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列表 1
前言:读者指南 1
鸣谢 1
重要理论家列表 1
第一部分 文化理论 3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研究 3
1.0 导言 3
1.1 文化是什么? 4
1.1.1 带有大写“C”的文化 4
1.1.2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4
重要理论家列表 5
1.1雷蒙德·威廉斯 5
1.1.3 过程与发展 7
1.1精神分析 8
概念界定列表 8
1.2.1 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8
1.2 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 8
1.2.2 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 10
1.2.3 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 11
1.2.4 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 13
1.2.5 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 16
1.2.6 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 17
1.2.7 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8
1.2.8 “作为权力的文化”是如何被谈判和被抵制的? 19
1.2.9 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 19
1.2.10 概要性的例子 21
1.3 把文化理论化 24
1.2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24
1.3.1 文化与社会结构 27
1.2米歇尔·福柯 28
1.3话语 30
1.3.2 意义的组织 33
1.4符号学和语义学 34
1.3安东尼奥·葛兰西 38
1.4 文化研究 42
2.0 导言 45
第二章 交流与表征 45
2.1 语言、交流和表征 46
2.1.1 语言的属性 46
2.1.2 语言、文化和思想 47
2.1.3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50
2.1.4 社会语言学 51
2.2 符号和符号学 52
2.1罗兰·巴特 52
2.2.1 照片的符号学分析 53
2.2.2 罗兰·巴特:符号学和神话 54
2.3.1 广告的不同类型 57
2.3.2 对一幅巧妙娴熟的广告的符号学分析 57
2.3 广告和表征 57
2.1表征与现实主义 61
2.3.3 广告和性别 61
2.3.4 促销文化 62
2.4 言、表征、权力和不平等 63
2.4.1 语言和权力 65
2.4.2 语言和阶级 66
2.4.3 语言、种族和族性 68
2.4.4 语言和性别 74
2.4.5 作为文化的语言:作为权力的语言 75
2.4.6 言说的民族学 76
2.4.7 概述:作为交流与表征的语言 79
2.5 艺术与表征 80
2.5.1 约翰·伯格:油画、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 80
2.5.2 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 81
2.5.3 艺术与性别 83
2.6 电视与表征 84
2.2意识形态 84
2.6.1 劳资纠纷的语言 84
2.2斯图亚特·霍尔 88
2.6.2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和意识形态 89
2.6.3 电视: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 92
2.7 结论:反映和建构 93
3.1权力 94
3.0 导言 95
第三章 文化、权力与不平等 95
3.1汤普森 96
3.2卡尔·马克思 97
3.1 关于文化、权力与不平等的理论阐释 98
3.1.1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98
3.1.2 韦伯、身份与不平等 104
3.2霸权 106
3.1.3 种姓社会 106
3.2 不平等的合法化 107
3.2.1 作为常识的意识形态:霸权 108
3.3法兰克福学派 109
3.2.2 作为“收编”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 111
3.4理查德·霍加特 113
3.2.3 习性 114
3.3 文化与不平等的生产和再生产 116
3.3.1 阶级 116
3.3女性主义 120
3.3.2 “种族”和族性 121
