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文学总论 1
第三编 中古文学史 1
第一章 汉高创业与楚声之文学 1
卷四 1
第六章 经术变迁与文学之影响 1
第一节 古学派之兴 1
卷五 1
第十六章 南北朝佛教之势力及文笔之分途 1
第一节 儒道与佛教之争 1
卷六 1
第四编 近古文学史 1
第一章 唐初文学与隋文学之余波 1
卷三 1
卷七 1
第五章 大历文学 1
第一节 韦应物与刘长卿 1
卷八 1
第十章 宋文学之大势及五代文学之余波 1
第一节 宋文学总论 1
卷九 1
第十七章 辽金文学 1
卷十 1
第五编 近世文学史 1
第一章 清初遗臣文学 1
第一节 侯魏之古文 1
卷一 1
第二编 上古文学史 1
第一章 邃古文学之渊源 1
第一节 名与字之起原 1
第一节 中国古来文学之定义 1
第一章 文学之定义 1
第一编 绪论 1
卷二 1
第一节 秦博士之余势 2
第二章 博士派之文学 2
第二节 诗之起原 3
第二节 外国学者论文学之定义 3
第二节 钱吴之诗 3
第二节 贾谊 3
第二节 今古学派之争及其混合 4
第三节 文学研究法 4
第二节 南北朝文笔之分 4
第二节 五代文学之余波 4
第三节 龟错贾山 5
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 5
第二节 唐初之风尚与陈隋文人 5
第一节 班氏父子 6
第七章 二班与史学派 6
第三节 宋初古文 6
第三节 黄宗羲顾炎武 6
第三节 散文之起原 6
第四节 文学之分类 6
第二章 五帝文学 7
第一节 黄帝正名及仓颉造字 7
第十八章 元文学及戏曲小说之大盛 7
第三节 太宗之文翰及十八学士 7
第三章 贵族之倡导 7
第一节 元之诗文 7
第一节 楚元王 7
第十七章 元嘉文学 9
第一节 颜谢 9
第二节 吴王濞 9
第一节 总论 9
第二章 文字之起原及变迁 9
第一节 韩柳古文之渊源 9
第六章 韩柳古文派 9
第二节 蔡邕 9
第二节 黄帝时文学及于后来之影响 9
第四节 九僧与西昆体 10
第一节 王士祯与诗 10
第三节 梁孝王武 10
第四节 经术之统一及小学 10
第二章 康熙文学 10
第二节 字音之变迁 12
第三节 唐虞文学 12
第八章 东京之词赋与诗体 12
第一节 冯衍 12
第二节 范晔与史学 13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 13
第十一章 庆历以后之古文复兴 14
第二节 张衡 14
第二节 元之词曲杂剧 14
第一节 庆历前后之风尚与西昆派之反动 14
第五节 诸史之纂集 14
第二节 方苞与古文 15
第一节 禹之功烈与文学 15
第三章 夏商文学 15
第四节 淮南王安 16
第十八章 永明文学 16
第四章 武帝时代文学之全盛 17
第一节 武帝之文翰 17
第二章 上官体与四杰 17
第一节 上官体 17
第三节 字形之变迁 17
第三节 傅毅李尤 17
第三章 乾嘉文学 18
第一节 汉学及考证学之盛 18
第二节 夏之杂文学 18
第二节 王杨卢骆四杰 19
第四节 崔骃父子及其以后之词赋 19
第三节 韩门诸子 19
第二节 经术派 20
第三节 商文学 20
第四节 字义之变迁 21
第二节 乾嘉诗体 21
第二节 欧阳修 22
第一节 武后时文学之盛 22
第三章 武后及景龙时文学 22
第五节 诗歌乐府之新体 22
第三节 元之小说 22
第一节 元白与刘白 23
第四章 周之建国及春秋前之文学 23
第一节 周初文学 23
第三节 历史派 23
第七章 元和长庆间之诗体 23
第二节 珠英学士与沈宋 24
第三节 桐城派及阳湖派之古文 24
第一节 梁初文学及诸帝之词翰 24
第十九章 梁文学 24
第五节 字类分析与文章法 24
第二节 永明体之余势 25
