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概说 7
第一节藏象的含义 7
一、藏象的含义 7
二、藏象与脏腑的异同 7
三、脏与腑的不同特性 8
第二节藏象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9
第三节研究藏象学的重要意义 9
一、学科建设意义 9
二、理论意义 10
三、临床意义 10
第二章藏象学的形成与发展 12
第一节藏象学形成的基础 12
一、古代的解剖素材积累 12
二、长期的生活观察 19
三、大量的临床实践 19
四、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20
一、对脏腑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28
第二节藏象学的发展 28
二、对脏腑病变规律的认识 34
三、对脏腑用药规律的认识 35
四、脏腑治法的不断丰富 36
第三章藏象学的相关 39
理论 39
第一节经络学说 39
一、气 41
第二节气血津液学说 41
二、血 45
三、血与气的关系及气血同病 47
四、津液 48
五、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50
第三节精神 51
一、精 51
二、神 52
三、精、神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56
一、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 57
第四节体质学说 57
二、体质与病因 60
三、体质与疾病的性质和转归 60
四、体质与治疗 61
一、心为君主,分有次第 62
二、脏腑相关,表里配属 62
第一节五脏一体 62
第四章藏象学的基本特点 62
三、藏泻相因,相反相成 63
四、开阖有度,启闭适时 64
五、经脉络属,循环流注 64
六、神形相倚,紧密联系 65
第二节天人一体 66
一、藏象与自然 66
二、藏象与时相 67
一、藏象与病因 69
第一节藏象与病因病机 69
第五章藏象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69
二、藏象与病机 71
第二节藏象与诊法、辨证 72
一、藏象与诊法 72
二、藏象与辨证 73
第三节藏象与治疗 74
第四节藏象与用药归经 76
一、对某一脏腑功能的专题讨论 78
二、探讨某些术语的概念 78
第一节理论探讨 78
第六章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 78
三、阐发各家理论 79
四、引用系统论、控制论等进行阐发 79
第二节临床研究 79
一、脏腑辨证方面 79
二、五脏治法 80
一、心的阴阳属性 87
第一节心与阴阳五行 87
第一章心 87
第二篇脏 87
二、心的五行属性 88
第二节心的特性 89
一、心主阳气 89
二、心恶热 89
三、心主喜 89
一、心主血脉 90
第三节心的功能 90
二、心主神志 91
三、心主汗液 91
四、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92
第四节心与面、舌 92
一、心与面 92
二、心与舌 93
第五节心与自然 93
一、心与夏季 93
三、心与年、月、日、时辰 94
二、心与春、秋、冬 94
第六节心与经络 96
一、心的经脉循行 96
四、心与地域 96
二、心经的络脉 97
三、心经的腧穴 97
第七节心与其他脏腑 99
一、心与肝 99
五、心经的病证 99
四、心经与其他经脉 99
二、心与肺 100
三、心与脾 102
四、心与肾 103
五、心与胆 104
六、心与胃 104
七、心与小肠 105
八、心与脑 105
一、外感病邪 106
第八节心病病因 106
二、情志失调 107
三、药物中毒 108
四、他脏病及 109
五、饮食嗜癖 110
六、劳逸不均 111
七、先天异常 112
第九节心病病机 112
一、神志不宁 112
三、心阴不足 113
二、心血亏耗 113
四、心气不足 114
五、心阳不振 114
六、血脉闭阻 114
七、饮邪内伏 116
第十节心病发病特点 116