3.3.3 性别 124
3.3.4 年龄 128
3.3.5 建构的权力观和地域性的权力观 130
3.4 结论 132
4.0 导言 137
第二部分 文化研究 137
第四章 文化地形学:地理、权力和表征 137
4.1.1 “新”“旧”文化地理学 138
4.1 文化地理学 138
4.1本质主义与差异 138
4.2空间、地点和景观 141
4.2 地点的权力:本土性、语言和文化 144
4.2.1 地点的哲学 145
4.2.2 对地点的批判性理解 147
4.2.3 文化、权力和地点:斯德哥尔摩(1880—1900) 148
4.3.2 农村的文化意象 153
4.3.1 乡村和城市的表征 153
4.3 城市和乡村 153
4.1大卫·哈维 156
4.3.3 城市和乡村 158
4.3.4 城市的文化意象:想象洛杉矶 158
4.3全球化—杂交性 159
4.3.5 结语 161
4.4 文化与民族身份 162
4.4.1 民族、民族身份与领土 162
4.4.2 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 163
4.2保罗·吉尔罗伊 166
4.4.3 创建国家 166
4.4.4 想象民族 167
4.4.5 民族主义、风景和女性 168
4.3爱德华·W.萨义德 168
4.4.6 民族主义:接纳与排斥 170
4.4.7 结语 172
4.5 东方学:关于东方的话语 173
4.5.1 东方学 174
4.5.2 权力和地域表征 178
4.5.3 对萨义德《东方学》的批评 178
4.5.4 结语 179
4.6 旅行文化、族裔散居文化和全球文化 180
4.6.1 詹姆斯·克里福德的“旅行文化” 180
4.6.2 吉尔罗伊的《黑色的大西洋》 182
4.6.3 多仁·马赛的“全球地方感” 183
4.6.4 结语 184
4.7 结论:区分与联合 184
第五章 文化、时间与历史 187
5.0 导言 187
5.1 现在:现代性与当下 188
5.1.1 现代性 189
5.1.2 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时间与工业时间 189
5.1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189
5.1.3 工业时间 190
5.1 C.L.R.詹姆斯 191
5.1.4 时间与差异 191
5.1.5 现代时间的悖论 192
5.1.6 女性与时间 194
5.1.7 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 197
5.1.8 结语 200
5.2 那时:历史与过去 200
5.2.1 作为事实的历史 202
5.2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 202
5.2.2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 203
5.2.3 作为叙事的历史 205
5.2.4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 207
5.2.5 米歇尔·福柯 209
5.2.6 历史与差异 211
5.2.7 例子:“现代巴比伦的少女贡品” 216
5.2.9 结语 218
5.2.8 过去与现在 218
5.3 假设/当(if/when):未来 219
5.3.1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20
5.3.2 未来叙事 221
6.1贝尔·胡克斯 223
6.1身份 224
5.3.3 历史和未来 225
5.4 结论 226
第六章 政治和文化 228
6.0 导言 228
6.1 文化的政治和政治的文化 229
6.1.1 从政治到文化的政治 229
6.2朱迪斯·巴特勒 231
6.3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232
6.1.2 合法化、表征和表演 235
6.2.1 英国19世纪民主政体的文化政治 241
6.2 政治权力的文化 241
6.4马克斯·韦伯 243
6.2.2 传统政治中的身份表演 243
6.2.3 作为文化的官僚政治 248
6.2.4 演示国家权力 258
6.2抵抗与僭越 258
6.3.1 在非传统的政治中演示身份 265
6.3 抵抗的文化 265
6.3.2 僭越的局限:《撒旦诗篇》 270
6.4 结论 273
7.0 导言 275
第七章 文化塑造的身体 275
7.1 肉体性的社会建构 276
7.2.1 莫斯论身体技术 279
7.2 身体技术:身体化的手段 279
7.2.2 女性的运动性:“像女孩那样投掷” 281
7.2.3 身体惯用语(body idiom)和身体注释(body gloss) 283
7.3 作为控制的文化:对人的身体的规训和限制 284
7.3.1 权力、话语和身体:福柯 286
7.1仪式和象征主义 288
7.3.2 教化身体:埃利亚斯 291
7.3.3 用餐:训练的还是教化的文化实践? 293
7.4 身体化的表征:文化的叙述 296
