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自序)——悼念恩师胡裕树先生 1
绪论 1
1 兼语式研究综述 6
1.1 兼语式结构 6
1.2 兼语式名称之争 7
1.3 兼语式存废之争 8
1.4 V1与V2的句法功能之争 14
1.5 兼语式之争的理论根源 16
2 兼语式的框架结构 18
2.1 引言 18
2.2 兼语式的框架构成 19
2.3 兼语式各成分间的语义制约 24
2.4 语用分析 26
2.5 句法结构中反映出的特点 28
2.6 余论 29
3.2 空语类介绍 31
3 兼语式里的空语类和控制语 31
3.1 引言 31
3.3 汉语中的空语类 41
3.4 兼语式里的空语类 44
3.5 兼语式里的控制语 47
4 兼语式的语义特点 53
4.1 兼语式的语义特征 53
4.2 V1的语义特征 54
4.3 句型归类 62
4.4 V2分析 66
4.5 名词性成分分析 67
5 兼语动词与动词的语义连续统分析 69
5.1 兼语动词概述 69
5.2 兼语动词的语义特点 70
5.3 语义连续统分析 72
5.4 总结 86
6.1 引言 92
6 兼语式的句法结构特点 92
6.2 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困难 93
6.3 汉语句型中的时态限制词 95
6.4 时态限制词在区分句型方面的作用 96
6.5 时态限制词的性质 99
6.6 兼语式的句型特点 104
6.7 兼语式与非兼语式特殊句型的区别 110
6.8 几类无致使意义特殊动词的句型分析 112
6.9 多重兼语式 114
7 致使动词的配价 118
7.1 致使意义 118
7.2 带有[+致使]特征的动词分类 124
7.3 [+致使]特征的主要作用 128
7.4 致使动词所带配价的性质 132
7.5 致使动词句型中的空语类 135
7.6 总结 138
8.1 对“兼语”之说的疑问 142
8 结论 142
8.2 兼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144
8.3 语义连续统分析 144
8.4 时态限制词 145
8.5 动态短语和静态短语的区别 145
8.6 兼语式的句型分析 146
8.7 句型范围 147
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 153
附录 153
试析兼语式动词“使”的特点 174
简述连动式的结构特点及分析 183
试谈语用成分的句法分析 199
主谓谓语句的范围 209
趋向动词的配价及与“把”字句的关系 219
动词重叠的语体特征 232
联合结构做主语句里的一种同形异构现象 241
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开端——评胡裕树、范晓的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248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