第二节 周之制作与周公 25
第一节 总论 26
第三章 古今文学之大势 26
第十九章 明初文学 26
第一节 明初古文 26
第三节 曾巩王安石 26
第三节 成康以后之文学 27
第四节 词赋派 27
第九章 王充与评论派之文学 27
第四节 骈文及词体 28
第三节 陈子昂与富吴体 29
第十章 佛教之输入 30
第二节 李贺刘枣强 30
第一节 牟融理惑论 30
第四节 宣王中兴及西周之文学 30
第二节 反切之始 31
第二节 时势与作者 31
第三节 文选与诗文评 31
第五节 纵横派 31
第四节 刘知几 32
第三节 孟郊贾岛 32
第一节 曹氏父子之文学及建安七子 33
第二节 明初之诗 33
第六节 滑稽派及小说 33
第十一章 建安体与三国文学 33
第四章 清代之戏曲小说 33
第五章 孔子与五经 34
第一节 孔子正名与删述之渊源 34
第四节 三苏 34
第五节 景龙文学 34
第四节 张籍姚合 35
第三节 精神上之观察 35
第二节 诗与文学 36
第二十章 陈文学 37
第七节 小学派 37
第四章 开元天宝之文学 37
第一节 开元天宝文学总论 37
第五章 道咸以后之文学及八股文之废 38
第二节 吴蜀文学 38
第二节 燕许 38
第八节 新声乐府 38
第四章 中国文学之特质 38
第一节 文字最古之特质 38
第三节 书与文学 39
第二十章 台阁体 39
第一节 杜牧 39
第八章 晚唐文学 39
第二节 美之特质 40
第十二章 魏晋老庄学派及名理之影响 40
第一节 正始文学 40
第九节 诗歌 40
第十二章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40
第一节 何李 41
第二十一章 北朝文学 41
第五章 古来关于文学史之著述及本编之区分 41
第三节 李杜 41
第二十一章 弘正文学 41
第一节 北魏文学 41
第四节 易与文学 42
第一节 盐铁论 42
第五章 昭宣以后之文学 42
第二节 温李 42
第二节 竹林七贤 43
第二节 王褒 44
第二节 北齐文学 44
第五节 礼与文学 45
第三节 匡衡 46
第一节 周张程朱之道学派文体 46
第十三章 道学派与功利派之文体 46
第二节 王守仁 47
第三节 三十六体及唐末四六 47
第四节 王孟高岑与当时之诗人 47
第四节 谷永 48
第十三章 太康文学 48
第一节 总论 48
第三节 北周文学 48
第六节 春秋与文学 48
第二节 二陆三张两潘一左 49
第二十二章 嘉靖万历文学 49
第一节 嘉靖八才子及归有光之古文 49
第五节 刘向父子 49
第四节 司空图与方干 51
第七节 孔子弟子传业 53
第五节 萧李诸人之古文 53
第六节 扬雄 54
第一节 南北思潮之混合及文体变革之动机 54
第二十二章 隋之统一及文学 54
第二节 永嘉永康之功利派文学 54
第二节 李王七子之诗体 54
第五节 唐风集与三罗 55
第十四章 晋之历史家与小说家 56
第六节 元结与箧中集 57
第二节 新声及律体之复盛 57
第六章 春秋时杂文体 57
第一节 陆范杨尤四大家 58
第十四章 南渡后之诗体 58
第十五章 永嘉以后之文学 58
第一节 刘琨郭璞与江左之风尚 59
第九章 五代词曲之盛 59
第三节 公安体与竟陵体 60
第二节 四灵诗派及严沧浪 61
第一节 总论 62
第七章 战国文学 62
第二节 陶潜 62
第二十三章 明之戏曲小说 63
第二节 杨墨 66
第三节 宋遗民诗体 66
第三节 孟荀 68
第十五章 宋四六 68
第十六章 宋之词曲小说 70
第一节 词体之变迁 70
第四节 庄周 71
第五节 纵横家及滑稽派 73
第六节 韩非 75
第七节 骚赋之兴起 77
第二节 平话及戏曲之渊源 78
第八章 秦文学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