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与法史:问题点与文献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阮晏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8601750
  • 页数:6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三编:法律思想史与法学史、法律制度史和法理学。编排了从1992年~2002年来理论法学方面的文献,对近十年来中国理论法学研究文献作了较系统、全面的汇编,读者通过本书可以摆脱繁琐的浩如烟海的资料,静览中国伦理法学的发展动态,本书以编事和编年两种体例相结合,方便读者查阅。

目录 1

第一编 法律思想史与法学史第一章 西方法哲学、西方法学史 1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哲学 1

二、中世纪的法哲学 2

三、自然法 2

(一)一般讨论 2

(二)古典自然法学 3

四、哲理法哲学 5

(三)新自然法学 5

五、功利主义 6

六、历史法学 7

七、马列主义 7

八、分析实证主义 10

(一)一般讨论 10

(二)奥斯丁 10

(三)凯尔森与纯粹法学 10

(四)哈特与新分析法学 11

(五)制度法理学 11

十、实用主义 12

九、韦伯 12

十一、自由主义 13

(一)哈耶克 13

(二)诺齐克 13

(三)罗尔斯 13

(四)德沃金 13

(五)其他 14

十二、后现代法学 14

(一)后现代主义 14

十三、其他 16

(一)法律心理学 16

(三)批判法学 16

(四)法律与文学 16

(二)女权主义 16

(二)法律修辞学 17

(三)行为法学 17

(四)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 17

(五)其他 18

第二章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律学史 19

一、通论 19

1.一般讨论 21

(二)儒家 21

二、先秦 21

(一)概论 21

2.孔子 24

3.孟子 25

4.荀子 25

(三)法家 26

1.概论 26

2.管子 27

3.韩非 27

(四)道家 28

4.商鞅 28

(五)墨家 29

(六)其他 29

三、汉朝 29

(一)董仲舒 29

(二)班固 29

(三)司马迁 29

(一)杨坚 30

五、隋唐 30

(二)唐太宗 30

(三)其他 30

(一)诸葛亮 30

四、三国魏晋南北朝 30

(四)其他 30

(二)其他 30

(三)王安石 31

(六)其他 31

(四)欧阳修 31

(五)二程 31

(二)包拯 31

(一)朱熹 31

六、宋朝 31

七、元朝 32

八、明朝 32

(一)朱元璋 32

(二)海瑞 32

(三)刘基 32

(四)王夫之 32

(三)伍廷芳 33

(二)努尔哈赤、康熙与乾隆 33

(四)洪仁玕与太平天国 33

(五)其他 33

(一)黄宗羲 33

九、清朝 33

(五)曾国藩 34

(六)严复 34

(七)郑观应 34

(八)维新派 34

(九)沈家本 34

十、律学 35

(十)其他 35

十一、孙中山与民国其他人 36

(一)孙中山 36

(二)民国其他人 37

十二、中共的法律思想 38

(一)毛泽东 38

(二)邓小平 39

(三)江泽民 51

(四)其他 54

一、通论 57

第二编 法律制度史 57

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 57

二、先秦 66

三、秦与秦汉 67

(一)秦 67

(二)秦汉 68

四、汉与汉唐 69

(一)汉 69

1.汉 69

(二)汉唐 71

2.春秋 71

五、魏晋南北朝 72

六、隋与隋唐 72

(一)隋 72

(二)隋唐 73

七、唐与唐宋 73

(一)唐 77

八、宋与宋元明清 78

(一)宋 78

(二)唐宋 78

(二)辽 80

(三)西夏 81

(四)金 81

(五)宋元明清 81

九、元 82

(一)明 83

(二)明清 83

十、明与明清 83

十一、清 85

十二、1911-1949年 93

十三、其他 98

第二章 外国法制史 101

一、通论 101

二、欧洲 101

(一)欧洲通论 101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 102

(三)英国 103

(五)法国 104

(四)德国 104

(六)俄罗斯 105

(七)奥地利 105

(八)其他 105

三、美洲 105

(一)美国 105

(二)加拿大 107

四、亚洲 107

(一)日本 107

(三)印度 108

(二)新加坡 108

(四)伊斯兰 109

(五)其他 109

五、澳大利亚 110

六、非洲 110

第三编 法理学 111

第一章 法学导论 111

一、法学 111

(一)法学 111

1.法学 111

