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
第一章 绪论 7
第一节 作物育种之意义 7
第二节 作物育种之效果及需要 8
第三节 作物育种之可能 12
第四节 作物育种学与其他科学之关系 13
第二章 育种与进化 15
第一节 生物进化之证据 15
第二节 生物进化之动力 16
第三章 育种与变异 24
第一节 变异之种类 24
第二节 变异之遗传及原因问题 27
第三节 变异与育种之关系 32
第一节 孟德尔摩根学说及其批判 37
第四章 遗传之基本原理 37
第二节 米邱林李森科遗传学说 44
第五章 作物繁殖方法与育种之关系及育种方法提纲 58
第一节 作物繁殖方法与育种之关系 58
第二节 作物育种方法提纲 62
第六章 人工控制授粉法 67
第一节 人工自交法 67
第二节 人工杂交法 68
第三节 植物之不孕性 75
第七章 引种及驯化 79
第一节 引种及驯化之意义 79
第二节 引种及驯化之方法 81
第二节 品种检定之方法 88
第八章 地方品种检定 88
第一节 品种检定之意义 88
第九章 选择育种法 92
第一节 品种之混型状态及选择育种之意义 92
第二节 纯系说及其批判 92
第三节 混合选种法 96
第四节 系统选择法 98
第五节 营养繁殖作物之单本选择法 104
第六节 米邱林学者对选择育种法之评价 106
第十章 有性杂交育种法 109
第一节 有性杂交育种之意义 109
第二节 有性杂交育种之一般程序及方法 111
第三节 回交育种法 123
第四节 复式杂交法 125
第五节 杂种优势之利用 126
第六节 远亲杂交育种法 135
第十一章 营养杂交育种法 145
第一节 营养杂种之意义 145
第二节 营养杂种之变异及遗传 148
第三节 辅导法 155
第十二章 环境处理及春化法 159
第一节 旧育种家之突变利用与人工引变及其批判 159
第二节 环境处理之新意义 163
第三节 李森科之植物阶段发育学说及春化法 165
主要参考书 178
附录 新遗传学实验工作纲要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