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言 1
第一章 远古至秦的女子教育 1
一 女子社会地位的转变 1
二 礼教、妇道与教育内容 4
三 女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8
四 秦崇尚礼法与女子教育 10
五 “周室三母” 11
六 孔母、孟母的教育实践 13
七 孔子、孟子论女子教育及其影响 16
第二章 汉代的女子教育 22
一 汉代女性的生活 22
二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与女子教育 25
三 褒奖贞节的教育内容 29
四 “汉代孔子”——董仲舒的女子教育观 31
五 刘向的《列女传》 33
六 班昭及其《女诫》 37
七 女子家庭教育——蔡文姬个案 4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教育 49
一 重门第血统的婚姻观念与女性生活 49
二 娶妇标准与女子教育的道德取向 53
三 胎教理论的发展 58
四 《女典篇》、《女史箴》和《贤媛篇》 60
五 妇女授徒考察 63
六 范晔和颜之推的女子教育主张 65
一 隋唐社会与女子生活 72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女子教育 72
二 隋唐后宫特盛与妇女心理 77
三 女子教育地位低中有高 80
四 教坊、梨园与女子艺术教育 84
五 文学才女的成长 87
六 孙思邈的胎教学说 89
七 郑氏的《女孝经》 92
八 女教经典《女论语》 94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女子教育 103
一 宋元时期的女子生活 103
二 袁采的女子教育新观念 109
三 司马光的《家范》和《训俭示康》 113
四 唐琬的悲剧 116
五 一代女词人与家教——李清照个案 119
六 “二程”和朱熹论女子教育 125
七 宋元歌伎舞女教育 130
第六章 明代的女子教育 135
一 明代的女性生活 135
二 女子“才德观”的演变 138
三 仁孝文皇后的《内训》 142
四 《闺范》和《温氏母训》 148
五 李贽的女子观及女子教育观 157
六 “西学东渐”对传统女子教育的冲击 160
第七章 清代前期的女子教育 164
一 清代社会与女性生活 164
二 宗教化贞操对女子教育的导向 171
三 好媳妇与悍妇对女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174
四 李汝珍、俞正燮对“贞操”的批判 180
五 蓝鼎元的《女学》和陈宏谋的《教女遗规》 182
六 女子教育的通俗范本——《女儿经》、《改良女儿经》 187
七 唐甄论女子教育 190
八 章学诚论女子教育 193
第八章 戊戌维新以前的女子教育 195
一 西方新思潮的涌入与女子教育新观念的传播 195
二 不缠足运动与女子教育 199
三 太平天国的女子教育革命 201
四 教会在中国办的女子学校 206
五 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堂 210
六 陈虬、郑观应和康同薇论女子教育 214
七 康有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218
一 女权的倡导与女性心理的骚动 226
第九章 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的女子教育 226
二 私家办理的女子学校 240
三 各地女学的兴起 244
四 女子职业学校的发端 249
五 教会女子教育的成就 252
六 女子留学教育之兴 256
七 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地位的改观 260
八 女子教育的逆流 266
九 秋瑾及其女子教育思想 270
第十章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276
一 时局与女性生活 276
二 兴女学热潮和女子学校教育 280
三 女子高等教育与留学教育 291
四 现代母亲的启蒙教育 294
五 “贤妻良母主义”的女子教育逆流 299
六 袁世凯的女子教育观 302
七 孙中山论女子教育 305
八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 308
第十一章 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 313
一 新文化运动与妇女解放 313
二 高等学校男女同校的肇始 324
三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的颁行 329
四 女子中学教育的拓展 332
五 女子职业与婚姻解放后教育界的徬徨 337
六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论女子教育 340
七 陶行知的女子教育思想 349
一 五四以后的女性生活 354
第十二章 五四以后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的女子教育 354
二 女子普通教育 360
三 女子高等教育 365
四 女子社会教育 369
五 妇女干部训练 373
六 教会女子教育 376
七 关于女子教育的论争 381
八 国民党要员论女子教育 385
第十三章 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女子教育 393
一 革命斗争与女性生活 393
二 反封建、反传统的女子教育 397
三 与革命斗争相一致的女子教育 402
四 红军妇女教育 406
后记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