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东方儒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宗贤,蔡德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10039992
  • 页数:7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20世纪以来儒学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的新发展。

一、东亚经济腾飞与东方儒学的复苏 1

绪论 1

二、东方和东方文化的类型 5

(一)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 8

三、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的特点 10

四、东方哲学的发展阶段 15

二、第一代新儒家:文化救国的理论探讨 18

五、东方文化不同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流 25

六、东方哲学的现代转型 36

七、东方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和回应 40

第一章 儒学元价值论 48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 49

第二节 孔子的人文价值观 55

一、仁道的亲情意识 55

二、仁—礼相互制约的秩序结构 63

三、“与命与仁”的终极关怀 68

第三节 儒家人文思想群我关系的辩证机制 71

一、儒家对人的界定 71

二、儒家提倡的基本人格精神 76

三、儒家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机制 78

第四节 儒家教育哲学 82

第五节 儒家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 90

一、仁礼并重: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石 91

二、仁政爱民:儒家政治思想的内化 94

三、尚礼尊君:儒家政治思想的外开 97

第六节 体和用——儒学的形上理论与历史化 100

形式 100

一、体和用:儒学之形上学及其历史化形式 101

二、民主与法制——儒学的当然选择 104

一、汉字的特点 108

第一节 汉字与汉文化圈 108

第二章 东方儒学的形成和展开 108

二、汉字的文化功能 112

三、汉字与汉文化圈 115

四、汉字与儒家经典 120

第二节 中国儒学的形成和展开 122

(一)原始儒学核心内容的确立 123

一、原始儒学的特点及其经学化、政治化的历程 123

(二)汉代儒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 125

(三)儒学与佛、道的碰撞与对话 129

二、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后期发展 131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31

(二)儒学的“启蒙运动” 135

第三节 朝鲜儒学的形成和展开 136

一、朝鲜社会对儒学的全面认同和接受 137

二、儒学在朝鲜的本土化、民族化 142

(一)朝鲜的性理学 143

(二)朝鲜的阳明学 147

(三)朝鲜的实学思想 149

三、朝鲜儒学的衰落及其近代化 151

第四节 日本儒学的形成和展开 153

一、汉唐儒学在日本的传播 153

二、日本儒学的发展与鼎盛 156

(一)日本的朱子学派 158

(二)日本阳明学 162

(三)日本古学派 164

三、日本儒学的近代命运 167

(一)佐久间象山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论 167

(二)“明六社”的启蒙思想对儒学的批判 168

(三)传统派复兴儒学的努力 169

第五节 越南儒学的形成和展开 171

一、儒学在越南的早期传播 171

二、儒学在越南封建社会的发展 173

三、越南儒学的全盛与衰落 176

第三章 近代以来儒学的维系和发展——中国现代新儒家 180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论与文化救国论 180