一、表现部位特点 116
二、功能失调特点 117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118
三、体征变化特点 118
五、病因特点 119
六、体质、年龄、性别特点 120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121
第十一节心的主要病证 122
一、心胀 122
二、心疝 123
三、心咳 123
四、心积 123
五、心疳 124
六、心痿 124
七、心痹 124
八、心水 124
九、心风 125
十、心劳 125
十一、心悸 125
十三、心损 126
十二、心郁 126
十四、心绝 127
十五、心痛(真心痛) 127
十六、胸痹 127
十七、汗证 128
十八、不寐 129
十九、健忘 129
二十、癫狂 129
一、实证 130
第十二节心病辨证 130
二、虚证 136
三、兼证 143
四、相关病证 152
第十三节心病的治疗 158
一、治疗大法 159
二、常用方剂 164
三、常用药物 173
四、自然疗法 178
一、关于“心开窍于耳” 181
第十四节心专题讨论 181
二、关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183
三、关于“胃络通心”与“心胃同治” 185
第十五节心的现代研究进展 186
一、理论研究 186
二、临床实验研究 190
三、动物实验研究 199
四、临床研究 199
附:医论精选 202
第二章肝 207
第一节肝与阴阳五行 207
一、肝的阴阳属性 207
二、肝的五行属性 208
第二节肝的特性 209
一、肝主升发 209
二、肝喜条达 209
四、肝体阴而用阳 210
三、肝恶抑郁 210
五、肝主敷和 211
六、肝主怒 211
第三节肝的功能 212
一、肝主疏泄 212
二、肝藏血 216
三、肝藏魂 217
四、肝司生殖 218
一、肝与目 219
第四节肝与目、筋、爪甲、发 219
二、肝与筋 220
三、肝与爪甲 221
四、肝与发 221
第五节肝与自然 222
一、肝与春季 222
二、肝与夏、秋、冬 222
三、肝与年、月、日、时辰 223
一、肝的经脉循行 225
四、肝与地域 225
第六节肝与经络 225
二、肝经的络脉 226
三、肝经腧穴 226
四、肝经与其他经脉 228
五、肝经的主要病证 228
第七节 肝与其他脏腑 228
一、肝与心 228
二、肝与脾 228
三、肝与肾 230
四、肝与肺 231
五、肝与胆 232
第八节肝病病因 233
一、寒邪侵袭 233
二、郁怒伤肝 234
三、嗜食肥甘 235
四、他脏病及 235
五、气滞血瘀 236
一、疏泄失常 237
第九节肝病病机 237
二、升发异常 239
三、血不归藏 239
四、内风妄动 240
五、瘀血阻滞 241
第十节肝病发病特点 242
一、表现部位特点 242
二、功能失调特点 243
三、体征变化特点 244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244
五、病因特点 245
六、体质、年龄、性别特点 245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246
二、肝积 247
三、肝着 247
第十一节肝的主要病证 247
一、肝厥 247
四、肝咳 248
五、肝胀 248
六、肝水 248
七、肝痹 248
八、肝劳 249
九、肝疳 249
十、肝疟 249
十三、黄疸 250
十一、肝痫 250
十二、胁痛 250
十四、抽搐 251
十五、震颤 251
十六、梅核气 252
十七、惊恐 252
十八、疝气 252
第十二节肝病辨证 253
一、实证 253
二、虚证 276
三、兼证 283
四、相关病证 293
第十三节肝病的治疗 303
一、治疗大法 304
二、常用方剂 312
三、常用药物 318
四、自然疗法 327
一、关于肝为“罢极之本” 329
第十四节肝专题讨论 329
二、关于“肝生于左” 331
三、关于“女子以肝为先天” 332
第十五节肝的现代研究进展 334
一、理论研究 334
二、临床实验研究 343
三、动物实验研究 355
四、临床研究 358
附:医论精选 366
一、脾的阴阳属性 372
