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自然地理 1
第一章 地球 1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1
一、宇宙 1
二、天体 1
三、天体系统 2
四、太阳概况 4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5
一、地球的形状 5
二、地球的大小 6
三、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6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7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7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运动 7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运动 12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12
二、地球公转的轨道 12
三、地球公转的特点 12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3
第五节 地球的图象 18
一、地图的性质 18
二、地图的三要素 18
三、等高线地形图 20
第二章 地壳的变动和地表形态 24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4
一、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24
二、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 25
一、地壳中的元素 26
二、地壳的结构 26
第二节 地壳 26
三、地壳的变动 27
第三节 地壳的突发变动 31
一、火山 31
二、地震 32
第四节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4
一、风化作用 34
二、侵蚀作用 35
三、搬运作用 36
四、沉积作用与固结成岩作用 36
五、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6
一、陆地表面的五种形态类型 37
第五节 地壳表面形态的类型 37
二、洋底的五种形态类型 38
第三章 气候 41
第一节 气候及其要素 41
一、什么是气候 41
二、气候要素 42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43
一、气温的变化 43
二、气温的分布 44
第三节 气压与风的分布 45
一、气压的分布 45
二、风的分布 48
一、降水的类型 53
第四节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53
二、降水的变化 54
三、降水的分布 56
第五节 气候因素 56
一、太阳辐射 56
二、大气环流 57
三、地面状况 57
四、人与气候 57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60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体与水循环 60
一、水循环 60
二、水量平衡 62
一、海水的温度 63
第二节 海洋水 63
二、海水的盐度 64
三、洋流 65
第三节 陆地水 70
一、河水 70
二、冰川 71
三、地下水 72
第五章 陆地自然带 76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76
一、地理环境 76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6
三、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77
第二节 山地垂直自然带 78
一、垂直自然带的特点 78
二、垂直自然带的类型 79
第三节 陆地水平自然带 81
一、热带雨林带 81
二、热带稀树草原带 81
三、荒漠带 82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82
五、温带草原带 82
六、温带森林带 83
七、亚寒带针叶林带 83
八、苔原带 83
九、冰原带 84
二、七大洲 86
一、海陆分布 86
第一节 世界上的陆地和海洋 86
第一章 世界总论 86
第二篇 世界地理 86
三、四大洋及其基本特征 87
四、海陆分布的学说 88
第二节 世界的气候 92
一、热带气候的四种类型 92
二、温带气候的六种类型 93
三、寒带气候的两种类型 96
四、高山高原气候 96
第三节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97
一、世界的居民 97
二、世界的民族和宗教 98
二、主要岛屿和半岛 102
一、位置与范围 102
第二章 亚洲 102
第一节 亚洲概况 102
三、世界文明古国的发祥地 104
第二节 亚洲的地形与河湖 104
一、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104
二、河流与湖泊 105
第三节 亚洲的气候 107
一、季风气候显著的亚洲东部和南部 107
二、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亚洲中部 107
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与极地苔原气候的亚洲 107
北部 107
四、热带沙漠气候与地中海式气候的西亚 107
一、日本 108
第四节 东亚 108
五、高原气候 108
二、朝鲜 111
三、蒙古 112
第五节 东南亚 113
一、位置与范围 113
二、多山的地貌 115
三、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风气候 116
四、东南亚的主要农矿产品 117
五、城市国家新加坡 118
第六节 南亚 119
一、南亚次大陆 119
二、印度 120
三、巴基斯坦 121
第七节 西亚 123
一、五海三洲之地 123
二、气候干燥 123
三、石油资源 124
四、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 125
第三章 非洲 128
第一节 非洲概况 128
一、海岸平直的高原大陆 128
二、气候带对称的炎热大陆 130
三、富饶的大陆 132
四、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134
一、埃及 135
第二节 非洲的国家 135
二、扎伊尔 136
三、南非 136
第四章 欧洲 140
第一节 欧洲概况 140
一、轮廓特点 140
二、地形向西敞开 141
三、气候深受海洋影响 142
四、稠密的河网 144
五、人文简述 145
第二节 南欧 147
一、罗马尼亚 147
二、南斯拉夫 148
三、意大利 149
一、英国 151
第三节 西欧 151
二、法国 154
第四节 北欧 156
一、概述 156
二、各具经济特色的北欧五国 157
第五节 中欧 159
一、瑞士 159
二、联邦德国 159
三、民主德国 162
第六节 东欧 163
一、东欧的含义 163
二、苏联 163
一、位置与范围 175
二、地形 175
第五章 北美洲 175
第一节 北美洲概况 175
三、气候 177
第二节 北美洲的国家 180
一、加拿大 180
二、美国 182
三、墨西哥 187
四、中美地峡诸国 189
五、西印度群岛诸国 189
第六章 南美洲 195
第一节 南美洲概况 195
一、纵列分布的地貌 195
二、突出的湿热气候 197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99
四、复杂的种族成分 200
五、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200
第二节 南美洲的国家 201
一、巴西 201
二、智利 202
三、阿根廷 203
第七章 大洋洲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一、位置与范围 206
二、岛屿 206
第二节 大洋洲的国家 208
一、澳大利亚 208
二、新西兰 211
第八章 南极洲 212
一、冰雪高原大陆 212
二、自然资源 214
三、南极洲的考察 214
第三篇 中国地理 217
第一章 疆域和行政区划 217
一、位置和面积 217
二、陆界、海域和邻国 218
三、行政区划 218
第二章 人口和民族 222
一、人口 222
二、民族 223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特征 225
一、地貌多种多样 225
第三章 地貌 225
二、地势西高东低 226
第二节 地貌的分布 227
一、山地 227
二、高原 228
三、盆地 229
四、平原 230
五、丘陵 231
第四章 气候 234
第一节 气温和温度带 234
一、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 234
二、冬夏气温分布 234
三、无霜期和生长期 235
四、温度带 237
第二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239
一、年降水量的分布 239
二、降水的变化 239
三、干湿地区 241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242
一、位置的影响 242
二、地貌的影响 242
三、季风的影响 243
第四节 气候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45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245
二、我国气候的评价 246
一、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 249
第一节 河流概况 249
第五章 河流 249
二、外流河 250
三、内流河 251
四、京杭运河 252
第二节 长江 253
一、概况 253
二、长江上、中、下游各段的特征 253
三、开发利用 254
第三节 黄河 255
一、概况 255
二、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特征 255
三、治理黄河水害与综合开发 256
一、我国的近海 258
第六章 海洋的利用 258
二、我国的海洋资源 259
三、发展海洋事业 260
第七章 东北三省 263
一、地貌 263
二、主要河流和水电站 265
三、冬长夏暖的气候 265
四、农业和林业 265
五、矿产资源 266
六、工业 268
七、铁路网 268
第八章 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 272
一、地貌 272
四、农业 274