第五章 法的运行 113

2.市场经济与部门法学 114

(二)法学基本范畴 115

(三)法学研究 115

(四)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 116

(五)学术规范 117

(六)法律英语 119

二、法理学 119

(一)法理学与法哲学及其关系 119

4.反腐败:成因及对策(不包括司法腐败) 122

(二)法理学人 125

三、法学教育与教学 125

四、法学方法论 139

(一)概述 139

(三)比较法的历史与方法 143

(二)法律类型学 143

(四)法社会学 145

1.理论、方法与述评 145

2.运用 148

(五)法和经济学 150

1.理论、方法与述评(包括法理问题的经济分析) 150

2.立法、司法及守法的经济分析 155

3.产权的经济分析 156

4.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163

5.侵权法的经济分析 163

6.刑法的经济分析 164

7.宪法的经济分析 166

8.行政法的经济分析 166

9.经济法的经济分析 167

10.商法的经济分析 170

11.诉讼法的经济分析 170

12.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 171

13.国际法的经济分析 172

(六)像法理学那样思考 172

(一)书评 177

五、书评与研究综述 177

(二)研究综述与会议综述 181

第二章法的起源与发展 184

一、法的起源 184

(二)法的起源 185

(一)初民的法 185

(三)习惯法与民间法 189

二、法的历史类型与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 189

(一)法律传统与法律样式 190

(二)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及其比较 192

(三)中华法系 193

三、法律文化 193

(一)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 193

(二)法律文化 198

(三)礼与法 213

(四)法律多元 214

(一)法律发展 214

四、法律发展 214

(二)法的继承与本土化 216

(三)法的移植 219

(四)法与全球化 222

(五)WTO与中国法律的对策 227

(六)法的现代化(包括法制现代化) 228

(七)中国的法制现代化 230

1.中国的法制现代化 230

2.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 235

3.西部大开发中的法律问题 238

(一)法制 247

五、法制 247

(二)法制与法治 258

(三)民主与法制 259

(四)法制/法治与精神文明 261

六、法治与法治国家 264

(一)法治的含义 264

1.法治 264

2.法治与德治 293

3.法治与人治 303

4党与法治 304

(二)法治的构成 305

1.法律至上 305

2.法律信仰 305

3.法律权威 307

5.法的合法性 308

4.良法 308

7.法律工具主义 309

(三)法治国家 309

1.依法治国 309

6.法的合理性 309

2.依法治省 337

3.依法治市 339

4.依法治县/区 341

5.依法治乡、村 342

二、法的价值 344

(一)法的价值 344

(二)法的局限性 344

一、法的作用 344

第三章 法的作用和价值 344

(一)法的作用 344

(二)法与利益 346

(三)法与秩序 347

(四)法与正义 348

(五)法与自由 352

(六)法与平等 354

第四章 法的本体 355

一、法的概念 355

(一)法的定义 355

1.法的定义 355

5.法与理性、经验 357

4.法的调整方式 357

3.法的调整对象 357

2.法与法律 357

6.法的精神 358

7.恶法 359

(二)法的特征 359

1.法的特征 359

2.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模糊性 360

3.法的普遍性 361

4.法的强制性 361

5.法的稳定性、滞后性与灵活性 362

6.法的民族性 362

7.法的现代性 363

(三)法的本质 363

1.法的分类 365

2.程序法与实体法及其关系 365

(四)法的分类 365

4.判例法与成文法 367

2判例制度与中国 367

3.公法与私法及其关系 367

1成文法 367

(五)法与道德 371

(六)法与宗教 373

(七)法与政策 374

(八)法与信用 375

二、法的渊源与效力 376

(一)法的渊源 376

(二)法的效力 376

(二)法律规则 378

(一)法律概念 378

三、法的要素 378

(三)法律原则 379

(四)法律语言 380

四、法律体系 382

(一)法律体系 382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 383