第三章脾 372
第一节脾与阴阳五行 372
二、脾的五行属性 373
第二节脾的特性 374
一、脾主升清 374
二、脾喜燥恶湿 374
三、脾不主时与脾旺四时 375
四、脾主中土 376
第三节脾的功能 376
一、脾主运化 376
二、脾主生血、统血 378
三、脾藏意 378
第四节 脾与口、唇、涎、肌肉、四肢 379
一、脾与口、唇 379
二、脾与涎 381
三、脾与肌肉、四肢 381
一、脾与长夏 382
第五节脾与自然 382
三、脾与年、月、日、时辰 383
二、脾与春、夏、秋、冬 383
四、脾与地域 385
第六节脾与经络 385
一、脾的经脉循行 385
二、脾经的络脉 386
三、脾经的腧穴 386
四、脾经与其他经络 389
二、脾与肝 390
三、脾与肺 390
五、脾经的主要病证 390
一、脾与心 390
第七节脾与其他脏腑 390
四、脾与肾 391
五、脾与胃 392
第八节脾病病因 394
一、外邪犯脾 394
二、情志异常 396
三、饮食所伤 397
四、劳逸伤气 398
五、痰饮、水气、瘀浊 398
六、药邪所伤 399
七、他脏病及 400
第九节脾病病机 401
一、运化失常 401
二、升降失常 404
一、表现部位特点 405
三、统摄无权 405
第十节脾病发病特点 405
二、功能失调特点 407
三、体征变化特点 408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409
五、病因特点 410
六、体质、年龄、性别特点 410
一、脾胀 411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411
第十一节脾的主要病证 411
二、脾泄 412
三、脾咳 412
四、脾瘅 412
五、脾痹 412
六、脾风 413
七、脾疟 413
八、肉痿 413
九、脾约 414
十、脾积 414
十一、慢脾风 414
十二、脾疳 415
十三、霍乱 415
十四、腹痛 416
十五、泄泻 417
十六、痞满 418
十七、臌胀 419
十八、水肿 420
十九、嗜睡 421
第十二节脾病辨证 421
一、虚证 421
二、实证 434
三、兼证 437
四、相关病证 444
一、治疗大法 449
第十三节脾病的治疗 449
二、常用方剂 454
三、常用药物 458
四、自然疗法 467
第十四节脾专题讨论 470
一、关于“脾宜升则健” 470
二、关于“阴火” 472
第十五节脾的现代研究进展 473
一、理论研究 473
二、临床实验研究 482
三、动物实验研究 496
四、临床研究 501
附:医论精选 504
第四章肺 510
第一节肺与阴阳五行 510
一、肺的阴阳属性 510
二、肺的五行属性 511
第二节肺的特性 512
一、肺为华盖 512
二、肺为娇脏 512
三、肺喜清润,恶燥热 513
第三节肺的功能 513
一、肺主气,司呼吸 513
二、肺主宣发 514
三、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515
四、肺主治节,朝会百脉 516
六、肺主声 518
五、肺主魄 518
第四节肺与鼻、咽喉、皮毛 519
一、肺与鼻 519
二、肺与咽喉 519
三、肺与皮毛 519
第五节肺与自然 520
一、肺与秋季 520
三、肺与年、月、日、时辰 521
二、肺与春、夏、冬 521
四、肺与地域 523
第六节肺与经络 523
一、肺的经脉循行 523
二、肺经的络脉 524
三、肺经腧穴 524
四、肺经与其他经脉 525
五、肺经的主要病证 525
三、肺与肾 526
二、肺心脾 526
一、肺与心 526
第七节肺与其他脏腑 526
四、肺与肝 527
五、肺与大肠 527
六、肺与胃 527
七、肺与膀胱 528
第八节肺病病因 528
一、外邪犯肺 528
二、抑郁伤肺 530
三、饮食不节 530
四、痨虫蚀肺 531
五、瘀痰阻肺 532
六、病久及肺 533
第九节肺病病机 534
一、宣降失常 534
二、主气失调 536
一、表现部位特点 537
第十节肺病发病特点 537
三、通调失常 537
二、功能失调特点 538
三、体征变化特点 539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539
五、病因特点 540