一、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180

(二)熊十力的新儒学思想 184

(三)张君劢的新儒学思想 186

(四)冯友兰的新儒学思想 188

(五)贺麟的新儒学思想 190

三、对现代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之辨析 192

第二节 港台新儒家的缘起 194

(一)钱穆的新儒学思想 195

一、港台新儒家的思想主张及文化归根意识 195

(二)方东美的新儒学思想 196

(三)徐复观的新儒学思想 198

(四)唐君毅的新儒学思想 200

(五)牟宗三的新儒学思想 202

(六)港台新儒家的文化归根意识 204

二、对中国近现代道路的反思 207

三、儒家思想如何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 212

四、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217

第三节 港台新儒家的主要文化主张 222

一、儒学复兴论 222

二、文化融会论 227

第四节 海外新儒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232

一、余英时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233

二、刘述先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236

三、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239

四、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 242

五、海外新儒学对传统与现代化的理解 245

第五节 海外新儒学的延伸 248

一、“文化中国”论 248

二、波士顿儒学和夏威夷儒学 256

(一)波士顿儒学 256

(二)夏威夷儒学 264

第四章 当代东方国家和地区的儒学 273

第一节 儒学的时代课题和现代命运 273

第二节 儒学与现代日本社会 278

第三节 新加坡的现代儒家伦理运动 285

一、新加坡的儒学研究机构 286

二、新加坡的民间儒学 289

三、政府推行的儒家伦理运动 291

第四节 儒学在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294

一、儒学在当代韩国 295

二、儒学在现代越南和泰国华人社会 297

第五节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儒学 300

一、印度尼西亚儒学研究机构 300

(一)中华会馆 300

(二)孔教会 301

(三)三教会 302

二、马来西亚儒学 304

第五章 儒学与东亚模式 307

第一节 东亚经济腾飞的启示 307

第二节 日本儒学与现代化 316

一、开放兼容型的日本文化 317

二、“脱亚入欧”与儒学遭遇 320

第三节 韩国儒学与现代化 328

第四节 中国:近代以来儒学的遭遇及其原因探析 339

第五节 新加坡马来西亚模式:意识形态化的儒学 351

一、东南亚的传统社会与意识形态整合 351

二、新加坡——新马模式成功的典型 356

三、从“亚洲价值观”的争论看新马模式 364

第六章 东方儒学的分与合——东方儒学的 374

层次、差异及共同价值观 374

第一节 东方儒学的层次 374

一、朝鲜儒学 377

二、日本儒学 380

三、东南亚国家的儒学 385

四、阿拉伯世界的儒学研究 389

一、中国儒学与东方儒学的差异 392

第二节 东方儒学之差异性 392

二、中日儒学之差异的具体表现 396

(一)中日儒学形上学方面的差异 396

(二)中日儒学宗教性方面的差异 399

(三)中日儒学实用性方面的差异 408

第三节 东方儒学共同的价值观 410

第七章 儒学与宗教 417

第一节 东亚各国的儒学与宗教 420

一、韩国历史上的儒学与宗教 420

二、日本的儒学与宗教 425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的儒学与宗教 429

一、印度尼西亚的儒教 429

二、新加坡的儒学与宗教 431

三、越南的儒学与宗教 432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儒学与宗教 435

一、独尊儒术型 436

二、儒道互补型 438

三、三教合一型 440

四、四教会通型 444

五、儒家思想与中国民间宗教 447

第四节 儒学是否宗教及把儒学宗教化的问题 450

一、在历史的反思中对儒学是否宗教的辨析 450

二、戊戌时期把儒学宗教化的尝试 455

三、陈焕章在香港的孔教主张 458

四、中国内地儒学宗教化是否可能 462

五、“一国两制”在儒学与儒教问题上的特殊理解 463

一、从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底层”的定位来看儒学的 465

宗教性 465

重新审视 465

第五节 文化神学话语背景下对儒学宗教性的 465

二、从宗教提供人类终极关切的职能来看儒学的宗教性 466

三、从对终极存有内涵的全新解释看儒学的宗教性 468

四、从宗教对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来看儒学的宗教性 472

五、从对宗教外在形式的不同要求来看儒学的宗教性 473

第六节 儒学与新兴人文宗教的比较 474

一、儒学与巴哈伊教的诸多相通之处 475

二、儒学与巴哈伊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境遇 477

三、儒学在与巴哈伊教的比较中应该获得什么启示 480

第八章 儒学之实用化 482

第一节 关于“实用儒学”的主张 482

一、实用儒学不同于“实学” 482

二、儒家的明体适用传统 485

三、实用儒学的层次 493

(一)实用宇宙学 493

(二)实用伦理学 496

(三)实用教育学 501

四、实用儒学的意义 503

第二节 儒学儒教一体化有利于推广儒学 505

一、儒:“学”与“教”的双重品格 505

二、是儒教中国还是儒学中国 510

三、儒学儒教之得失 513

第三节 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 518

一、中国文化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显学 519

二、儒家伦理具有普世伦理的条件——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统一 522

三、儒家伦理中的普世因素 525

四、儒家伦理如何参与普世伦理的创建 527

第四节 儒与商:相反又相成的结合 531

一、儒——农业文明的产物 531

二、儒的恒定性与变通性 538

三、儒与商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540

第五节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试验场——香港孔教学院 544

一、香港孔教学院的成立 544

二、孔教学院的主要活动 546

三、汤恩佳院长推行儒学的工作 549

第九章 当代西方儒学及东西文化观 553

第一节 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 554

一、韦伯的新教伦理观 555

二、韦伯的儒教伦理观 558

第二节 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565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566

二、对近代中国思想继承性问题的剖析 574

第三节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与中国文化观 582

一、东西文化应该平等对话 583

二、李约瑟的中国文化观 586

第四节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与中国文化观 593

一、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594

二、汤因比的中国文化现 599

第五节 汪德迈视野中的“新汉文化圈” 604

一、汉文化圈的共同基础 604

二、儒家文化传统与新汉文化圈的崛起 606

第六节 狄百瑞的儒学研究 611

一、对儒家思想传统的基本认识 612

二、对“儒家自由主义”的讨论 616

三、对宋明理学与东亚文明的研究 619

第十章 当代韩国、日本、中国的儒学研究 624

第一节 当代韩国的儒学研究 624

一、黄秉泰的《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 625

二、金日坤的《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 632

三、崔根德的儒学研究 639

第二节 当代日本儒学研究概况 644

一、儒教资本主义 644

二、日本文化论学派思想中的儒家文化 650

三、作为日本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儒学 65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对儒学及传统文化的反思 664

一、关于儒学命运的回顾与反思 665

二、儒学的现代价值 672

三、儒学与21世纪的世界 678

第四节 展望21世纪中国儒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前景 683

一、儒学是一种世界性精神文化资源 684

二、儒学研究发展的背景 689

三、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 693

结束语 697

后记 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