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对MOF的认识过程 1
二、MOF的现代概念 2
三、预防MOF的重要性 3
四、各器官衰竭的判定标准 4
五、分类方法 5
六、诱发因素 5
七、判定标准 6
八、分期与治疗 7
九、SIRS与MODS/MOF 9
十、研究进展 10
第二节 研究MODS危重病情的评分系统 12
一、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 13
二、简化的急性生理评分 14
三、病死概率预测模型 16
四、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 16
五、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17
一、脓毒血症、SIRS和炎症反应 18
第三节 内科重症疾病与MODS 18
二、器官功能障碍、衰竭及其他后遗症 20
三、临床表现 21
四、研究进展 21
第四节 严重创伤与MOF 25
一、创伤后MOF模型 25
二、Denver数据库 26
三、创伤后MOF的高危因素 27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背景因素 34
一、基本概念及机体反应 34
二、机体的继发改变和自身调节 36
三、特定器官功能衰竭 38
第二章 外科危重病症的MODS 42
第一节 概述 42
第二节 创伤、感染 49
一、细胞因子 50
二、分子机制 53
三、中和介质及抗介质治疗 55
四、脓毒症的胞内信号转导 62
第三节 体外循环并发症 70
一、体外循环与细胞因子 71
二、血浆蛋白系统的变化 73
三、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黏附过程 74
四、单核细胞的变化 75
五、血小板活化及其功能改变 75
六、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 79
七、炎症反应的防治 79
第四节 细菌移位 81
一、研究现状 81
二、保护治疗 82
第三章 多器官功能衰竭形成的相关学说 85
第一节 微循环障碍学说 85
第二节 代谢改变学说 88
一、炎症和败血症期 89
二、高代谢的介质 90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学说 92
一、缺血再灌注的危害 92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 93
三、白细胞的滤过与失活 93
四、细胞因子 93
五、系统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94
第四节 内毒素及其内源性控制学说 95
一、概述 96
二、抗生素对内毒素释放的作用 97
三、影响宿主对LPS反应的潜在因素 101
四、内毒素的早期耐受性 104
五、糖皮质激素的抵抗作用 107
第五节 凋亡学说 110
一、Fas基因介导与细胞凋亡 110
二、嗜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110
三、组织和器官的凋亡 111
四、重要脏器的细胞凋亡 112
第一节 创伤或术后免疫反应 114
一、免疫抑制 114
第四章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免疫学问题 114
二、淋巴细胞反应 115
三、炎性介质释放 116
四、易感性增强 117
五、免疫反应 117
第二节 脓毒血症致炎、抗炎与细胞因子 119
一、细胞因子对宿主的反应 119
二、IL-10 120
三、TNFα及其超家族成员 121
四、细胞因子与器官凋亡 123
五、与细胞相关的TNFα信号转导 123
一、NO的生物化学特点 126
第五章 脓毒血症与一氧化氮 126
二、NO的分子效应 127
三、NOS抑制剂和NO活性 127
四、NO与血管丛 127
五、NO与炎症 128
六、SIRS与NO 128
七、NOS抑制与血管反应 128
八、抑制NOS的肾脏效应 128
十一、NOS抑制与胃肠功能 129
十、NOS抑制与心功能 129
九、NO的肺效应 129
十二、NOS抑制与病死率 130
第六章 多器官功能衰竭与有关物质的作用 132
第一节 花生四烯酸类物质的作用 132
一、花生四烯酸的释放 132
二、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133
三、白三烯生物合成 134
四、花生四烯酸类似物 135
五、在肺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35
第二节 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 136
一、基础生物学 137
二、拮抗剂 139
三、治疗败血症的试用效果 140
