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1.1气态 1
1.1.1气体的通性 1
1.1.2气体定律 1
1.1.3气体的液化 10
1.2液态 12
1.2.1液体的性质 12
1.2.2溶液 14
1.2.3胶体分散系 27
1.3固态 31
1.3.1晶体和非晶体 31
1.3.2晶体的外形特征和结构 32
1.3.3晶体的类型 35
1.4等离子态 36
1.4.1概述 36
1.4.2等离子体的特征 37
1.4.3等离子体的形成方法 37
1.4.4等离子体的应用 38
习题 38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41
2.1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 41
2.1.1基本概念与术语 41
2.1.2热力学第一定律 43
2.1.3焓 45
2.1.4化学反应热效应 47
2.1.5几种反应的摩尔焓变 51
2.2.1热力学第二定律 56
2.2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化学反应方向 56
2.2.2熵增大原理 58
2.2.3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59
2.2.4化学反应方向 61
2.3化学平衡 66
2.3.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67
2.3.2平衡常数 67
2.3.3多重平衡规则 72
2.3.4标准平衡常数与摩尔反应吉氏函数 73
2.3.5化学平衡的移动 75
习题 81
3.1.1平均速率 85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85
3.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85
3.1.2瞬时速率 87
3.2反应速率理论 88
3.2.1有效碰撞理论 88
3.2.2过渡状态理论 89
3.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9
3.3.1动力学方程 90
3.3.2质量作用定律 91
3.4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92
3.4.1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92
3.4.2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95
3.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98
3.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1
3.7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原理的应用 103
习题 104
第4章 酸碱平衡 108
4.1电解质溶液 108
4.1.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08
4.1.2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108
4.1.3离子强度 109
4.2酸碱理论 110
4.2.1酸碱质子理论 110
4.2.2酸碱路易斯电子理论 112
4.2.3软硬酸碱理论 113
4.3.1溶剂的分类 114
4.3溶剂 114
4.3.2溶剂对溶质酸碱性的影响 115
4.3.3溶剂的选择 116
4.4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117
4.4.1酸和碱的离解常数 117
4.4.2K?、K?与K?的关系 118
4.4.3中和常数 119
4.5溶液的pH值 121
4.5.1一元酸碱溶液pH值的近似计算 122
4.5.2多元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124
4.5.3溶液pH值的精确计算法 126
4.5.4溶液pH值的测试方法 137
4.6同离子效应对酸碱平衡体系的影响 140
4.7.1缓冲溶液的组成 141
4.7.2缓冲原理 141
4.7同离子效应的应用——缓冲溶液 141
4.7.3缓冲溶液的计算 142
4.7.4缓冲范围和缓冲容量 143
4.7.5缓冲溶液的选择 143
4.7.6生理缓冲溶液 144
习题 144
第5章 酸碱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酸碱滴定法 148
5.1滴定曲线法 148
5.1.1酸碱滴定曲线 148
5.1.2指示剂法 155
5.1.4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57
5.1.3间接滴定法 157
5.2滴定直线法 158
5.2.1单元酸的线性函数公式及数据处理 159
5.2.2两元酸和混合酸的线性函数公式及数据处理 160
5.2.3线性滴定法的应用 162
5.3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64
5.4酸碱滴定法的结果计算 166
习题 168
第6章 沉淀平衡 171
6.1沉淀平衡的特征 171
6.1.1溶度积常数 171
6.1.2溶度积和溶解度 172
6.2.1同离子效应 173
6.2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 173
6.2.3酸效应 174
6.2.2盐效应 174
6.2.4配合效应 175
6.3溶度积规则 176
6.4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76
6.4.1判断沉淀的生成 176
6.4.2沉淀的溶解 178
6.4.3分步沉淀 179
6.4.4沉淀的转化 181
习题 181
7.1沉淀法的基本原理 184
7.1.1沉淀的形成与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 184
第7章 沉淀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重量分析法 184
7.1.2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 186
7.1.3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187
7.1.4沉淀条件的选择 189
7.1.5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和灼烧 194
7.2重量分析的结果计算 196
7.3重量分析应用实例 197
7.3.1钢铁中Ni2+的测定 197
7.3.2动物胶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 198
7.3.38-羟基喹啉沉淀法测定铝 198
7.3.4电重量法测定污水中的铜 199
习题 199
8.1.1氧化还原反应 201
8.1基本概念 201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及电化学基础 201
8.1.2氧化数 203
8.1.3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配平 204
8.2原电池和还原电势 206
8.2.1原电池 206
8.2.2还原电势 208
8.2.3式量电势 213
8.3电池电动势与反应吉布斯函数的关系 215
8.4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应用 216
8.4.1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16
8.4.2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E? 217
8.4.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 217
8.4.4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219
8.4.5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测定 221
8.5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222
8.5.1拉蒂麦尔(Latimer)图 222
8.5.2弗洛斯特(Frost)图 223
8.5.3泡佩克斯(Pourbaix)图 224
8.6氧化-还原过程的机理 227
8.7电解 228
8.7.1电解池 228
8.7.2电解定律 229
8.8基础电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30
8.8.1工业化学品生产 230
8.8.2化学电池 230
8.8.3金属腐蚀与防腐蚀 233
习题 234
第9章 氧化还原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238
9.1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滴定条件 238
9.1.1反应的完全程度 238
9.1.2反应的定量关系 240
9.1.3反应速率 242
9.1.4判断终点的方法 243
9.2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248
9.2.1高锰酸钾法 248
9.2.2碘法 251
9.2.3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255
9.3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57
习题 259
第10章 氧化还原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电化学分析法 262
10.1电位分析法 262
10.1.1概述 262
10.1.2电极 263
10.1.3直接电位法及其应用 271
10.1.4电位滴定 275
10.2库仑滴定法——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278
10.2.1恒电流间接库仑滴定法的原理及装置 278
10.2.2库仑滴定法的应用 280
习题 281
11.1概述 283
11.1.1电磁辐射 283
第11章 原子结构 283
11.1.2普朗克量子论 284
11.1.3氢原子光谱 285
11.2原子模型 286
11.2.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286
11.2.2原子的玻尔模型 287
11.2.3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88
11.3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299
11.3.1屏蔽效应 299
11.3.2钻穿效应 300
11.3.3轨道的能量 300
11.4.1鲍林近似能级图 302
11.4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02
11.4.2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 303
11.4.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04
11.5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周期律 306
11.5.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表中行的关系 307
11.5.2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表中列的关系 308
11.5.3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表中分区的关系 309
11.6主要的原子参数及其变化规律 310
11.6.1原子半径 310
11.6.2电离能 312
11.6.3电子亲和能 314
11.6.4电负性 315
习题 316
附录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