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背景 1
第1章 绪论 1
1.2 后果评价方法概述 3
1.2.1 后果评价的目的 3
1.2.2 后果评价的手段 4
1.2.3 后果评价的地位 5
1.2.4 后果评价方法涉及的相关学科领域 6
1.2.5 后果评价的不确定性 6
1.3 我国核应急组织的基本职能及其在后果评价方面的任务 8
1.3.1 核应急组织的基本职能 8
1.3.2 核应急组织在核事故后果评价方面的任务 8
1.4.1 发展过程及软件技术水平划分 10
1.4 我国核事故后果评价软件的开发 10
1.4.2 总体技术路线及分类 11
1.4.3 开发状况 12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后果评价方法的辐射防护基础 16
2.1 相关基本概念 16
2.1.1 辐射、照射和剂量 16
2.1.2 应急、应急状态和应急计划区 20
2.2 辐射防护概念体系 21
2.2.1 辐射防护概念体系的发展 21
2.2.2 实践与干预 22
2.2.3 干预原则 22
2.2.4 干预原则的运用与干预水平 23
2.2.5 通用干预水平和行动水平 25
2.3 剂量学基础 27
2.3.1 传能线密度LET 27
2.3.2 相对生物效能RBE 28
2.3.3 剂量当量 28
2.3.4 当量剂量和辐射权重因子 29
2.3.5 组织权重因子和有效剂量 29
2.3.6 体模 30
2.3.7 ICRP呼吸道模型 31
2.3.8 ICRP内照射DF出版物 32
2.3.9 美国联邦导则报告 33
参考文献 45
3.1.1 源项 47
第3章 源项 47
3.1 源项及其确定方法 47
3.1.2 放射性核素来源 48
3.1.3 源项组分 51
3.1.4 估计源项的基本方法 52
3.2 基于工况的源项估计 54
3.2.1 基本步骤 54
3.2.2 根据核电厂工况确定源项的原理 55
3.2.3 估计堆芯裂变产物的总量 56
3.2.4 估计从堆芯释放的裂变产物数量 56
3.2.4.1 堆芯状况 56
3.2.4.2 堆芯释放份额 57
3.2.4.3 堆芯损坏评价方法 61
3.2.5 裂变产物从堆芯向大气环境的释放 64
3.2.6 基于工况的场外后果快速评价 68
参考文献 70
第4章 风场模式 72
4.1 概述 72
4.1.1 气象要素简介 72
4.1.1.1 风 72
4.1.1.2 气温(T)与位温(θ) 73
4.1.1.3 气压 74
4.1.1.4 太阳辐射 74
4.1.1.6 下垫面 75
4.1.1.7 大气稳定度 75
4.1.1.5 云 75
4.1.1.8 科氏力 78
4.1.1.9 大气湍流 82
4.1.1.10 大气边界层 83
4.1.1.11 粗糙度Z0 87
4.1.1.12 地转风 88
4.1.1.13 湍流扩散参数 91
4.1.2 风场模式简介 95
4.1.3 模式的数值解法 97
4.2 风场诊断模式 103
4.2.1 风场诊断模式原理 103
4.2.2 地形随动坐标系下的风场诊断模式 105
4.2.3 应用实例 106
4.3.1 模式方程组 112
4.3 风场预报模式 112
4.3.2 地形随动坐标系下的模式方程组 113
4.3.3 模式的边界条件 114
4.3.3.1 模式底部的边界条件 114
4.3.3.2 模式顶部的边界条件 115
4.3.3.3 模式的侧边界条件 115
4.3.4 应用实例 115
4.3.4.1 某些气象要素参数化的处理方法 115
4.3.4.2 某些气象要素的预报方法 118
4.3.4.3 风场资料同化的处理方法 119
4.3.4.4 数值算法 120
4.3.4.5 小尺度风场的预报方法新探 128
4.3.5.1 数值试验方案 129
4.3.5 风场预报模式的检验 129
4.3.5.2 对比结果和分析 130
4.3.5.3 结论 136
参考文献 141
第5章 扩散模式 143
5.1 描述污染物扩散的两种方法 143
5.1.1 欧拉法 143
5.1.2 拉格朗日法 144
5.1.2.1 泰勒(Taylor)公式 145
5.1.2.2 随机游走模式 150
5.2 高斯模式的应用与分析 153
5.2.1 高斯模式的基本原理 153
5.2.2 湍流扩散参数σy和σz的确定 155
5.2.3 抬升高度 156