第三节 补体抑制剂的作用 143
一、补体系统组成及其特性 143
二、补体抑制剂 144
三、稳定性补体受体-1 145
四、阻滞补体成分 146
五、过敏性介质C5a的抑制作用 147
六、复合靶抑制作用 147
七、异体移植的转基因补体抑制作用 148
一、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粘连或相互作用 149
第四节 黏附分子的作用 149
二、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黏附分子 151
三、黏附分子在胞内活化的作用 154
四、化学因子和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 154
五、黏附分子缺乏综合征 155
六、治疗作用 155
第七章 器官衰竭的细胞免疫调控 158
一、严重创伤后的免疫改变 158
二、创伤后细胞因子的水平 159
三、免疫调控途径 159
五、性激素的影响 160
四、免疫调控的实验研究 160
六、脑免疫轴的作用 161
第八章 重症监测 164
一、血流动力学理想化原则 164
二、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 166
三、其他常用监测方法 168
第九章 多器官功能衰竭伴发病症的处理 172
第一节 腹膜炎 172
【附】第3种类型的腹膜炎 181
第二节 低温-凝血障碍-酸中毒综合征 182
二、凝血障碍 183
一、生理性包膜及其定量分析 183
三、酸中毒 184
四、低温 184
五、伤情控制策略 184
六、中枢网络模型 185
第三节 骨折固定及其并发症 187
一、多发伤伴骨折的固定 188
二、休克肺 188
三、长骨髓内固定并发症 189
四、一期固定的影响 190
五、处理原则 192
第四节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194
第五节 外科干预措施 200
一、纠正休克 201
二、控制诱因 202
第六节 ICU院内感染 204
一、肺炎 204
二、导管诱发的感染 206
三、尿路感染 208
四、真菌感染 209
五、鼻窦炎 209
七、脑室炎和脑膜炎 210
六、伪膜性肠炎 210
第七节 创伤和烧伤后的高代谢反应及其调节 212
一、应激反应 212
二、高代谢反应 216
三、高代谢反应的调节 219
第十章 创伤早期的处理 227
第一节 院外和急诊室复苏 227
一、院外复苏 227
二、急诊室复苏 230
第二节 应激性溃疡 234
一、概述 240
第十一章 各系统衰竭的处理 240
第一节 循环功能衰竭 240
二、败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244
三、心脏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250
第二节 肺功能衰竭 252
第三节 肾脏功能衰竭 262
第四节 代谢功能衰竭 272
第五节 凝血功能衰竭 277
第六节 肠功能衰竭 283
一、乳酸杆菌的作用 283
三、膳食纤维的作用 290
二、肠道黏膜的作用 290
第七节 肝功能衰竭 293
一、创伤后肝功能不全 293
二、急性肝功能衰竭 298
第十二章 肠道营养和免疫营养素 308
第一节 创伤或术后急性期反应 308
一、代谢反应 309
二、APR与肠道免疫 309
三、APR的处理 309
四、感染控制 310
六、治疗时机 311
五、肠道与肝脏 311
一、自由基 312
二、抗氧化系统和氧化应激 312
三、抗氧化治疗 312
第二节 抗氧化防御功能 312
四、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抑制 313
五、利于结肠吸收的食物 314
第三节 主要营养素的来源 315
一、肠道禁食 317
二、营养原则 317
第四节 围手术期肠道禁食与营养原则 317
第五节 肠内营养 319
一、指征和反指征 319
二、不间断肠内营养 319
三、管饲营养供给 320
第六节 其他与营养有关的因素 322
一、唾液和消化道分泌物 322
二、胃肠动力和内脏血流 323
三、特殊的免疫调节营养素 324
四、谷氨酰胺 325
六、热量限制 328
五、免疫增强肠内营养配方 328
【附】代谢综合征Х 329
第十三章 降钙素原和新蝶呤的早期诊断价值 331
一、降钙素原 331
二、新蝶呤 337
第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 344
第一节 内毒素及其拮抗剂 344
一、内毒素 345
二、拮抗剂 347
三、临床研究进展 349
一、机体防御反应 352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352
二、HPA轴的激活和机体防御反应的调控 353
三、过度的机体防御反应和相对的GC不足或抵抗 354
四、长程使用GC的疗效 355
五、长程GC疗法的理论根据 356