六、体质、年龄、性别特点 540
第十一节肺的主要病证 541
一、肺咳 541
七、发病对间及治疗特点 541
二、肺胀 542
三、肺? 542
四、肺瘘 543
五、肺痹 543
六、肺积 544
七、肺疳 544
八、肺疝 544
十一、肺痫 545
十、肺痨 545
九、肺消 545
十二、肺水 546
十三、胸痛 546
十四、喘证 546
十五、哮证 547
十六、支饮 548
十七、悬饮 548
十八、溢饮 549
十九、失音 549
第十二节肺病辨证 550
一、实证 550
二、虚证 565
三、兼证 574
四、相关病证 581
第十三节肺病的治疗 592
一、治疗大法 594
二、常用方剂 599
三、常用药物 606
四、自然疗法 621
第十四节肺专题讨论 623
一、关于“肺朝百脉” 623
二、关于“肺主治节” 624
第十五节肺的现代研究进展 627
一、理论研究 627
二、临床实验研究 632
三、动物实验研究 642
四、临床研究 645
附:医论精选 651
第五章 肾 656
第一节肾与阴阳五行 656
一、肾的阴阳属性 656
二、肾的五行属性 657
第二节肾的特性 657
一、肾主封藏 657
三、肾主恐 658
二、肾恶燥 658
四、肾为水火之脏 659
第三节肾的功能 659
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659
二、肾主水液 661
三、肾主纳气 662
四、肾藏志 662
一、肾与唾 663
第四节 肾与唾、耳、发、腰、二阴、天癸 663
五、肾主骨、生髓、通脑 663
二、肾与耳 664
三、肾与发 664
四、肾与腰 664
五、肾与二阴 665
六、肾与天癸 665
第五节肾与自然 666
一、肾与冬季 666
三、肾与年、月、日、时辰 667
二、肾与春、夏、秋 667
第六节肾与经络 669
一、肾的经脉循行 669
四、肾与地域 669
二、肾经的络脉 670
三、肾经腧穴 670
四、肾经与其他经络 673
三、肾与肺 674
五、肾与膀胱 674
四、肾与脾 674
一、肾与心 674
二、肾与肝 674
第七节 肾与其他脏腑 674
五、肾经的主要病证 674
六、肾与胃 675
七、肾与三焦 675
八、肾与命门 676
一、房劳多产 677
第八节肾病病因 677
二、六淫伤肾 678
三、恐惧伤肾 679
四、久病及肾 679
五、禀赋不足 680
第九节 肾病病机 680
一、肾不固藏 680
二、开阖不利 682
三、摄纳无权 683
第十节肾病发病特点 684
一、表现部位特点 684
二、功能失调特点 685
三、体征变化特点 686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686
五、病因特点 687
六、体质、年龄、性别特点 687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688
第十一节 肾的主要病证 689
一、肾泄 689
二、肾胀 689
三、肾咳 689
四、肾哮 689
五、肾积 689
六、肾疳 690
七、肾着 690
八、肾喘 690
九、肾消 690
十、肾痹 691
十一、肾痿 691
十二、肾岩 691
十三、腰痛 692
十四、淋证 692
第十二节肾病辨证 693
一、实证 693
十六、肾劳 693
十五、遗尿 693
二、虚证 696
三、兼证 710
四、相关病证 710
第十三节肾病的治疗 718
一、治疗大法 720
二、常用方剂 725
三、常用药物 731
四、自然疗法 741
第十四节肾专题讨论 744
一、关于肾精、肾气、肾阴、肾阳 744
二、关于“肾实证”与“泻肾法” 746
三、关于“补肾法” 750
第十五节 肾的现代研究进展 753
一、理论研究 753
二、临床实验研究 757
三、动物实验研究 765
四、临床研究 770
附:医论精选 776
第三篇 腑 783
第一章小肠 783
第一节小肠与阴阳五行 783
一、小肠的阴阳属性 783
二、小肠的五行属性 783
一、小肠主受盛与化物 784
三、小肠主水道 784
二、小肠主泌别清浊 784
第三节小肠的功能 784
小肠主液 784
第二节小肠的特性 784
第四节小肠与自然 785
第五节小肠与经络 785
一、小肠的经络循行 785