5.2.4 地面浓度与最大地面浓度 159
5.2.5 高斯模式的适用范围 161
5.3 随机游走粒子-烟团模式 161
5.3.1 模式的基本原理 161
5.3.1.1 平均风场资料 162
5.3.1.2 湍流场参数确定 162
5.3.1.3 粒子-烟团模式的耦合 164
5.3.1.4 排放初始过程处理 165
5.3.1.5 边界层时间变化对扩散的影响 166
5.3.1.6 干湿沉积作用的处理 167
5.3.2.1 模式方程的离散化 168
5.3.2 模式数学处理 168
5.3.1.7 多核素扩散处理 168
5.3.2.2 粒子-烟团的边界处理 169
5.3.2.3 计算结果的拟合函数表达 169
5.3.3 基本性能测试 169
5.3.3.1 粒子-烟团耦合方法测试 170
5.3.3.2 边界层高度的时间变化处理 173
5.3.4 模式应用实例 174
5.3.5 结论 180
参考文献 181
第6章 剂量模式 182
6.1 剂量模式概述 182
6.1.1 剂量模式解决的问题 182
6.1.3 照射途径与防护行动 183
6.1.2 事故阶段的划分 183
6.1.4 防护行动及其模拟方法 184
6.1.5 用于模拟的主要参数 187
6.2 应急阶段防护行动评价 188
6.2.1 假定条件 188
6.2.2 描述应急阶段防护行动的参量 189
6.2.3 照射途径和剂量方程 190
6.2.4 应急阶段的时段划分 190
6.2.5 防护行动方案的实例 191
6.2.6 远距离烟云外照射剂量 192
6.2.7 地面照射剂量 194
6.2.8 烟云吸入内照射剂量 195
6.2.9 服用稳定碘后的放射性碘的吸入剂量 196
6.2.10 近距离烟云外照射剂量 197
6.2.11 撤离过程中的剂量 200
6.2.12 应急阶段剂量累积 202
6.3 应急阶段行动建议 204
6.3.1 假定条件 204
6.3.2 两天内的预计吸收剂量 204
6.3.3 隐蔽的可防止剂量 206
6.3.4 撤离的可防止剂量 207
6.3.5 服用稳定碘的可防止剂量 208
6.4 中长期阶段防护行动评价 208
6.4.1 假定条件 209
6.4.2 地面照射剂量 210
6.4.3 再悬浮吸入内照射剂量 211
6.4.4 剂量累积 212
6.5 中长期阶段行动建议 213
6.5.1 未去污时避迁的可防止剂量 213
6.5.2 去污后的避迁可防止剂量 214
参考文献 215
第7章 后果评价方法的应用 217
7.1 后果评价软件系统 217
7.2 系统结构及软件平台 218
7.2.1 系统结构及硬件连接 218
7.2.2 系统软件平台 219
7.3.1 用户操作台基本功能 220
7.3 用户操作台 220
7.3.2 技术要求 221
7.3.3 输入控制 221
7.4 地图数字化和地理信息数据库 223
7.4.1 地图数字化 223
7.4.2 地图数据类型 224
7.4.3 地理信息数据库 225
7.5 评价程序基本功能 227
7.5.1 风场和大气扩散程序 227
7.5.2 剂量程序 227
7.6 结果输出和数据处理 227
7.6.1 评价结果绘图 227
7.6.2 空间关联查询 229
7.7 网络应用 230
7.6.3 常用图表的编辑和输出 230
参考文献 232
第8章 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RODOS 233
8.1 背景与目标 233
8.2 系统结构框架 236
8.3 项目的组织 237
8.4 STEPS系统 239
8.4.1 概述 239
8.4.2 系统功能 239
8.5 应急防护措施的决策分析 240
8.6 不确定性分析与数据同化 243
8.6.1 放射性释放源项 243
8.6.2 大气扩散计算 245
8.6.3 其他方面 246
8.7 RODOS 4.0 247
8.7.1 RODOS PV 4.0 247
8.7.2 RODOS PRTY 4.0 250
8.7.3 独立软件程序 252
8.8 RODOS的安装运行 252
8.9 未来发展 253
8.10 RODOS在我国的引进与开发应用 254
参考文献 258
第9章 后果评价方法发展展望 259
9.1 国内技术现状 259
9.2 我国后果评价领域展望 262
参考文献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