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官之选拔 12
一、入仕途径和出仕之限制 13
(一)入仕途径 13
(二)正途和异途 15
(三)出仕之限制 17
二、科举 19
(一)乡试 20
(二)会试 25
(三)殿试 29
(四)清朝防止科举舞弊的主要措施及其实施状况 37
三、贡生、监生、荫生 47
(一)贡生 48
(二)监生(含入监之贡生) 49
(三)荫生 52
(一)捐纳 57
四、捐纳与吏员人仕 57
(二)吏员入仕 62
五、清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和评价 63
(一)重科举、重正途 63
(二)注重维护满人入仕特权 66
(三)清朝选官制度特点对清朝政治的影响 68
第二章 文官之任用 73
一、候用人员的分类和排序 73
二、任命形式和文官任用权的结构 74
(一)任命形式 77
(二)文官任用权之结构 81
三、吏部铨选 86
(一)铨选的一般程序 86
(二)授官之要求 90
四、试任 102
(一)学习行走 102
(二)试俸 105
(一)以“出身”作为文官任用的最主要依据 108
五、任用制度的特点 108
(二)线路细密,程序明确,操作性强 114
(三)广泛适用捐纳 119
(四)维护满人特权 125
第三章 文官之权利和义务 129
一、文官之权利 130
(一)品级 130
(二)俸禄 133
(三)公费和役食 139
(四)封赠 140
(五)荫子 142
(六)终养 142
(七)给假 142
(八)身份权 146
(九)死亡恤银 148
二、文官之义务 149
(一)讲读律令 150
(二)按式制作文书 151
(三)按式掌用印信 152
(四)保密 155
(五)不得擅权 157
(六)不得擅离职岗 158
(七)遵守良风美俗 161
(八)管束家人 167
(一)关于清朝文官权利内容的偏狭 168
三、几点分析 168
(二)关于文官权利的保障 169
(三)关于清朝文官俸禄立法的教训 170
第四章 文官之行政奖励和处分 172
一、文官之议叙 172
(一)议叙之体系 172
(二)议叙注册之办法 173
(三)议叙之事由 175
(四)议叙之程序 177
(一)行政处分制度的基本独立 178
二、文官之行政处分 178
(二)行政处分的体系和适用类型 179
(三)行政处分的原则 184
(四)级记抵销处分 191
(五)降革文官的开复和捐复 194
(六)处分及开复的程序 205
(七)处分不实之法律责任 206
(八)处分之申诉 209
第五章 文官之监督 213
一、文官之考绩 214
(一)清朝考绩制度的形成 214
(二)京察 217
(三)大计 222
(四)考绩的标准、评定和奖惩 225
(五)考绩的实施状况 235
(一)行政监察 244
二、文官之监察 244
(二)科道监察 255
第六章 文官之休致 275
一、休致的原因和方式 276
(一)休致的原因和方式 276
(二)体致的年龄 278
二、休致后的待遇 283
(一)品衔 283
(二)俸禄 284
(三)封赠 286
三、休致后的复用问题 287
第七章 清朝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290
一、公正原则 290
(一)公正是文官应有的重要品德 292
(二)合法待民 294
(三)廉洁为政 300
二、效率原则 305
(一)按时赴任 307
(二)按时完成事件 311
(三)清朝文官制度中效率原则的立法特点 318
三、皇权至上原则 323
(一)皇权至上在文官选拔制度中的体现 323
(二)皇权至上在文官任用制度中的体现 331
(三)皇权至上在文官权利义务制度中的体现 337
四、国家本位原则 342
(一)科举内容与国家本位原则 343
(二)科举形式与国家本位原则 349
(三)国家本位原则对清朝文官制度的危害 351
五、家族主义原则 360
(一)“孝”是为官的必备品德 361
(二)终养之制 363
(三)荫叙和封赠之制 366
(四)丁忧之制 366
第八章 清朝文官制度之宏观评析 373
一、清朝文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73
(一)制度规范高度完备 373
(二)建立了保证高品级文官具有较高素质的机制 375
(三)文官管理以“混合分类法”为基础 377
(四)文官监督制度高度发展 380
(五)维护满人特权 381
(六)全面反映和服务高度发展的君主专制体制 383
二、清朝建立高度完备的文官制度的原因 385
(一)以理智和正确的态度对待前朝文化 385
(二)崇尚“文教治世” 386
(三)立法高度技术化 386
三、清朝文官制度的主要合理因素 387
(一)文官管理法制化 388
(二)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389
(三)重视公正原则 391
(四)重视效率原则 393
(五)重视文官管理的关键环节、关键制度 394
四、清朝文官制度的主要弊端 395
主要参考文献 400
后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