二、小肠经的络脉 786
三、小肠经腧穴 786
五、小肠经的主要病证 788
四、小肠经与其他经脉 788
一、小肠与心 789
二、小肠与胃 789
三、小肠与大肠 789
四、小肠与三焦 789
五、小肠与脾 789
第七节小肠病病因 789
一、饮食积滞 789
第六节小肠与其他脏腑 789
二、他脏病及小肠 790
第八节小肠病病机 790
一、化物失常 790
二、泌别失调 790
第九节小肠病发病特点 790
一、表现部位特点 790
一、腹痛(见脾的主要病证) 791
第十节小肠的主要病证 791
六、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791
二、肠鸣 791
三、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791
五、体质、年龄、性别的特点 791
四、病因特点 791
二、功能失调特点 791
三、泄泻(见脾的主要病证) 792
第十一节小肠病辨证 792
一、实证 792
二、虚证 793
小肠虚寒 793
第十二节小肠病治疗 793
一、治疗大法 793
二、常用方剂 794
三、常用药物 794
四、自然疗法 798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799
第十三节小肠专题讨论 799
附:医论精选 800
第二章胆 801
第一节胆与阴阳五行 801
一、胆的阴阳属性 801
二、胆的五行属性 801
第二节胆的特性 801
第三节胆的功能 802
一、贮藏和排泄胆汁 802
二、胆主决断 802
第四节胆与色、味、视、听 802
一、胆与色 802
三、胆与视 803
第五节胆与自然 803
二、胆与味 803
第六节胆与经络 804
一、胆的经脉循行 804
二、胆经的络脉 804
三、胆经腧穴 805
四、胆与胃 810
三、胆与脾 810
二、胆与心 810
一、胆与肝 810
第七节胆与其他脏腑 810
五、胆经的主要病证 810
四、胆经与其他经络 810
五、胆与脑 811
六、胆与三焦 811
第八节胆病病因 811
一、蛔虫逆行 811
一、胆火上炎 812
第九节胆病病机 812
二、胆气横逆 812
三、肝胆湿热 812
四、肝病及胆 812
三、卒受惊恐 812
二、饮食不节 812
五、六淫外感 812
三、体征变化特点 813
六、体质、年龄、性别特点 813
五、病因特点 813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813
二、功能失调特点 813
一、表现部位特点 813
第十节胆病发病特点 813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814
第十一节胆的主要病证 814
一、胆胀 814
二、胆咳 814
三、胆瘅 814
一、实证 815
第十二节胆病辨证 815
四、胆黄 815
六、蛔厥 815
五、胆厥 815
二、虚证 820
三、兼证 821
四、相关病证 821
第十三节胆病的治疗 826
一、治疗大法 826
二、常用方剂 826
三、常用药物 827
四、自然疗法 829
第十四节胆的专题讨论 830
关于“十一脏取决于胆” 830
附:医论精选 830
第二节 胃的特性 832
二、胃的五行属性 832
一、胃主降 832
一、胃的阴阳属性 832
第一节 胃与阴阳五行 832
第三章 胃 832
二、胃喜润恶燥 833
第三节 胃的功能 833
一、胃为仓廪之官 833
二、胃主受纳水谷 833
二、胃与吐物 834
一、胃与味 834
第四节 胃与味、吐物、二便 834
三、胃主腐熟水谷 834
三、胃与二便 835
第五节 胃与自然 835
第六节 胃与经络 836
一、胃的经脉循行 836
二、胃经的络脉 837
三、胃经腧穴 837
四、胃经与其他经脉 842
五、胃经的主要病证 842
五、胃与小肠 843
四、胃与心 843
六、胃与大肠 843
第七节 胃与其他脏腑 843
二、胃与肝 843
一、胃与脾 843
三、胃与胆 843
一、外感邪气 844
四、他病及胃 844
二、饮食失宜 844
三、肝气犯胃 844
第八节 胃病病因 844
八、胃与肾 844
七、胃与肺 844
第九节 胃病病机 845
