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9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 1
9.1一阶电路和高阶电路 1
9.1.1动态电路 1
9.1.2分析动态电路的步骤 2
9.2电路动态过程的初始条件 2
9.2.1 电路的换路定则 2
9.2.2如何计算电路的初始条件 4
9.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
9.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
9.3.2时间常数 6
9.3.3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
9.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
9.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0
9.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1
9.5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3
9.5.1 R、C电路的全响应 13
9.5.2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15
9.6阶跃函数和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8
9.6.1阶跃函数 18
9.6.2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20
9.7.1 冲激函数 21
9.7冲激函数和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21
9.7.2阶跃函数、脉冲函数、冲激函数的关系 22
9.7.3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22
9.7.4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的关系 25
9.7.5 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跃变 26
9.8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8
9.8.1 R、L、C电路的方程及求解 29
9.8.2分三种情况讨论 30
9.9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及阶跃响应 34
9.9.1 R、L、C电路的方程及求解 34
9.9.2分三种情况讨论 35
9.10二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37
9.10.1 δ>ω0(R>2?L/C),非振荡过程 38
9.10.2δ>ω0(R<2?L/C),振荡过程 38
9.11卷积积分 39
9.11.1卷积积分的定义 39
9.11.2用卷积积分计算任意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39
习题 41
10拉普拉斯变换及网络函数 46
10.1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46
10.1.1概述 46
10.1.2拉普拉斯变换 46
10.2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48
10.2.2微分性质 49
10.2.3积分性质 49
10.2.1线性性质 49
10.2.4延迟性质 50
10.2.5卷积定理 51
10.3拉普拉斯反变换 52
10.4拉普拉斯变换在线性电路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56
10.4.1 电路元件特性方程的复频域形式 57
10.4.2电路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59
10.4.3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 59
10.5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63
10.5.1 网络函数的定义 63
10.6.1复频率平面 64
10.6复频率平面及网络函数的极点与零点 64
10.5.2网络函数的性质 64
10.6.2 网络函数的极点与零点 65
10.7零点、极点与冲激响应 65
10.8零点、极点与频率响应 66
10.9拉普拉斯变换法与正弦稳态相量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67
习题 69
11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73
11.1关联矩阵与节点电压方程 73
11.1.1关联矩阵 73
11.1.2 支路电压与节点电压的关联性质 75
11.1.3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75
11.2.1回路矩阵 79
11.2回路矩阵与回路电流方程 79
11.2.3支路电流与回路电流的关联性质 80
11.2.3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80
11.3割集矩阵与割集电压方程 82
11.3.1割集矩阵 82
11.3.2支路电压与割集电压的关联性质 83
11.3.3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83
11.4状态方程 85
11.4.1状态与状态变量 85
11.4.2状态方程 85
11.4.3状态方程的编写 86
11.4.4输出方程 88
习题 89
12二端口网络 92
12.1 二端口网络和多端口网络 92
12.2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及其相应参数 93
12.2.1 Y参数及相应的端口方程 93
12.2.2 Z参数及相应的端口方程 95
12.2.3 H参数及相应的端口方程 97
12.2.4 T参数及相应的端口方程 99
12.3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01
12.4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103
12.5二端口网络间的连接 105
12.5.1二端口的级联 105
12.5.2二端口的串联 107
12.5.3二端口的并联 109
12.6二端口网终的网络函数 110
12.6.1 无端接二端口的网络函数 110
12.6.2单端接二端口的网络函数 111
12.6.3双端接二端口的网络函数 112
12.6.4化有端接二端口为无端接二端口 112
习题 113
13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路 117
13.1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117
13.2由理想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运算电路 119
13.3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节点分析法 122
13.4负阻抗变换器 124
13.5 回转器 125
习题 126
14非线性电路 129
14.1非线性电路元件 129
14.1.1非线性电阻元件 129
14.1.2非线性电容元件 130
14.1.3非线性电感元件 131
14.2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法 132
14.2.1 简单串并联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法 132
14.2.2非线性电阻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图解法 133
14.3分段线性化方法 134
14.4小信号分析法 135
14.5牛顿—拉夫逊法 137
14.6非线性动态电路状态方程的列写 139
14.7求解自治电路的分段线性法 140
14.7.1 非线性电阻和线性电感构成的一阶非性线自治电路 141
14.7.2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容构成的一阶非线性自治电路 142
习题 144
15均匀传输线 147
15.1均匀传输线及其基本方程 147
15.1.1分布参数电路的基本概念 147
15.1.2均匀传输线及其基本方程 148
15.2均匀传输线方程的正弦稳态解 150
15.2.1正弦稳态情况下均匀传输线方程的通解 150
15.2.2已知始端电压和电流时均匀传输线方程的正弦稳态解 151
15.2.3已知终端电压和电流时均匀传输线方程的正弦稳态解 152
15.3均匀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行波 153
15.3.1均匀传输线方程的正弦稳态解对应的时间函数 153
15.3.2均匀传输线上的正向行波 154
15.3.3均匀传输线上的反向行波 155
15.4特性阻抗与传播常数 156
15.4.1均匀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156
15.4.2均匀传输线的传播常数 157
15.5波的反射与终端接特性阻抗的传输线 157
15.5.1波的反射与反射系数 157
15.6终端接任意阻抗的传输线 158
15.6.1终端开路的传输线 158
15.5.2终端接特性阻抗的传输线 158
15.6.2终端短路的传输线 159
15.6.3终端接任意负载的传输线 160
15.7无损耗均匀传输线 160
15.7.1 无损耗传输线的正弦稳态解 160
15.7.2终端开路的无损耗传输线 161
15.7.3终端短路的无损耗传输线 162
15.7.4终端接负载的无损耗传输线 164
15.7.5无损耗传输线的应用 165
15.8无损耗均匀传输线方程的通解 167
15.9.1 无损耗线与电压源接通时波的产生 168
15.9传输线上波的产生 168
15.9.2感应雷导致的传输线上的雷电波 169
15.10无损耗线上波的入射和反射 169
15.10.1 终端负载匹配时无损耗线上波的入射 169
15.10.2终端开路时无损耗线上波的入射和反射 170
15.10.3终端短路时无损耗线上波的入射和反射 171
15.11无损耗线上波的折射 172
15.11.1 两条不同无损耗线串联的情况 172
15.11.2终端接不匹配负载的情况 174
15.11.3 两条不同无损耗线间串联电感的情况 174
15.11.4无损耗线连接电容的情况 175
习题 175
A.1磁场与铁磁材料 177
附录A磁路 177
A.2磁路的基本概念 179
A.3磁路的基本定律 179
A.4直流磁路的计算 181
A.4.1无分支直流磁路的计算 181
A.4.2有分支直流磁路的计算 186
A.5交变磁通作用下磁路的损耗 187
A.5.1 涡流和涡流损耗 187
A.5.2磁滞损耗 188
A.6交流铁心线圈 188
习题 189
1B.1.1 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发展概况 191
B.1电流计算机辅助分析概况 191
附录B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简介 191
B.1.2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主要内容 192
B.1.3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思路和步骤 192
B.2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193
B.2.1 建立数学模型 193
B.2.2编制程序并计算 193
B.3基于PSPICE的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 195
B.3.1 PSPICE简介 195
B.3.2 PSPICE基本组成 195
B.3.3电路仿真基本步骤 196
B.3.4 PSPICE应用示例 196
习题参考答案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