三、暖温带季风气候 274
二、海河 274
五、资源 276
六、铁路网 277
七、主要城市 279
第九章 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283
一、主要地貌 283
二、淮河 285
三、亚热带季风气候 285
四、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286
五、矿产资源 286
六、发达的水陆交通 287
七、城市 288
八、上海经济区 289
一、主要地貌 293
第十章 南部沿海地区 293
二、珠江 294
三、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294
四、主要作物 294
五、珠江三角洲 295
六、经济特区 295
七、主要城市 295
八、宝岛台湾、香港和澳门 295
第十一章 西南三省 302
一、地貌 302
二、矿产资源 303
三、交通和城市 304
一、主要地貌 307
第十二章 青海和西藏 307
三、交通和城市 309
二、独特的高原气候与农牧业 309
第十三章 新疆 312
一、地貌特征 312
二、温带大陆性气候 313
三、绿洲农业 313
四、矿产交通和城市 315
第十四章 北部内陆两区一省 317
一、地貌 317
二、矿产 320
三、城市和铁路 320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324
四、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324
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324
第一章 自然资源及其保护 324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324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324
第四篇 人文地理 324
第二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325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 325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325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26
四、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326
第三节 水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328
一、水资源的概念 328
二、世界水资源的数量和分布 328
四、水资源的利用前景 329
三、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29
第四节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330
一、森林与环境的关系 330
二、世界的森林资源 330
三、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330
四、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331
第五节 草场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332
一、世界的草场资源 332
二、我国的草场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332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 333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333
二、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333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 334
第七节 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334
二、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335
三、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335
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36
第二章 能源及其利用 339
第一节 能源概述 339
一、能源的概念 339
二、能源的分类 339
三、合理利用能源的意义 340
第二节 常规能源 341
一、煤 341
二、石油 343
四、生物能 345
三、水能 345
第三节 新能源 346
一、核能 346
二、太阳能 347
三、风能 348
四、沼气 348
第四节 能源构成和能源利用的前景 349
一、能源消费构成 349
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350
三、能源问题和能源开发的前景 351
第三章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355
第一节 农业概述 355
一、农业的概念 355
三、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356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356
第二节 世界农业发展概况 358
一、世界农业的发展过程 358
二、国外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59
第三节 世界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 360
一、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360
二、世界产粮地的分布 360
三、世界粮食问题 361
四、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361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 363
一、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63
二、建国以来农业生产的成就 364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方针 364
四、我国的三大农业区 365
六、我国的四大牧区 367
五、我国的商品粮、棉基地 367
第四章 工业生产及其布局 370
第一节 工业概述 370
一、工业的概念 370
二、工业的类别 370
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71
四、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372
第二节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73
一、自然条件 373
二、社会经济条件 373
一、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 375
第三节 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 375
四、环境因素 375
三、劳力与技术因素 375
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 376
第四节 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布局 377
一、建国以来工业的重大成就 377
二、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378
三、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发展方向 379
四、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要同步 380
五、调整产业结构的意义 381
第五章 交通运输 384
第一节 概述 384
一、交通运输的概念 384
二、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384
三、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385
一、世界主要航线和港口 386
第二节 水路运输 386
二、我国的水运和主要港口 387
第三节 陆路和航空运输 391
一、铁路运输 391
二、公路运输 393
三、管道运输 393
四、航空运输 394
第四节 交通运输的合理布局 394
一、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394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95
第六章 人口与城市 398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398
一、人口的增长 398
二、人口的分布 399
一、世界人口的迁移 402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402
二、我国人口的迁移 404
第三节 城市及其发展 404
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404
二、城市化及其进程 405
三、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06
第四节 我国城市的发展 408
一、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 408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 408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412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12
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413
三、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途径 414
四、我国制定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的意义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