一、胃火不足 845
二、胃不受纳 845
三、胃失和降 845
第十节 胃病发病特点 845
一、表现部位特点 845
六、体质、年龄、性别特点 846
五、病因特点 846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846
三、体征变化特点 846
二、功能失调特点 846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846
第十一节 胃的主要病证 847
一、胃痛(胃脘痛) 847
四、胃痈 848
五、胃喘 848
六、呕吐 848
三、胃咳 848
二、胃胀 848
七、反胃 849
八、吐酸 850
九、嘈杂 851
十、呃逆 851
十一、嗳气 852
十二、吐血 852
一、实证 853
第十二节 胃病辨证 853
十四、宿食 853
十三、胃缓 853
二、虚证 859
三、兼证 862
四、相关病证 868
第十三节 胃病的治疗 869
一、治疗大法 869
二、常用方剂 871
三、常用药物 873
四、自然疗法 881
第十四节 胃的专题讨论 882
一、关于“胃气” 882
二、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 884
三、心下痛与胃脘痛 885
附:医论精选 886
第二节大肠的特性 887
二、大肠的五行属性 887
一、大肠主津 887
第一节大肠与阴阳五行 887
一、大肠的阴阳属性 887
第四章大肠 887
二、大肠主矢气 888
第三节大肠的功能 888
大肠主传化糟粕 888
第四节大肠与经络 888
一、大肠的经脉循行 888
二、大肠经的络脉 889
三、大肠经腧穴 889
四、大肠经与其他经脉 891
五、大肠经的主要病证 891
一、表现部位特点 892
第七节大肠病发病特点 892
二、变化失常 892
一、传导失常 892
第六节大肠病病机 892
三、他脏病及 892
二、饮食失节 892
一、暑湿热毒蕴结 892
第五节大肠病病因 892
二、功能失调特点 893
三、体征变化特点 893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893
五、病因特点 893
六、体质、年龄、性别的特点 893
七、发病时间 893
八、治疗特点 893
第八节大肠的主要病证 893
一、大肠胀 893
二、大肠泄 893
三、大肠咳 893
一、实证 894
第九节大肠的辨证 894
四、肠痈 894
五、肠覃 894
二、虚证 895
第十节大肠病的治疗 897
一、治疗大法 897
二、常用方剂 897
三、常用药物 899
四、自然疗法 902
附:医论精选 903
第十一节大肠专题讨论 903
关于“肠道易实” 903
第五章膀胱 905
第一节膀胱与阴阳五行 905
一、膀胱的阴阳属性 905
二、膀胱的五行属性 905
第二节膀胱的特性 905
二、排泄小便 906
第三节膀胱的功能 906
一、贮存尿液 906
第四节膀胱与自然 907
第五节膀胱与经络 907
一、膀胱的经脉循行 907
二、膀胱经的络脉 907
三、膀胱经腧穴 908
四、膀胱经与其他经脉 915
五、膀胱经的主要病证 916
第六节膀胱与其他脏腑 916
一、膀胱与肾 916
二、膀胱与肺 916
三、膀胱与大小肠 916
第七节膀胱病病因 916
一、湿热寒毒 916
一、表现部位特点 917
第九节膀胱病的发病特点 917
二、膀胱不利 917
第八节膀胱病病机 917
二、他脏病及膀胱 917
一、膀胱不约 917
六、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918
二、膀胱咳 918
一、膀胱胀 918
第十节膀胱的主要病证 918
五、体质、年龄、性别的特点 918
四、病因特点 918
三、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918
二、功能失调特点 918
三、膀胱痹 919
四、淋证(见肾的主要病证) 919
五、遗尿(见肾的主要病证) 919
六、癃闭 919
第十一节膀胱病辨证 919
一、实证 919
第十二节膀胱病的治疗 921
二、虚证 921
二、常用方剂 922
一、治疗大法 922
第十三节膀胱专题讨论 923
