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第一章 历代传承第一节 总论 1
第二节 诸祖列传 2
乙一总明三论宗旨 8
丙一明佛说教大意 8
三论玄义记科判甲一通序大归 8
丙二众生闻教起迷 9
丙三正标三论宗旨 11
丙四释其所以然 12
丙五分别优劣 13
丙六料简破收 13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14
丁一摧外道 14
丙一破邪 14
戊一释名略标 14
戊二别破外道 15
己一破天竺异执 15
庚一总标四执 15
第二章 此宗典籍第一节 所依经论 15
庚二别破四宗 16
辛一破邪因邪果 16
壬一叙异执 16
壬三正破 17
壬二评谬计 17
第二节 此宗章疏 18
癸一叙计 18
壬一叙异执 18
辛二破无因有果 18
下篇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第一章 教迹第一节 二藏 19
癸一难无因 19
壬二难破 19
癸二释计 19
癸二破自然 20
壬二批破 21
第二节 三轮 21
壬一叙异计 21
辛三破有因无果 21
辛四破无因无果 23
第三节 三时 23
庚一总标大科 24
己二排震旦众师 24
庚三总结四宗 24
壬一举僧肇研法 25
庚二正明排斥 25
辛一研法 25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 25
第二节 缘起性空 26
壬二举罗什研法 26
壬三约理研法 27
第三节 真俗二谛 28
一空有二谛 28
二于教二谛 29
庚二核人 29
三四重二谛 31
己一标立宗要 32
戊一立宗 32
丁二折毗昙 32
己二别叙宗源 33
一八不大意 33
第四节 八不义 33
戊二破斥 34
二八不略释 34
己三明其偏执 34
己一总标十门 34
三八不中道 35
庚一乖至道 35
己二别释十章 35
庚二扶众见 36
四中假义 38
庚三违大教 38
庚四守小筌 38
庚五迷自宗 39
庚六无本信 39
庚七有偏执 40
第五节 一乘义 40
庚八非学本 40
一略释名义 40
二总论开权显实 40
庚九蔽真言 41
三明乘方便乘真实 41
四明身方便身真实 42
庚十丧圆旨 42
第六节 佛性义 43
一略释名义 43
丁三排成实 43
戊一立宗 43
己一述宗义 43
二论本有始有义 44
己二寻部源 44
三无情有佛性义 45
戊二破斥 45
己一征前异说 45
己二今家判定 46
庚一总标十条 46
庚二别释十章 46
辛一旧序证 46
四论如来藏义 47
辛二依论证 48
辛三无大文 49
第三章 观智义第一节 明观行 50
一明三观 50
辛四有条例 50
辛五迷本宗 50
辛六分大小 52
二辨二观 52
三一观 53
第二节 辨二智 54
辛八无相即 54
辛七格优降 54
辛九伤解行 55
辛十检世人 56
壬一用天竺人的言论证明 56
第四章 论断证位次第一节 明位次 57
壬二用中国人的言论证明 57
戊三分优劣 58
己一总明诸部平等 58
庚一引跋摩偈释 58
第二节 论断证 58
庚二引龙树论释 58
庚三明空有皆能证道 59
庚一正明三品 60
己二明小乘优劣有三品 60
庚二会通二三 60
第三节 菩提与涅槃 60
庚二依佛经故应破 61
庚一有迷执就应破 61
第四节 佛身与佛土 61
己三明应破不应破 61
庚三立言不当故应破 62
丁四呵大执 62
戊一立宗 62
己一立大乘圆满 62
己二立五时二谛 63
己三叙述宗义 64
庚一有无破 69
庚二二见破 69
己一难大乘立宗 69
戊二破斥 69
庚三有得无得破 70
庚四断常破 70
己二难五时断教 71
庚一申正总非 71
辛一引申经论正意 71
辛二辨对机故诸经不同 73
辛一破三乘别教 74
庚二别破五时 74
辛二破三乘通教 75
辛三破抑扬教 76
辛四破同归教 77
辛五弹常住教 77
己三难真俗二谛 78
庚一评毗昙 78
庚二斥方广 78
庚三责成实 78
己四总结呵大执 79
丙二显正 80
丁一序说 80
丁二显正 80
戊一显人正 80
己一明有佛授记故是正师 80
己二斥成实师的廖解佛经 81
己一就世人显正 82
庚一就中国名德作证 82
戊二显法正 82
庚二就天竺学者作证 83
庚三就罗什自身作证 83
己二约教理显正 84
庚一略示 84
庚二广显 85
