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之路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力,郑有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1761698
  • 页数:7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中国共产党自建党80年来,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政策思想历史。

导言 1

一、“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2

二、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 4

三、历史启示 7

四、“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10

五、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4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16

第一节 关于小农经济要被社会化大生产取代的理论 16

第二节 民主革命中的农民理论 21

第三节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民粹派的早期批判 26

第四节 关于民主革命的新解释 31

第五节 关于土地国有化的重新认识 35

第六节 十月革命后联共(布)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9

第七节 合作制思想的演变 41

第一节 党建立初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47

一、党对农民问题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转变 47

第2章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921.7~1927.7) 47

二、关于农村经济的认识 51

三、对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的认识 54

四、对农民革命的认识 56

五、共产党人对“以农立国”论的批判 62

第二节 大革命前期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63

一、国共合作后第一年党对农民认识的全面拓展 64

二、农民同盟军思想的提出 69

三、党的土地纲领的初步确定 72

四、“五卅”运动后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74

第三节 大革命后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77

一、对北伐战争与农民运动关系的认识 78

二、围绕如何看待农民运动问题的激烈争论 79

三、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尖锐斗争 83

第3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6) 89

第一节 对于农村、农民在革命新道路中作用的认识 89

一、对大革命后期农村、农民工作的反思 89

二、毛泽东对农村、农民在民主革命道路中地位的认识 92

三、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农村、农民在民主革命道路中地位的认识 95

第二节 关于土地改革的认识和政策 105

一、对土地改革在中国革命中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 105

二、土地改革方针的确定 107

三、土地改革政策和方法 111

四、土地改革方针的转变 124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 126

一、对农民负担的认识 126

二、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 131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及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 135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背景 135

二、对中国农村性质的认识 136

三、关于研究农村经济的对象和方法 137

四、对“乡村改良运动”的批判 141

第4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45

第一节 关于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 147

一、对农民革命作用认识的深化 147

二、农民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150

三、毛泽东对梁漱溟理论的批评 152

四、代表农民利益和要求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原则 153

第二节 关于农村民主政权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154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推行“三三制” 155

二、乡村政权的改造 162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与实践 164

一、在“大仁政”前提下的军民兼顾、合理负担政策 165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农业税收制度 167

四、与民主建政相结合的整理乡村财政 170

三、农民负担摊派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170

五、战勤负担 172

第四节 关于减租减息的认识与实践 173

一、减租减息政策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173

二、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兴起 176

三、减租减息政策和措施的完善 182

第五节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实践 194

一、促进农业恢复发展的基本政策 194

二、“自己动手”,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 196

三、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 199

四、开展“吴满有运动”,提倡生产致富 201

五、鼓励农民和移民开垦荒地 205

六、发挥政府作用,兴修水利和抗灾救灾 206

七、发放农贷和推广科技 207

第六节 提倡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及其实践 209

一、提倡开展调查研究 209

二、延安农村调查团的调查情况和结论 211

三、中共西北局组织的农村调查及其结论 215

第5章 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219

第一节 对土地改革方针政策和步骤的认识 219

一、对土地改革认识的深化 219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演变 221

第二节 对土改以后“三农”问题的认识 232

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农民地位的认识 232

二、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评 235

三、关于农村的所有制结构 237

四、关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40

五、关于教育农民问题 243

第三节 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建立乡村民主政权 245

一、关于整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245

二、关于建立乡村民主政权 249

三、关于整顿村财政 255

第四节 对新形势下城乡关系的认识 259

一、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农村转向城市 260

二、“城乡互助”思想的提出 261

第五节 关于农民负担的认识和政策 265

一、关于农民负担与“战争第一”关系的认识 266

二、农业税制改革 269

三、规范战勤负担 272

第6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 278

第一节 关于土地改革认识及政策的变化 278

一、党对土地改革步骤、法规和办法的完善 279

二、党对富农政策的变化 282

二、关于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思想和政策 284

第二节 关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285

一、乡村基层政权的组建 285

二、改进乡村政府的工作 288

三、乡村党组织建设 289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 292

一、关于农业税的认识 292

二、关于乡村财政的认识 297

第四节 关于农业合作化的认识 305

一、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种不同思路 305

二、两种认识的统一 308

三、鼓励农民走合作道路的方针政策 311

四、对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认识 312

第五节 恢复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 315

一、对农村个体经济发展的认识 315

二、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的变化 318

三、关于农业科技作用的认识 321

一、对城乡关系的认识 322

第六节 关于城乡关系的认识 322

二、关于剪刀差问题的认识 324

三、关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认识 327

第7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331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农”问题的论述 331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的背景 331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有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334

三、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争论 339

一、对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势力”的批判和限制 341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展开 341