膀胱气化与肾之气化 923
附:医论精选 924
一、三焦的阴阳属性 925
第二节三焦的特性 925
二、三焦的五行属性 925
第一节三焦与阴阳五行 925
第六章三焦 925
第三节三焦的功能 926
一、主持诸气 926
二、通行水道 926
第四节三焦与脏腑 926
第五节三焦与经络 927
一、三焦的经脉循行 927
三、三焦经腧穴 928
二、三焦经的络脉 928
四、三焦经与其他经脉 930
五、三焦经的主要病证 931
第六节三焦病病因 931
一、肾之气化失常 931
二、脏腑病变影响 931
第七节三焦病病机 931
一、气化失常 931
二、决渎失常 931
四、三焦咳 932
第九节 三焦病的辨证与治疗 932
五、三焦郁 932
第八节 三焦经的主要病证 932
三、三焦约 932
二、三焦病 932
一、三焦胀 932
第十节三焦专题讨论 933
三焦与上焦、中焦、下焦辨 933
附:医论精选 935
第一节脑的特性 939
一、脑为髓海 939
二、脑为诸阳之会 939
第四篇奇恒之府及心包、命门、精室第一章脑 939
二、脑领肢体 940
一、脑与十二正经 940
第三节脑与经络 940
一、贮藏脑髓 940
第二节脑的功能 940
三、脑通七窍 940
二、脑与奇经八脉 941
第四节脑与脏腑 941
一、脑与心 941
二、脑与肾 941
第五节脑病病因 941
一、禀赋异常 941
二、创伤 941
二、脑络瘀阻 942
一、髓海不足 942
三、浊邪上干 942
三、劳损 942
四、外感六淫、疫毒 942
第六节脑病病机 942
第七节脑病发病特点 943
一、表现部位特点 943
二、功能失调特点 943
三、体征变化特点 943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943
五、病因特点 943
六、体质、年龄的特点 943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943
第八节脑的主要病证 943
一、脑风 943
二、脑鸣 943
三、脑烁 943
七、脑逆头痛 944
八、眩晕 944
五、脑骨伤 944
六、脑长头大 944
四、脑漏 944
九、中风 945
第九节脑病辨证 945
一、实证 945
二、虚证 945
三、相关病证 946
第十节脑病的治疗 947
一、治疗大法 947
二、常用方剂 948
第十一节脑专题讨论 951
关于“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 951
附:医论精选 952
三、化生血液 955
二、滋养骨骼 955
第一节髓的功能 955
第二章髓 955
一、充养脑窍 955
第二节髓与脑、脊柱、骨骼 956
一、髓与脑 956
二、髓与脊柱 956
三、髓与骨骼 956
第三节髓与经络 956
一、髓与十二经脉 956
二、髓与奇经八脉 957
第四节髓与脏腑 957
一、髓与肾 957
二、髓与肝 957
三、髓与脾 957
三、外伤、疮疡 958
一、邪毒内陷 958
第六节髓病病机 958
一、痨虫侵袭 958
第五节髓病病因 958
二、脑病所及 958
三、体征变化特点 959
六、治疗特点 959
四、病因特点 959
五、体质、年龄、性别的特点 959
二、功能失调特点 959
一、表现部位特点 959
第七节髓病发病特点 959
二、髓道空虚 959
第八节髓的主要病证 960
一、髓疸 960
二、髓黄 960
三、髓蒸 960
第九节髓病辨证 960
第十节髓病的治疗 961
附:医论精选 961
三、保护内脏 962
二、支持形体 962
第二节骨与经络 962
第三章骨 962
第一节骨的功能 962
一、贮藏骨髓 962
第三节骨病病因 963
一、创伤 963
二、邪毒内染 963
三、禀赋不足 963
第四节骨病病机 964
一、外邪侵袭 964
二、气血失运 964
三、经络失和 964
四、脏腑失调 965
第五节骨病发病特点 965
一、表现部位特点 965
二、功能失调特点 965
三、体征变化特点 965
第六节骨的主要病证 966
七、治疗特点 966
一、骨节烦疼 966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966
六、体质、年龄、性别的特点 966