1.民族法与民族法学 383

2.生命法学 383

3.其他 384

(三)一国两制 384

五、权利和义务 387

(一)权利 387

1.权利 387

2.权利与权力 390

4.权利滥用 392

3.权利冲突 392

(三)权利和义务 393

(二)义务 393

(四)法的本位 394

(五)人权 395

1.人权概述 395

2.人权与主权 400

3.人权的国际保护 401

4.部门法与人权保护 404

5.妇女和未成年人的人权保护 409

六、法律关系 409

(一)法律关系 409

(二)主体 410

1.法律事实 410

(三)法律事实 410

2.法律真实 411

(四)法律行为 411

(五)因果关系 412

七、法律责任 412

一、法的运行释义 413

(一)法的实施 413

(二)法的实效 414

1概论 415

1.法的实现 415

2.自由裁量权 415

(三)法的实现及其阻却 415

2司法自由裁量权 416

3行政自由裁量权 417

3.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 421

5.法律规避 434

(四)政法工作 435

二、立法 436

(一)立法法:成功与不足 436

(二)立法概述 436

(三)立法原则与指导思想 443

(四)权限划分体制 447

(五)立法过程与程序 451

(六)立法语言与立法技术 455

(七)法典情结 456

(八)地方立法(包括民族立法) 457

三、执法 467

四、司法 470

(一)概述 470

1.一般讨论 470

2.法院与审判委员会 482

1法院 482

2审判委员会 485

3.司法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486

1司法独立 487

1.司法独立 487

(二)司法独立 487

4.法律适用 487

2审判独 490

3法官独立与检察官独立 491

2.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 492

(三)司法公正(不包括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493

1.概述 493

2.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 502

3.错案追究制 503

(四)司法腐败 505

(五)法律职业共同体 507

1.概论 507

1理论 507

2职业教育 508

3职业道德 509

4司法考试 510

2.法官 511

3.检察官 519

4.律师 524

5.法学家 526

6.政法队伍 527

(六)传媒与司法 528

(七)司法改革 530

1.概论 530

2.审判改革 536

1一般讨论 536

2民事审判改革 540

3刑事审判改革 544

4行政审判改革 548

3.法院改革 549

4.检察院改革 550

五、守法 551

(一)守法 551

(二)普法 552

六、法律监督 555

(一)概述 555

(二)人大监督 557

1.人大监督 557

2.个案监督 558

(三)检察监督 559

(六)行政法制监督 562

(四)宪法监督 562

(五)舆论监督 562

(七)其他 563

七、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563

(一)法律解释:含义、原则与方法 563

(二)法律诠释 567

(三)法律漏洞 568

(四)法律解释 568

1.立法解释 568

2.司法解释 569

(五)法律推理 572

1.法律推理 572

(六)法律思维 574

2.法律逻辑 574

(七)法律发现 575

八、法律程序 575

(一)释义与价值 575

(二)程序正义 577

第六章 法与社会 579

一、法与科技 579

二、法与政治 580

(一)法与政治 580

(二)法与权力 582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 583

三、法与经济 585

(一)法与经济 585

1.法与市场经济 586

(二)法与市场经济 586

2.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603

3.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603

(三)法与知识经济 606

四、法与可持续发展 607

五、社会热点问题之讨论 610

(一)秋菊打官司 610

(二)王海现象 610

(三)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 611

(四)撞了白撞 612

(五)基因、克隆与法律 612

(六)公益诉讼 613

第四编 英文部分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