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1
第1章 上海民生民意发展指数 1
一、研究背景 1
(一)国外相关研究 1
(二)国内相关研究 5
(三)研究意义 8
二、研究方法 9
(一)民生民意发展指数构想 9
(二)抽样设计 13
(三)实际样本描述 17
三、研究结果 18
(一)民生民意发展指数现状 18
(二)民生民意发展指数的影响因素 24
第2章 劳动就业 32
一、研究背景 32
(一)国外有关劳动就业的理论 32
(二)国内相关研究 36
二、劳动就业调查的分析框架 40
三、上海从业人员劳动就业调查的主要结论 40
(一)上海从业人员的工作状况 40
(二)上海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 53
(三)上海从业人员的就业状态 61
四、对策建议 71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71
(二)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71
(三)健全劳动用工制度,大力惩处非法用工和不规范用工行为 72
(四)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 72
(五)积极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资源 72
第3章 收入消费 74
一、收入与消费的相关理论 75
(一)绝对收入理论 75
(二)相对收入理论 75
(三)生命周期假说 76
(四)持久收入假说 76
(五)国内相关研究 76
二、上海市民的收入状况 77
(一)调查框架 77
(二)总体情况:稳中有升 77
(三)大部分市民拥有存款 78
(四)收入增长呈现人群差异 79
(五)受教育程度是制约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 80
(六)市民经济来源渠道有待拓宽 82
三、上海市民的消费状况 82
(一)调查框架 82
(二)总体状况 82
(三)大部分上海家庭达到小康水平 84
(四)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 85
四、上海市民对自身经济水平的评价 87
(一)对家庭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 87
(二)对自身收入与劳动(能力)付出对等性的认同度较高 88
(三)大部分人评价自己的消费水平处于社会中层和中下层 89
五、结论与建议 90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收入均衡发展 90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降低市民消费风险 91
(三)多渠道满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 92
第4章 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发展 94
一、市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调查 94
(一)研究背景 94
(二)相关研究 95
(三)调查结果 97
(四)对策建议 107
二、市民对义务教育的评价 108
(一)教育公平的相关理论 108
(二)市民对义务教育公平的总体评价 110
(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总体状况及群体差异 111
(四)当前择校现象中存在的问题 120
(五)遏制“择校”与推动义务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 120
第5章 社会保障 122
一、研究背景 122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 122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 125
二、调查框架设计 128
三、主要调查结论 129
(一)“五险一金”覆盖率调查结论 129
(二)补充社会保险参与率调查结论 133
(三)市民社会保障使用率调查结论 135
(四)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调查结论 138
四、对策建议 140
(一)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140
(二)对策与建议 142
第6章 医疗健康 146
一、研究背景 146
(一)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研究 146
(二)个体就医行为与健康意识相关研究 148
二、医疗健康调查的分析框架界定 150
三、上海居民医疗健康调查的主要结论 151
(一)上海居民的医疗服务 151
(二)上海居民的健康保健 164
(三)上海居民的公共卫生 174
四、对策建议 181
(一)做实社区医院,保障好基本医疗 181
(二)加强政府监管,健全药品监管法制建设 181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182
(四)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推进健康管理信息化工作 182
(五)建立工作保障机制,保障健康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182
第7章 居住环境 184
一、住房属性及相关概念 185
(一)住房属性 185
(二)住房相关概念及理论 186
(三)我国住房改革历史 187
二、上海居民居住基本状况 188
(一)居住方式 188
(二)人均建筑面积 192
(三)公共交通 193
三、上海居住地的配套服务 194
(一)基本商业设施圈 194
(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圈 196
(三)基础公益文化设施圈 197
四、上海居住地的社区环境 199
(一)环境卫生 199
(二)社区管理 200
(三)社区参与 202
五、对策与建议 204
(一)发挥市场配置机制和政府保障机制在解决居民住房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204
(二)提高居民住房自有率,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 205
(三)进一步加强居住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205
(四)加强社会管理,着力解决社区管理顽症 206
(五)加大社会宣传教育,鼓励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 206
第8章 幸福感调查 207
一、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07
(一)社会文化因素 208
(二)家庭因素 209
(三)个体心理因素 209
(四)社会支持因素 210
(五)健康状况 210
(六)经济状况 211
二、调查结果 211
(一)身心健康状况 212
(二)家庭和谐状况 214
(三)工作满意状况 215
(四)人际融洽状况 218
三、结论和建议 225
(一)结论 225
(二)对策和建议 225
第9章 安全感调查 229
一、研究背景 229
(一)安全感的基本概念 229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二、调查框架设计 235
三、主要调查结论 236
(一)公共安全调查结论 236
(二)安全经历调查结论 241
(三)社会信任度调查结论 244
四、对策建议 248
(一)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248
(二)对策与建议 251
第10章 认同感调查 255
一、社会认同感的理论内涵 255
(一)认同感的基本概念 255
(二)社会认同理论 256
(三)社会认同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56
二、上海居民认同感调查的主要结论 257
(一)认同感调查的分析框架界定 257
(二)身份认同感调查结论 258
(三)价值认同感调查结论 263
(四)权责对等或公平感的认同感调查结论 273
(五)政策认同感调查结论 280
三、居民认同感调查结果反映的主要问题 282
(一)年轻人的身份及城市认同度偏低 282
(二)个体责任感与群体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和悖论 282
(三)收入与劳动付出之间权责对等的认可度不够高 283
(四)对年轻人和外来人才的接纳程度不够高 283
四、提升居民认同水平的对策建议 284
(一)积极打造开放、活力、创新的创业创造型城市 284
(二)全面推进价值重建与伦理城市建设 284
(三)实施多元、公平、多彩的包容城市战略 285
第11章 社会信心调查 287
一、社会信心的基本理论内涵与调查框架 287
(一)社会信心的基本理论内涵 287
(二)社会信心调查的逻辑框架 289
二、上海居民社会信心调查的主要结论 290
(一)个人发展信心 290
(二)城市发展信心 296
(三)国家发展信心 299
三、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304
(一)低学历、低层次劳动者对职业前景和收入增长充满忧虑 304
(二)沉重的家庭与工作负担使居民对自身健康表示忧虑 304
(三)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信心度偏低 304
(四)社会风气与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305
(五)社会矛盾化解与风险防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05
四、增强社会信心的政策建议 306
(一)进一步优化就业与创业环境 306
(二)创建完整的城市家庭扶持政策体系 306
(三)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力度 307
(四)全面提升市民道德意识和文明素质 307
(五)深化社会矛盾化解与风险防控机制的改革创新 308
后记 309
附件:上海民生民意调查问卷(2014年)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