辛一约中道第一义谛显正 85
壬一离大小 85
壬三洗断常 86
壬二绝有无 86
壬四除是非 87
壬五息双非 87
壬六辨邪正 88
壬七无取舍 89
壬八冥诸见 89
壬九明随言生执者难化 89
壬十显无所得正观之宗 90
辛二就世俗谛显正 92
壬一明设方便门 92
癸二标体用二正 93
癸一明理唯一正 93
壬二开体用二正 93
癸三解释二正 94
子一就中释正 94
丑一双解体用二正 94
丑二偏释用正 95
丑三明立二正意 96
丑四三种正义 97
子二约观论释体用 97
丙一从体起用 98
丁一明体 98
乙一经论相资门 98
甲二别释众品 98
丁二起用 99
丁三明经论通别 100
丙二辨经论相资 101
丁一标经论能所 101
丁二开能所四句绞络 102
丁三正明经论相资 103
丙三摄用归体 103
丙一总叙造论因缘 106
乙二明造论缘起门 106
丙二别明诸部迷经 107
丁一总标诸部异执 107
丁二明初分二部 107
戊一初结集法藏时分二部 107
戊二对大乘见解不同分二部 109
戊三因大天五事分二部 110
戊四总结二部异执 113
戊一初破 114
丁三大众部分破 114
戊二再破 115
戊三三破 116
戊四四破 117
戊五结大众部分破 118
丁四上座部分破 118
戊一初破 118
戊二二破 119
戊三三破 120
戊四四破 120
戊六六破 121
戊五五破 121
戊七七破 122
戊八总结二十部分破 122
丁五五部和五百部 123
戊一正明五部 123
己一叙两种五师 123
己二和会五部与二十部 123
戊二明五百部 124
丁一正明造论破迷 125
丁二料简破取 125
丙三结造论缘起 125
乙三明诸部通别门 126
丙一标通别二论 126
丙二释通别二论 126
丁一就大乘论明通别 126
丁二就小乘论明通别 127
丙三别释三论通别 128
乙四立名不同门 128
丙一通辨众论立名不同 128
丙二别释四论立名不同 128
丁一通明诸经旨归 129
乙五宗旨不同门 129
丙一通辨经论旨归 129
丁二明论同经宗 130
丙二别明四论宗旨 131
丁一明《智论》宗旨 131
戊一正述《智论》宗旨 131
戊二释《大品》二慧 132
己一约前后释二慧 132
庚一就体用释前后 132
庚二就超凡越圣释前后 132
己三约菩萨位次释二慧 133
庚三就破二见释前后 133
己二约佛经次第释二慧 133
戊三料简同异 134
丁二辨《中论》宗旨 134
戊一标二谛为宗 134
戊二释二谛义 135
己一约自行释 135
己二约化他释 135
己二方广外道 136
己一诸部小乘 136
己三引证释 136
戊三明所为之缘 136
己三成实诸师 137
戊四引证 137
戊五辨名宗双彰 138
戊六释经说二谛意 138
己一略释 138
己二广解 139
丁三释《百论》宗旨 140
戊一正明论宗 140
丁四《十二门论》宗旨 141
戊二说明理由 141
乙六论破申不同门 142
丙一释破申义 142
丁一释破申义 142
丁二别释破申 142
丙二明四论破申不同 143
丁一正明破申不同 143
丁二释《百论》傍破内义 144
丁三释《中论》傍破外义 145
乙七别释三论门 146
丁四料简《百论》破收义 146
乙八三论通别门 147
丙一正明三论通别 147
丙二说明理由 148
丙三重释三论不同 149
丁一重释《十二门论》 149
丁二重释《中》、《百》二论 149
乙九明四论用假不同门 150
丙一标立四假 150
丙二释四假义 150
丙三正明四论用假不同 151
乙十四论对缘不同门 152
丙一正明对缘不同 152
丙二释其所以然 152
乙十一明三论破缘有利钝不同门 153
乙十二别释《中论》名题门 154
丙一总释三字 154
丁一正释名题 154
丁二次第门 154
丁三制立门 155
丁四通别门 156
戊一标互发互尽 157
戊二释中观互发 157
丁五互发互尽门 157
戊三释缘观互尽 158
戊四释中观互尽 158
戊五释缘观互发 159
丙二别释中字 159
丁一四种释义 159
戊一总标 159
己一依名释 160
戊二别释 160
己二显道释 161
己三因缘释 161
己四无方释 162
丁二四种中义 162
丁三各家释中不同 164
戊一外道明中 164
戊二小乘人明中 164
戊三大乘人明中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