7.4.1 时尚 297
7.4.2 性别差异与对女性气质的表征 300
7.4.3 男性气质表征 302
7.4.4 身体表征的效果和表征限度 304
7.5 身体作为表达和僭越的媒介:文化的惯用语 306
7.5.1 情感的身体 307
7.5.2 运动的身体 307
7.5.3 身体艺术 308
7.5.4 关于健康身体的话语 310
7.1多纳J.哈拉维 313
7.5.5 健身:连环漫画式的男性气质和僭越的女性气质? 314
7.6 赛博主义(cyborgism)、碎片化和身体的结束? 318
7.7 结论 321
8.0 导言 324
第八章 亚文化:阅读、抵抗与社会分化 324
8.1 亚文化:权力、分化和阐释 324
8.2 异常分子和帮派 326
8.2.1 异常行为和亚文化 326
8.1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327
8.2.2 迈克·戴维斯:洛杉矶的帮派 327
8.3 民间魔鬼、道德恐慌和亚文化 330
8.3.1 斯坦利·科恩:《民间魔鬼和道德恐慌》 330
8.3.2 当代道德恐慌 333
8.4 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青年亚文化 334
8.4.1 《通过仪式进行抵抗》:一般的方法 336
8.4.2 菲尔·科恩: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 342
8.2安吉拉·默克罗比 343
8.4.3 意识形态和霸权 344
8.4.4 结构、文化和传记 345
8.5 来自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三部研究专著 346
8.5.1 保罗·威利斯:《学习劳动》 346
8.5.2 保罗·威利斯:《世俗文化》 347
8.5.3 迪克·希伯狄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348
8.6 青年亚文化和性别 349
8.6.1 浪漫的新潮少年文化 351
8.6.2 流行音乐、锐舞文化和性别 352
8.7 青年亚文化和种族 353
8.7.1 西蒙·琼斯的《黑人文化,白人青年》:多种族城市中的新身份 354
8.1文化资本和习性 355
8.8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与青年亚文化:一个概括性的批评 356
8.9.1 符号的创造力 359
8.9 当代青年文化面面观 359
8.9.2 后现代主义与青年文化 360
8.9.3 锐舞文化与舞蹈文化 362
8.9.4 走出去与扩展青年人 364
8.10 重新思考亚文化:互动和网络 365
8.11 迷一族:陈词滥调,《星空奇遇记》和对抗 366
8.11.1 《星空奇遇记》的影迷 367
9.1盖奥尔格·齐美尔 368
8.11.2 日间肥皂剧迷 369
8.12 结论:从抵制到认同和表演 370
第九章 视觉文化 372
9.0 导言 372
9.2瓦尔特·本雅明 373
9.1 视觉文化和视觉再现 373
9.2 现代性与视觉文化:经典作家和重要主题 375
9.2.1 盖奥尔格·齐美尔:都市文化和视觉互动 375
9.2.2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灵韵(aura)、巴黎的拱廊 379
9.2.3 浪荡子的形象 383
9.3 现实主义技术:摄影和电影 384
9.3.1 摄影和电影的发展 384
9.3.2 纪录片传统 386
9.3.3 科林·麦克凯博:经典现实主义文本 388
9.3.4 劳拉·马尔维:男性的凝视 390
9.4 福柯:凝视与监视 391
9.5 旅游:凝视与后现代主义 393
9.5.1 旅游者的凝视 393
9.5.2 后现代主义和后旅游 395
9.6 瞥视、凝视、扫视和瞟 397
9.7 公共地点的视觉互动 399
9.7.1 类型化认知:表面秩序和空间秩序 399
9.1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 400
9.7.2 非专注的互动、文明的不在意和常态表象 401
9.8.1 马歇尔·伯曼: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主义 404
9.8 阐释建造的环境 404
9.8.2 解读建筑 407
9.8.4 解读城市:易读性和想象力 414
9.8.3 解读有趣的风景 414
9.8.5 解读风景和权力 416
9.9.1 后现代主义和资本主义: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和大卫·哈维 417
9.9 视觉文化和后现代性 417
9.9.2 ·波德里亚:仿像(simulacra)和超现实性(hyperreality) 418
9.9.3 数字化与表征的未来 420
9.10 概要 421
后记 423
参考书目 426
索引 461
译后记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