二、关于农业合作化速度的认识 345

三、关于农民两种倾向的认识和合作化的阶级路线 354

四、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两种认识:“好得很”与“糟得很” 362

第三节 关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366

一、关于合作社民主管理问题 366

二、关于合作社的计划编制问题 367

三、关于高级社经营规模的认识 369

四、“退社”风潮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73

一、对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等问题的认识 375

第四节 统购统销和农村商业 375

二、关于农村自由市场的认识 385

第五节 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394

一、关于农业计划的编制 394

二、《农业发展纲要》的提出 398

三、对农业生产和技术进步的认识 401

第六节 关于工农业关系的认识 407

一、关于国家从农民提取剩余的认识 407

二、“八大”前后对工农业关系的认识 409

三、关于城乡之间人口逆向流动的认识 411

第8章 “大跃进”时期(1958~1960) 415

第一节 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 416

一、认为农业可以实现“大跃进” 416

二、提出农业增长高指标 418

三、关于农业增产措施的认识 420

四、对农业科技的认识 423

第二节 “人民公社”——关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新认识 424

一、人民公社构想的提出 425

二、人民公社决议的形成 430

三、人民公社的两个“过渡” 434

四、徐水人民公社进行的共产主义试点 437

五、农村公共食堂的兴办与解散 442

六、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理论根源 448

第三节 对发展农村工业和城乡关系的认识 450

一、大力发展农村工业 451

二、人民公社运动中关于社办工业的认识 453

三、关于社办工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456

四、“大炼钢铁”波及农村 459

五、对城乡人口流动的认识 464

第9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 467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 468

一、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再认识 468

二、关于“包产到户”认识的分歧 471

三、关于自留地问题的认识 473

四、关于农村自由市场的认识 478

五、关于“自负盈亏”的认识 483

一、关于工农业关系的认识 486

第二节 关于农业地位的认识 486

二、对农村工业的认识 493

三、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认识 498

四、关于农产品价格问题的认识 504

第三节 对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认识 508

一、对压缩城市人口的认识 508

二、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去 511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和对阶级斗争的估计 516

一、“农业学大寨”的提出 516

二、关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520

三、“阶级斗争为纲”的提出 523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526

五、毛泽东对人民公社领导权的估计 529

六、关于成立“贫下中农协会” 531

第一节 “文革”前夕农业在战略思想中的地位 536

一、“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由抓农业转变为三线建设 536

第10章 “文革”和徘徊时期(1966~1978) 536

二、“备战备荒为人民”思想和“农业机械化”设想 545

三、“五七指示”蓝图 548

第二节 “左”倾错误对农村、农民的政治冲击 550

一、“文革”前夕农村混乱的“阶级”概念 550

二、“文革”中农村的政治动乱和少数农民的特殊政治地位 552

第三节 关于发展农业的三种思路 556

一、“农业学大寨”的主体思路 557

二、强调落实政策的务实思路 562

三、群众自发产生的“逆流”思路 565

第四节 强制和自发的两种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办法 567

一、城里人务农——“五七干校”和上山下乡 567

二、农民做工——70年代的社队工业 572

第五节 大力提高农村文教卫生水平 577

一、“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 577

二、农村教育的畸形发展 579

三、依附于政治斗争的文化生活 582

一、“普及大寨县”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惟一道路 584

第六节 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普及大寨县” 584

二、“普及大寨县”所反映的极“左”认识 589

第11章 农村改革启动时期(1978~1984) 601

第一节 加快农业发展 601

一、要先把农民这一头稳下来 601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 602

三、调整工农业发展关系 603

四、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607

第二节 对家庭承包经营的肯定 608

一、家庭承包经营:从不许到延长15年不变 608

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611

第三节 农村家庭经营运行中的政策讨论 615

一、允许雇工 615

二、允许购置拖拉机 618

三、发展农村专业户、联合体 619

第四节 撤社建乡 621

一、改革“政社合一”体制 621

二、乡镇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体制 622

三、生产大队、生产队向村民自治组织的转化 624

第五节 放开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和流通管制 626

一、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626

二、对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初步改革 628

三、恢复发展城乡集市贸易 629

第六节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多轮驱动 635

一、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635

二、乡镇企业多轮驱动 636

第12章 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时期(1985~1991) 638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638

一、关于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重大决策 638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分类推进 639

第二节 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 642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642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647

三、农村城镇化的启动 656

一、发展农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659

第三节 大力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659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观念的确立 662

三、树立大农业观念并大力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663

第四节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665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665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666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667

第一节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与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669

第13章 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92~2003) 669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70

二、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经营制度 671

三、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674

四、关于股份合作制 678

第二节 对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680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80

二、关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 682

三、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687

第三节 关于农民增收与减负 689

一、农民增收 690

二、减轻农民负担 692

三、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696

第四节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98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98

二、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 704

三、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706

一、关于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 709

第五节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709

二、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711

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713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715

第六节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716

一、村民自治 716

二、乡镇政务公开 718

第七节 党的十六大确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719

主要参考文献 724

后记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