第三节 应激诱导的Thl/Th2 T细胞转换 357
一、Th1/Th2表型 357
二、Th1细胞和Th2细胞形成的分化机制 358
三、Th1/Th2分型的临床诊断意义 360
四、CARS成分实验分类 361
一、γ干扰素 362
第四节 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与18 362
二、白细胞介素-12 364
三、白细胞介素-18 366
第五节 白细胞介素-11及其受体 368
第六节 应激反应的治疗 372
一、微创手术 373
二、新型药物 376
第七节 创伤愈合 381
一、创伤修复过程 381
二、成熟和重塑阶段 383
三、创伤的细胞反应 384
四、创伤的基质 385
五、细胞凋亡与创伤愈合 386
六、细胞因子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386
七、胎儿的创伤愈合 388
第八节 氧输送与氧耗 389
一、基本概念 390
二、测量方法 390
三、输氧与氧耗的关系 391
四、调控方法 392
第九节 心肌抑制 394
一、红细胞替代品 399
第十节 血红蛋白替代品和高张溶液 399
二、血红蛋白溶液 400
三、高张溶液 402
第十一节 粒细胞或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07
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07
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09
第十二节 生长激素 412
一、代谢与调节 413
二、治疗作用 417
三、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 419
第十三节 免疫球蛋白 421
第十四节 应激反应与麻醉药物治疗 423
一、外伤、术后应激反应 423
二、术后疼痛 426
第十五章 感染问题 429
第一节 感染和细菌移位的预防 429
一、感染的分类 429
二、细菌繁殖和移位 430
三、影响细菌移位的因素 430
四、选择性肠道去污作用 431
第二节 感染与器官功能衰竭 433
一、感染与器官功能衰竭的传统观念 434
二、抗炎症反应 434
三、炎症反应与抗炎症反应的平衡 435
四、感染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时间关系 438
第十六章 过渡生物学和遗传易变性 440
一、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440
二、过渡生物学和复杂系统 442
三、健康的指征 442
第一节 概述 445
第十七章 血液净化技术 445
第二节 血液净化技术的种类 451
一、血液滤过 451
二、血浆置换 453
三、血液灌注 454
四、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455
五、血液透析滤过 457
第三节 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 458
一、血管直接穿刺法 458
二、导管法 459
三、皮下隧道埋置导管 462
一、正常凝血及抗凝系统 463
第四节 抗凝问题 463
二、血透对凝血的影响 465
三、常用抗凝剂 465
四、肝素抗凝作用 466
五、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 470
六、枸橼酸局部抗凝方法 472
七、其他抗凝剂 473
八、无肝素透析 474
第五节 血液灌注 476
第六节 血液滤过 484
第七节 血液净化疗法的并发症 490
一、空气栓塞 491
二、低血压 492
三、低氧血症 493
四、心律失常 494
五、心包填塞 495
六、硬膜下血肿 495
七、脑出血 496
八、溶血 496
第十八章 脏器功能支持 498
第一节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498
第二节 免疫吸附技术 503
第三节 腹膜透析 507
第四节 肾脏替代治疗中的药物调整 515
一、肾功能不全 515
二、影响药物清除的因素 516
三、清除药物作用与脏器功能支持方式的关系 517
【附】 肾功能不全及替代治疗药物的选用 520
第五节 人工肝 539
第十九章 MOF研究进展和SIRS、MODS治疗方向 548
第一节 MOF研究进展 548
一、发病率和病死率研究 548
二、预防和治疗研究 550
三、对症治疗研究 553
第二节 SIRS和MODS的治疗方向 554
一、炎症反应的阻断 555
二、炎症反应的抑制 555
三、炎症因子的抑制 556
四、抗炎作用的增强 556
五、免疫抑制的调节 557
六、基因治疗 557
七、其他治疗 557
八、回顾和展望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