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言 1
理论教材部分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农业气象学及其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农业气象学的任务 4
第四节 我国农业气象科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4
一、中国古代农业气象知识的萌芽阶段 4
二、农业气象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阶段 4
三、农业气象学科和农业气象业务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5
第二章 大气 7
第一节 大气的成分及大气污染 7
一、近地气层和土壤空气的成分 7
二、空气的组成成分对农业的影响 8
三、气溶胶、大气污染及其预防 9
第二节 气压 9
一、气压的概念及其单位 9
二、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阶 10
三、地面气压的变化、水平气压梯度 12
第三节 大气的结构 13
一、对流层 13
二、平流层 14
三、中间层 14
四、热层 14
五、外大气层 14
第四节 大气层(圈)与地球其它圈层的关系 14
第五节 大气的研究方法 15
二、辐射的基本特征量 16
一、辐射和电磁波 16
第三章 太阳辐射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 16
第一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 16
三、辐射的几个基本定律 18
第二节 太阳辐射 19
一、太阳辐射光谱 19
二、太阳常数 20
三、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20
第三节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23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23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24
三、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24
四、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因素 24
一、太阳辐射的能量变化 25
笫四节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5
二、太阳辐射光谱成分的变化 31
第五节 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 31
第六节 地面辐射差额 33
第七节 太阳辐射与作物 35
一、太阳辐射光谱成分与作物 35
二、光照度与植物 36
三、光照长度与作物 37
四、作物群体中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38
五、光能利用率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39
第四章 土壤温度 41
第一节 土壤的增热和冷却过程 41
第二节 土壤的热物理特性 41
一、土壤热容量 41
三、土壤导温率κ 42
二、土壤导热率λ 42
第三节 土壤温度的变化 43
一、土壤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43
二、影响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因素 43
三、土壤中温度的传播规律 44
四、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45
五、土温垂直变化时间剖面图 46
第四节 地形、植被和积雪对土温的影响 46
第五节 土壤和水体的冻结和解冻 47
一、土壤的冻结和解冻 47
二、水体的增温和冷却 48
第六节 土壤温度和农业生产 49
一、土壤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9
二、土壤温度状况的改善 50
第一节 空气的增热和冷却过程 52
第五章 空气温度 52
第二节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53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γ) 53
二、气温的绝热变化、绝热直减率、大气稳定度 54
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55
四、对流层中的逆温 56
第三节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56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57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58
第四节 温度状况的表征和植物对热量的要求 59
第五节 温度条件与农业生产 61
第六章 大气和土壤中的水分 64
第一节 空气湿度 64
一、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其表示方法 64
二、空气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65
三、空气湿度的垂直变化 66
四、空气湿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6
第二节 蒸发与蒸腾 66
一、水面蒸发 67
二、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68
三、植物蒸腾 69
四、农田总蒸发 70
第三节 水汽的凝结与凝华 71
一、水汽凝结的条件 71
二、水汽凝结物 72
第四节 降水 74
一、降水的成因 74
二、降水的种类 74
三、降水的表示方法 75
四、降水的变化 76
五、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77
六、人工降水 78
七降水与农业 78
第五节 积雪 79
一、积雪状况 79
二、积雪的农业意义 80
第六节 土壤水分 80
一、农田土壤水分收支 80
二、土壤水文常数与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81
三、土壤水分的计算 82
四、土壤水分的年变化 83
五、农作物的水分供应 84
六、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85
第七章 风、天气及其预报 86
二、地方性风 87
一、风速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下垫面对风速的影响 87
第一节 风 87
三、季风 89
四、风与农业生产 90
第二节 天气 90
一、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天气变化 90
二、大气环流 91
三、气团 92
四、锋 93
五、气旋 97
六、反气旋 99
七、天气图和天气预报 102
第八章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03
第一节 旱灾 103
一、旱灾的概念及其分类 103
三、旱灾的形成原因 104
二、旱灾的危害 104
四、旱灾的农业气象指标 105
五、防旱和抗旱措施 106
第二节 干热风害 106
一、干热风害的概念及其类型 106
二、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107
三、干热风的气象原因 107
四、干热风的时空分布 108
五、干热风的御防措施 108
第三节 低温冷害 109
一、冷害的概念及其类型 109
二、危害时期及其指标 109
三、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111
第四节 霜冻 111
二、霜冻指标 112
一、霜冻对作物危害的机理 112
四、霜冻的影响因素 113
三、霜冻的类型 113
五、中国霜冻的分布 114
六、霜冻的防御措施 115
第五节 洪涝害 116
一、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116
二、洪涝灾害发生季节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7
三、洪涝灾害的指标 117
四、洪涝的防御措施 117
第六节 冻害 118
一、冻害的类型 118
二、冬小麦冻害指标 118
三、冻害的防御措施 118
二、冰雹害的分布 119
第七节 雹害 119
一、冰雹及其成因 119
三、冰雹害的危害 120
四、雹害的防御措施 120
第九章 气候与农业生产 121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知识 121
一、气候形成的因素 121
二、气候带与气候型 122
三、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125
四、气候变迁 128
第二节 农业气候分析 131
一、农业气候分析的原则 131
二、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方法 132
三、农业气候区划的内容和步骤 136
二、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 136
第三节 农业气候区划 136
一、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 136
四、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137
第四节 小气候 139
一、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139
二、各种类型小气候 144
第十章 农业气象观测 162
第一节 农业气象观测的意义 162
第二节 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及一般方法 162
一、物候观测 163
二、土壤水分状况观测 166
第三节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检查和整理 167
一、物候资料的检查和整理 167
二、土壤湿度测定资料的检查和整理 168
第一节 农业气象预报方法的科学原理 169
第十一章 农业气象预报 169
第二节 农业气象预报的种类 170
第三节 农业气象条件预报 170
一、生长期内热量条件的预报 170
二、农田土壤贮水量预报 171
第四节 作物发育期预报 171
第五节 农作物田间作业适宜时期的预报 175
一、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 175
二、作物适宜收获期预报 176
第六节 农业气象产量预报 177
第七节 农业气象灾害预报 179
一、农作物冷害预报 179
二、小麦干热风危害预报 180
三、霜冻预报 180
实习一 气象观测场地的选择 182
实验指导部分 182
实习二 气压的测定 185
实习三 日照时数、光照强度和辐射强度的观测 188
实习四 空气和土壤温度的观测 192
实习五 空气湿度的测定 200
实习六 蒸发与降水的观测 205
实习七 风向风速的观测 213
实习八 云的观测 221
实习九 农业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 225
附表1 水面上最大水汽张力 250
附表2 空气相对湿度查算表(百叶箱) 251
附表3 空气相对湿度查算表(通风干湿表) 255
附表4 湿度查算表(湿球未结冰) 259
附表5 湿球温度订正值△t′ 260
附表6 用绝对湿度(e)查取露点温度(τ) 261
附表7 可照时间表 262
附表8 各地区历年降水量资料 263
附表9 沈阳、大连1985年逐日气温资料 264
附表10 沈阳、大连1985年各月平均气温(℃) 265
附表11 各地区多年各月平均气温(℃) 265
附表12 沈阳、大连两地历年≥10℃活动积温 265
附表13 各地各月多年平均气象要素资料 266
附表14 W值(表示温度、海拔与蒸腾蒸发的关系) 268
附表15 在一定的气压下用水分蒸发的毫米所表示的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量Ra值(北半球) 270
附表16 气温为TK4时的黑体辐射σTK4(mm/日) 271
附表17 不同温度(t℃)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a)的毫巴数 272
附表18 (0.56~0.079ed) 274
附表19 (0.9n/N+0.1) 275