五、病因特点 966
二、骨极 967
三、骨枯髓减 967
四、骨绝 967
五、骨蒸 967
六、骨痛 967
七、骨厥 968
八、骨痿 968
九、骨痹 968
十、骨瘤 968
十一、骨癫疾 968
十五、骨折 969
十四、附骨痈 969
十二、骨节闪脱 969
十三、骨疽 969
第七节骨病的治疗 970
一、治疗大法 970
二、常用方剂 972
三、自然疗法 973
一、运行气血的路径 975
二、全身状态的反映 975
第一节脉的功能 975
第四章脉 975
第二节脉与经络 976
一、脉气与经气 976
二、脉体与经脉 976
第三节脉与脏腑 976
一、脉与心 976
二、脉与肺 976
一、脉道不利 977
第四节脉病病因病机 977
四、脉与脾 977
三、脉与肝 977
二、血行迟缓 978
第五节脉病发病特点 978
一、表现部位特点 978
二、功能失调特点 978
三、体征变化特点 978
第六节脉的主要病证 978
一、脉痹 978
二、脉极 978
三、脉绝 979
四、脉厥 979
五、脉痿 979
六、脉蒸 979
七、无脉 979
第八节脉病的治疗 980
二、气血虚弱 980
第七节脉的辨证 980
一、脉道闭阻 980
第五章女子胞 981
第一节女子胞的功能 981
一、主持月经 981
二、孕育胎儿 982
第二节女子胞与经络 982
一、女子胞与冲脉 982
三、女子胞与督脉 983
二、女子胞与任脉 983
四、女子胞与带脉 984
五、女子胞与十二经脉 984
第三节女子胞与脏腑 985
一、女子胞与肝 985
二、女子胞与脾 985
三、女子胞与肾 985
二、痰湿瘀血 986
一、寒湿内侵 986
第四节女子胞病病因 986
三、七情内郁 987
四、房劳外伤 987
第五节女子胞病发病特点 987
一、表现部位特点 987
二、功能失调特点 987
六、体质、年龄特点 988
五、病因特点 988
四、发病季节气候特点 988
三、体征变化特点 988
七、发病时间及治疗特点 989
第六节女子胞的主要病证 989
一、月经病 989
二、胎产病 991
第七节女子胞病辨证 992
一、实证 992
二、虚证 993
一、治疗大法 995
第八节女子胞病的治疗 995
二、常用方剂 996
三、常用药物 997
四、自然疗法 998
附:医论精选 998
第六章心包 999
第一节心包的功能 999
第二节心包与经络 999
一、心包的经脉循行 999
二、心包经的腧穴 1000
三、心包经的主要病证 1001
第三节心包病病因 1001
一、外感热毒 1001
二、病邪内陷 1001
第四节心包病病机 1001
一、热入心包 1002
二、痰浊蒙蔽心包 1002
第五节心包病辨证 1002
第六节心包病的治疗 1003
第七章命门 1004
第一节命门的功能 1004
一、命门为元气之所系 1004
二、命门为水火之宅 1004
三、命门与三焦 1005
第三节命门与阴器、精室 1005
四、命门与女子胞 1005
二、命门与脾 1005
一、命门与肾 1005
第二节命门与脏腑 1005
第四节命门与经络 1006
第五节命门病病因 1006
第六节命门病病机 1006
第七节命门的辨证 1006
一、命门火旺 1006
一、治疗大法 1007
二、命门火衰 1007
第八节命门病的治疗 1007
二、常用方剂 1008
三、常用药物(参见肾) 1008
第九节命门专题讨论 1008
命门学说及意义 1008
一、主生精 1012
二、主泌精液 1012
第一节精室的功能 1012
第八章精室 1012
第二节精室与经络 1013
第三节精室与脏腑 1013
一、精室与肾 1013
二、精室与肝 1013
三、精室与命门 1013
第四节精室病病因 1013
一、血精 1014
第七节精室的主要病证 1014
第六节精室病发病 1014
第五节精室病病机 1014
二、脓精 1015
三、少精 1015
四、精冷 1015
五、精清 1015
六、精瘀 1015
七、精液不液化 1015
第八节精室病辨证 1015
第九节精室病的治疗 1015
一、治疗大法 1015
二、常用方剂 1016
三、常用药物 1016
四、自然疗法 1016
方剂索引 1017
主要参考书目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