企业规模 176
(三)信任与“囚徒困境” 180
(四)过度信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184
三、中国人的信任度与企业组织 187
(一)以家庭为导向的社团结构 187
(二)人际信任降低所产生的影响 191
(三)华人的企业组织 195
一、机会均等——政治和伦理上的考察 200
第五章公平与效率:经济活动中的两种目标 200
(一)机会均等的三种含义 201
(二)机会均等原则所产生的混乱 205
(三)机会均等与博弈 209
(四)功利主义和绝对平均主义批判 214
二、从经济伦理的观点看公平交换 219
(一)交换和公平交换的性质 219
(二)效益最大化与价值最大化 225
(三)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公平交换 229
(一)公平分配的含义和人们的心理接受度 233
三、公平分配和经济活动的效率 233
(二)公平观念和社会分配政策 236
(三)收入差距与经济效率 241
四、嫉妒与社会公平 245
(一)嫉妒与平均主义 245
(二)社会政策与嫉妒 250
(三)嫉妒与平等观念 256
第六章个人与集体:个人的主体地位与利己主义 261
一、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历史主体观及其对利己主义的批判 261
(一)从类、抽象的人到个人 262
(二)从个人出发批判利己主义 267
(三)真正集体与虚幻集体的对立 272
(四)个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与市场经济建设 276
二、个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278
(一)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主义原则和伦理学上的利己主义 279
(二)道德主体意识与社会历史主体意识 283
(三)发挥个人的主体能力,克服个人主义 287
三、个人与集体:经济行为中的道德主体 290
(一)责任主体:企业还是个人 290
(二)责任的范围与价值多元化 294
(三)人际之间的共同责任 297
附录货币的社会文化意义初探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